本文辨證及方藥依據:《宣明論方》卷二、《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金匱要略》。
隨著大雪節氣過去,氣溫持續降低,多地迎來寒冬。
年輕人和小孩子都喜歡下雪,喜歡冬天,堆堆雪人,賞賞雪景,確實很美。可對于中老年人來說,就成了“受罪”的日子。
一到冬季,風、寒、濕三氣雜至,年輕時要風度不要溫度,結果年紀大了,身體受到風、寒、濕入侵,氣血瘀滯。
具體表現為:
身體重而痛,四肢拘攣,嚴重地出現游走疼痛,或手足麻木。
說白了,就是渾身沉重,腰腿關節都使不上勁,或表現在腰腿疼,或表現在手足關節。
這種疼或者是固定某個位置,或者是游走性的,并且伴有怕冷、發熱的癥狀。
觀舌象:舌苔白。
中醫將此類病癥,統稱為“風寒濕痹”。
行醫數十年來,我匯總多方前輩經驗,結合相關醫書典籍,總結用方如下。
一、行痹癥(關節疼痛、無法正常屈伸、游走性疼痛、怕冷、發熱)
防風湯
方組:防風、甘草、當歸、赤茯苓、杏仁、桂枝各10,黃芩、秦艽、葛根各3,麻黃5。
臨床運用加味:
1.如見游走周身,加威靈仙、防己、絡石藤、桑枝;
2. 發于上肢,加羌活、姜黃;
3. 發于下肢,加獨活、牛膝;
4. 惡寒發熱、身有汗出者,去麻黃,加芍藥。
痹證加減:
1. 以上肢關節疼痛為主的:加羌活、白芷、威靈仙、姜黃、川芎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2. 以下肢疼痛為主的:加獨活、牛膝、防己、萆薢通經活絡,祛濕止痛;
3. 以腰背關節疼痛為主的: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川斷等溫補腎氣;
4. 多年痹癥疼痛,渾身疲倦沒力氣、面色慘淡、舌淡脈弱:加黨參、黃芪、白術、雞血藤等補血氣。
二、行痹多發于受風寒、陰天下雨時,游走于皮膚骨骼,動不動就疼,體質虛弱。
大秦艽湯
方組:秦艽9,甘草、川芎、白芍、川獨活、石膏各6,細辛1.5,川羌活、防風、黃芩、吳白芷、白術、生地、熟地、白茯苓各3。
臨床運用加味:
1.如遇天陰,加生姜以祛風、溫陽、散寒;
2.胃部脹悶不適,加枳實以行氣消痞。
3.如果沒有內熱,可去黃芩、石膏、生地;
4.體癥不明顯的,可酌減細辛、白芷、防風之類的中藥。
三、行痹表現在皮膚骨骼,游走疼痛,面色慘白,說明兼有血虛。
養血祛風湯
方組:當歸、白芍、熟地、秦艽、防風、獨活、羌活、松節各9,桂枝6,陳皮3。
臨床運用加味:
1.如果疼痛遍布全身,位置不固定,加威靈仙、防己、絡石藤、桑枝;
2. 疼痛發于上肢,加羌活、姜黃;
3. 疼痛發于下肢,加獨活、牛膝;
4. 怕冷發熱、身上大量出汗,去麻黃,加芍藥。
痹證加減:
1. 以上肢關節疼痛為主的:加羌活、白芷、威靈仙、姜黃、川芎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2. 以下肢疼痛為主的:加獨活、牛膝、防己、萆薢通經活絡,祛濕止痛;
3. 以腰背關節疼痛為主的: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川斷等溫補腎氣;
4.多年痹癥疼痛,渾身疲倦沒力氣、面色慘淡、舌淡脈弱:加黨參、黃芪、白術、雞血藤等補血氣。
四、身體十分瘦弱,腰腿、關節疼痛,經常發熱。
桂枝芍藥知母湯
方組:桂枝、白術、知母、防風各12,白芍9,甘草、麻黃、附子各6,生姜15。
臨床運用加味:
1.疼痛格外劇烈、難以屈伸,捂熱或加熱后有所減輕,倍加麻黃、附子溫經散寒,宣痹止痛;
2.身體關節重著腫脹,遇陰雨加劇者,倍加白術燥濕;
3.濕邪盛者,渾身沒勁、大便不成形的,加薏苡仁、蒼術以化濕邪;
4.濕熱重者,尿黃、大便不成形、口干口臭的,重用白芍、知母,加石膏、黃柏等以清熱利濕;
5.正虛,體質虛弱,消化不良,食欲減退的,加黃芪益氣扶正;
6.舌苔暗紅有紅點,有瘀者,加桃仁、乳香、沒藥以活血祛瘀。
舉一個典型案例:
十一年前,我曾接診一位47歲男子,胸悶、腰背和雙腿經常出現游走式疼痛。每到陰天下雨,疼痛便會加劇,渾身怕冷,不愛出汗。
施方大秦艽湯,加生姜溫陽散寒,去黃岑、石膏、生地。用8劑之后,關節疼痛感有所減輕,走路能夠挺直腰板。后繼續用原方加減鞏固,10劑之后,游走痛消失,腰腿和四肢活動自如。
注意:不同體質癥狀,需根據中醫辨證病因病機,才能確定方藥,切勿亂用。#健康明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