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為什么要培養批判創造性思維:當下的問題
中國現代文化拿什么影響世界?
依附性思維制約著中國創造!
西方思想為什么在中國會成為死知識?
創造性追求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方式!
第二講 為什么要培養批判創造性思維:發現中國批判創造性文化
百年來學術界對中國文化的窄化認知
先天八卦、《易經》、《易傳》、《史記》的中國式創造經驗(創造之方法)
殷商文化:尊重生命和生命力的文化(創造之基礎)
春秋、先秦、唐宋文化的多元對等文化經驗(創造之關系)
中國批判創造性文化的存在形態
批判學與闡釋學
第三講 中國文化中的偽批判問題
什么是“偽批判”?
“打倒”、“輕視”的拒斥性(政治倫理)
“抽象繼承”、“剔除糟粕”的材料性(思想學術)
“破舊立新”、“不破不立”的破壞性(文化)
“新陳代謝”、“與時俱進”的運動性(哲學)
“偽批判”的根源:“孝”、“權力”、“利益”的合謀
第四講 中國文化中的弱創造問題
什么是“弱創造”?
“創新”:一個籠統和貧弱的創造觀念
“變器”的技術性與“變道”的移植性
“闡釋”的依附性與“個性化闡釋”的風格性
“融合”的拼湊性與“精華堆積”的破碎性
“弱創造”的根源:《易經》的“多樣統一”思維
第五講 什么是批判性創造
創造的本體:個體化理解世界
創造的性質:如何理解“無中生有”?
創造的范圍:人類、文化、文明、作品
創造的方法: 獨特問題下的共同局限之發現
創造的結果:獨特的概念、范疇、形象和理解
第六講 什么是創造性批判
批判的立場: 從尊重對象到審視對象
批判的性質: 觀念的性質符合審美期待的改造
批判的對象:從觀念的性質到文化的結構
批判的尺度: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審美期待
批判的范圍:與問題相關的既有中西方等思想
第七講 批判創造性思維的基礎:還原生命感受
挑戰自身文化還原生命原初感受
疏離既有認知讓感受展開想象
想象中遠離利益情緒的干擾
不用任何既定觀念分析判斷想象的世界
第八講 批判創造性思維的起點:獨特問題的提出
生命感受如何走向獨特的問題
獨特問題下的思想史理解與審視
問題堆積為什么不是獨特問題
經典思想家的獨特哲學問題發現
第九講 批判創造性思維的展開:“共同局限”的發現
局限與共同局限
共同局限的范圍
共同局限的超現實性
共同局限的彌補
第十講 批判創造性思維的檢驗:古今中外視域
觀念結果檢驗
形象結果檢驗
理解結果檢驗
行為結果檢驗
問題提出檢驗
第十一講 批判創造性思維:對邏輯和非邏輯思維的統攝
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在中國的異化狀態
批判創造性思維對邏輯思維的利用
批判創造性思維對非邏輯思維的利用
第十二講 批判創造性思維:對批判性思維的穿越
批判性思維的西方定義
批判性思維對真假、充分、公正的追求
批判性思維對邏輯論證的追問
中國有沒有批判性思維資源----中國三大疑古對真偽的關注
批判創造性思維對批判性思維的穿越:形式化和工具化
第十三講 批判創造性思維:對中國弱邏輯思維的審視
為什么是弱邏輯思維?
強制類比與缺乏論證
回避問題與感動就好
經驗拼湊與概念堆積
批判創造性思維的應對
第十四講 批判創造性思維:對倫理等級、中庸平衡和虛無主義思維的改造
倫理等級思維的抑創造性
中庸平衡思維的非創造性
虛無主義思維的反創造性
批判創造性思維一:創造程度、改造兩端、創造未果
批判創造性思維二:儒道佛思維與創造思維對等互動
第十五講 儒家思想的批判創造性實踐
穿經:尊重經典又改造經典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批則殆
憂無個人之天下,樂有天下之個人
尊人、敬優、孝老、護幼
荷花出淤泥,雖有染而不變其質
吳炫介紹: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文化哲學方向博士生導師,中文系主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原創》主編。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太原師范學院特聘教授。他30年來致力于否定主義理論體系的建構,涉及文學批評學、文藝學、美學、哲學,出版著作20部,編著17部,發表論文390余篇,學術隨筆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