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梨江水
《孝經》是以“孝”為中心,是比較集中地闡述儒家倫理思想的著作。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于秦漢之際。作為中國傳統的十三經之一,它是十三經中經文最短的一部,雖僅有1799字,但它闡述的道理卻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古代,人人都必讀《孝經》,因為它主張把“孝”貫穿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對傳播和維護社會倫理、社會秩序有重要作用。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君主服務聯系起來,認為“孝”要“始于事親,終于事君,終于立身”,具體要求是“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而這些對于現代社會的倫理和秩序的維護,也有著及其重要的指導作用,更值得我們去鉆研學習,尤其要從小對孩子進行灌輸學習和教育。
在《孝經第七章》(三才)里,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孔子講完五種孝道以后,曾子大贊說∶“這孝道太偉大了!真是博大高深呀!”孔子說∶“孝道就好像天上的日月和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它是天經地義,更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它的自然法則,人類從它的法則中領悟到實行孝道是為自身的法則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變的規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優勢,順應自然規律,對天下人民施行政治教化,因此他的教化不一定要嚴肅才能成功,他的政治不一定要嚴厲推行才能治理。”
對此,筆者深以為然。
在生活里,如果一個人把“孝”做好了,那么她就會得到《孝經》里“三才”的保佑,這里的“三才”就是天、地、人的合稱,意思是順天、應地和民心。如果一個人得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幫助,那么這個人做任何事都很容易成功。
舉個身邊的例子來說,在小學的附近,往往會有很多家商店開門營業,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李阿姨家商店的人總是進進出出,而張叔家的商店幾乎沒有學生光顧了。我本以為是張叔家的商品種類不夠齊全,質量不夠好才會這樣,但經過幾次買貨發現,他們兩家的商品種類和產品質量并沒有什么差別可言。
最根本的差別在于人。經常買東西的人都知道李阿姨人比較隨和,對進店的孩子和大人都笑臉相迎,而張叔則恰恰相反,他不但經常板著一副門神臉,甚至有人進店他也是愛理不理,這也就是孩子愿意去李阿姨家商店的重要原因了!
對于做生意,他們兩家本身都占著天時地利的優勢,但人和卻只有李阿姨一個人占有。而且李阿姨不僅對顧客好,人還十分孝順,左鄰右舍都說,她對她的婆婆特別好,在她婆婆生病臥床期間,她經常為婆婆擦洗身子,頓頓做可口的飯菜,還經常看到她攙扶婆婆在屋里走來走去的鍛煉,旁人都說她婆婆沒有多長壽命了,但在李阿姨的精心照顧下,她婆婆的精氣神卻越發得好起來,兩人經常像像母子一樣有說有笑,和諧相處。
人之行,莫大于孝。李阿姨給人的感覺就是和藹可親,她的生意之所以會好,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她的心里有“孝”。而心里有“孝”的人,凡事都帶著“善”前行,而當“孝”字成為她的人生準則時,她就會得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幫助,那么她就很容易能成功!
所以說“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說“孝”是眾多品德中最根本的德行。只要內心有“孝”,道德的小樹才可以在心靈深處扎根,根正才能長成參天大樹,根深才能枝繁葉茂,根蒂牢固才能開花結果,萬里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