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張弛有度,有助頤養天年。這既是養生要訣之一,也是人生大智慧之一。家庭教育也是。
莊子《道德經》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道法自然,凡事都要恰如其分,過猶不及。不過這個度及分寸的把握卻沒有統一尺寸,全靠各人自己把握。比如,花看半開,酒醉微醺,你看古人早就知道這種度的把握最好最美。熱愛鍛煉,但不能過度,否則可能造成肌肉溶解甚至猝死。喜歡健走,但要注意保護膝蓋,否則有一天你寸步難行。
孔子《論語》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你看我們的目標和我們的所得總是有距離,我們可以有“取乎其上”的追求,但要有“得乎其中”的淡定。比如,我們生活中如果追求短暫的快感就如同吸毒者,正所謂此時你有多快樂,隨后你就有多痛苦。人的身體分泌多巴胺總量有限,你讓它瞬時分泌如泉涌,之后就得承擔長期枯竭的痛苦。聽說過天定人一生進食有定數,你如果圖口腹之快暴飲暴食,就得承擔減少進食日子的天數。
孩子的教育不也是嗎?《孟子·盡心上》 講“引而不發”。比如,給孩子輔導作業,可以適當引導,但不能越俎代庖。引導的最好分寸到哪里,孔子《論語·述而》回答最好:“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孩子有問題,有需要,父母可以引導,直到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就算點到為止。
所以,凡事都講究張弛有度,不要恣意妄為。只不過這個度需要經驗,反思,更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