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方式的改善,高血壓患病人群數量逐年攀升。升高的血壓會不斷損傷靶器官,增加心臟病發作或卒中的幾率,久而久之,大腦、腎臟以及視力將造成嚴重損傷。
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AHA)發布了美國高血壓新指南,該指南首次將高血壓標準由原來的140/90mmHg修改為130/80mmHg,一時間引起國際、國內的廣泛關注。
血壓診斷標準降低具有臨床意義,但也存在問題。
一篇納入61項前瞻性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當血壓≥115/75mmHg時,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將隨著血壓的增加而增加,當血壓≥140/75mmHg時,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顯著增高,血壓在130-139/80-90mmHg的人群比血壓<120/80mmHg的人群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升高。
美國新指南將降壓標準降低,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可以說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另一方面看,隨著標準的降低,高血壓的人數將會明顯增加,據統計,如果按照這個新標準,我國僅45-75歲人群高血壓人數就增加了8300萬,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將隨之提高,毋庸置疑,服藥人數也將增加。
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人為制定的,其目的是為了減輕高血壓帶來的心腦血管風險,但高血壓的降壓標準不能搞“一刀切”。像對于一些高齡老人或者身體狀況不好的人群,強求降壓或許是一種風險,因為老人普遍患有動脈粥樣硬化,如果血壓降得太低,就會造成血管末梢血流灌注不足,從而出現頭暈等不適癥狀,反而不利于健康。
高血壓治療要關注個體高血壓危險分層。
我國專家組在充分分析國際及中國相關疾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血壓診斷的標準仍然采用收縮壓≥140和(或)舒張壓≥90為標準,對血壓在130-139/80-89mmHg的人群需要根據個體的實際病情和危險分層具體要求。
醫生在評價高血壓患者的病情時,經常會寫上諸如“3級,高危”的字眼,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專業界為了評估患者血壓升高的程度和此后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把血壓水平進行分級、危險程度進行分層。
1. 高血壓分級標準:
此外,收縮壓在120-139/80-89mmHg時,一般不會帶來嚴重的靶器官損傷,醫學上稱為正常高值。
2. 高血壓的危險分層:
醫學上,根據研究結果,來推測高血壓未來(10年內)發生心肌梗死、腦出血等并發癥的可能性,可能性小的稱為低危,中等的稱為中危,可能大的稱為高危,可能性極大的稱為很高危或極高危。具體評估方法可以采用“4636”法評估。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可以將高血壓患者進行危險分層:
對于低危患者,雖然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小于10%,但要充分認識到高血壓的危害,如果改善生活方式1年后仍不能使血壓達標,就應該吃藥治療。中高危患者在改善飲食、運動、戒煙戒酒的情況下,應該應用降壓藥治療,并養成定期體檢、監測血壓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