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健康 文/干玎竹
“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9億;每2個去世的中國人中就有1人是心腦血管病引起。目前,60歲以上中國人動脈粥樣硬化患病率高達80%。特別令人惋惜的是,中青年人已占心腦血管病猝死的1/5。”在近日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上,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健康傳播分會主任委員孔靈芝告訴搜狐健康記者,“雖然心梗、腦梗更多侵害老年人和胖子,但對一些長期大魚大肉的瘦子們也不會手下留情。所以,如果血脂比較高,就容易發生血管堵塞,心腦血管病說來就來了。”
血管是怎么被“堵”上的?
孔靈芝說,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增高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壞膽固醇”水平升高,會損傷血管,使血管壁上形成脂質斑塊(即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逐漸增大,將導致血管狹窄,從而引發冠心病和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更危險的是,有些斑塊就像“不定時炸彈”,不穩定的斑塊破裂引起血栓栓塞,會在短時間內堵塞血管,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腦梗死,短時間內就可奪取生命。
數據顯示,中國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增加,77%是由于血液膽固醇升高所引起。控制“壞膽固醇”水平,能顯著降低心梗、腦梗及死亡風險。
你的“壞膽固醇”(LDL-C)指標正常嗎?
普通人應該將“壞膽固醇”(LDL-C)控制在3.4 mmol/L以下,心血管疾病患者則要更嚴格控制,以低于2.6mmol/L甚至1.8mmol/L以下為宜。(詳見下圖)
“壞膽固醇”都是吃進來的嗎?
血膽固醇中,有1/4是吃進去的;3/4是自身肝臟合成的。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它是合成細胞膜、膽酸、維生素D的重要原料。對于大多數健康人而言,天生就具有維持血液膽固醇穩定的機制,也就是如果從外部食物中攝入的膽固醇多了,自身合成的膽固醇就會相應減少,以控制總量不變,可以“維穩”。
大約有15%~25%的人群對膳食膽固醇敏感,也就是“維穩”能力較差,即飲食攝入/吸收膽固醇增多,會使體內血液總膽固醇顯著升高。而這群人其實就要小心“病從口入”了。
血脂正常的人應該怎么吃膽固醇?
孔靈芝認為,“適量”是任何營養素和食物攝入都應當遵循的原則。我們大可不必為吃不吃蛋黃過分糾結,也不能一類食物吃太多。
隨著人們膳食模式的改變,動物食品攝入增多,血膽固醇升高是不爭的事實,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在升高。我們吃進去的膽固醇主要來源于肥肉、雞蛋、內臟等“動物性食物”。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強調“營養均衡”和“食物多樣化”,其中對蛋類、內臟類、脂肪類有明確的建議:
蛋類建議每天40~50克(大約1個雞蛋的量),吃雞蛋不棄蛋黃;
動物內臟含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建議每月食用2~3次,每次25克(半兩)左右;
而脂肪尤其是動物性脂肪(動物油、肥肉)攝入過量是目前中國人膳食失衡的一大問題,指南建議每天烹調油用植物油,攝入量為每人25~30克(半兩左右)。
如果膽固醇水平超過了人體的實際需要,在體內累積過量時,就會對機體產生不利影響。所以,我們適量攝入動物性食品,對補充身體必要的營養成分是有益的;如果長期大量攝入,會將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風險。
高膽固醇有害,為什么中、美膳食指南要取消攝入上限?
此次 2015 年美國膳食指南取消膽固醇上限數值主要基于尚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經過評估,2010 年—2015 年,美國人群膽固醇平均攝入量為每天270毫克,并沒有達到此前指南提出的300毫克限定值,因此認為無需在指南中要求上限了。
即便如此,指南中還特別寫明:取消“每日膽固醇攝入量低于 300 毫克”的限制,并不意味著不需要考慮膽固醇的控制了。
近 40 年來,大量科學研究的結果表明,每日 300 毫克總膽固醇攝入量與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關系不確定。因此,2013 年中國營養學會在“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制定中去除了膽固醇上限數值,由于缺乏研究數據,也就未制定限定值。同時,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如果均衡攝入相關食物,是可以避免膽固醇攝入超標問題。
所以應該明確的是,取消每日 300 毫克膽固醇攝入上限,并非可以無節制、無限制多攝入膽固醇。
【背景資料】
12月3日,在“中國健康傳播大會”上,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健康傳播分會主任委員孔靈芝代表五家學術機構發布《正確認識膽固醇科學聲明(科普版)》。該聲明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慢性病預防與控制分會、中國營養學會營養與慢病控制分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和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五家機構聯合發布。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常翠青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部臨床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武陽豐教授等共同呼吁公眾不要忽視高膽固醇對健康的危害,同時呼吁通過健康傳播“捍衛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