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事訴訟法正式確立了除了律師之外其他公民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的制度。訴訟代理制度的實施,一方面彌補了當事人訴訟能力的不足,保障了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實現,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雙方當事人之間矛盾的化解和民事訴訟的順利開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由于訴訟代理人法律能力差別大,職業道德懸殊及費用收取混亂等現象客觀存在,部分代理人挑詞架訟,一旦不能勝訴既將矛盾推向法官和法院,從而嚴重地影響了法庭的審判質量及審判秩序。因此,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對代理人資格的審查,尤其是對公民作為代理人資格的審查就顯得尤為重要。本人結合多年的審判工作實踐,力求加以詳盡闡述,以期對促進審判工作有所裨益。
一、委托代理人的概念、特征、性質
所謂委托訴訟代理人,又稱委托代理人,是指受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以委托人的名義在訴訟活動中進行訴訟行為活動的人。委托代理人以委托人的名義在代理權限內實施訴訟行為,其訴訟行為所產生的后果由委托人承擔。
委托代理人具有以下特征:(1)代理權的發生是基于當事人、法定代理人的意思表示,而不是由法律規定。這是與法定代理人和指定代理人的根本區別。(2)代理事項及代理權限一般由當事人、法定代理人決定。也就是說,既可以是個別代理,也可以是一般代理,還可以是特別授權代理。(3)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他人代為訴訟,必須向受訴人民法院提交授權委托書。(4)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獨立的進行意思表示。(5)代理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擔。
從委托代理的概念和其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委托訴訟代理的性質在法律關系上屬于委托合同的一種,是一種普通民事法律關系。我國《合同法》第三百九十六條對此作了一般性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對委托代理合同作了特別規定,即委托他人代為訴訟,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托書。授權委托書必須記明委托事項和權限。訴訟代理人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必須有委托人的特別授權。僑居在國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從國外寄交或者托交的授權委托書,必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的使領館證明;沒有使領館的,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外交關系的第三國駐該國的使領館證明,再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第三國使領館證明,或者由當地的愛國華僑團體證明。作為一種普通的民事法律關系,法律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除非影響到公共利益,對此不應予以限制。但由于民事訴訟具有相應的專業性質,為保護訴訟秩序,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對民事訴訟中的委托代理行為,除遵循意思自治原則外,對委托代理人的資格必須予以必要的審查。
二、委托代理人的資格、范圍與限制
委托代理人的資格是指具有依法享有接受當事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進行訴訟行為活動的一種能力或資格。
那么什么樣的人具有這樣的能力或資格,可以接受當事人或法定代理人的委托而成為訴訟代理人呢?對此,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一)律師
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職業證書,接受委托或指定,可以以律師的身份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職業人員。在我國律師分為專職律師和兼職律師,根據取得職業資格的不同還可以分為普通律師和特許律師。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律師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是否是他們對所有的案件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法律事務都可以接受代理而不受限制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國的律師(指內陸律師)其從事的區域僅限于我國內陸,其無權在我國的港澳地區以律師身份從代理業務。另外,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居民只有在內陸取得了律師職業資格證后,才可以在內陸律師事務所執業,但其從事的業務范圍也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即從事內陸非訴訟法律事務及涉港、澳婚姻、繼承案件的代理活動。可見,律師從事法律事務或訴訟代理業務也是有條件的。
(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所謂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是指符合司法部發布的(2000年3月31日司法部第60號)《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管理辦法》規定的執業條件,經核準執業登記,領取《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在基層法律服務所中執業,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人員。領取《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后,就可以從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主要業務包括代理參加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活動。但是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業務服務受到的限制更大。司法部(司復[2002]12號)《關于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不能代理當事人任何一方均不在本轄區內的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案件的批復》規定:根據《鄉鎮法律服務工作細則》第二十四條第四項的規定,當事人一方位于本轄區內,是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代理民事、經濟、行政案件應當具備的條件之一。可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不能代理當事人任何一方均不在本轄區的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案件。這是在代理訴訟業務時,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與律師的主要區別。另外,《律師法》第十三條規定:沒有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的人員,不得以律師名義從事法律服務業務;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從事訴訟代理或者辯護業務。可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還不能擔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人。但是,當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符合《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時,即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時,就可被委托為刑事訴訟的辯護人,但在偵查階段除外,因為偵查階段只能由律師為辯護人。因此,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代理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是否有一方當事人在其服務的轄區內,否則其就沒有權利接受當事人的委托,參加案件的訴訟活動。在刑事案件中,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只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時,才可接受委托而成為辯護人,但偵查階段除外。
(三)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1、所謂當事人的近親屬,是指與自然人之間具有特定的親近親屬關系的人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然而,我國的不同法律對近親屬范圍的規定卻不盡一致。一是《民法通則意見》第12條規定,民法通則中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二是《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三是《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六條第(六)項規定,“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從上面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三部法律對近親屬的規定是不盡相同的,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最窄,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最廣。那么,在具體的應用中該任何確定近親屬的范圍呢?筆者認為,雖然三部法律調整的法律關系性質不同,但是作為法律,對同一法律概念的規定不同時,應該按照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進行使用。另外,民法通則中的近親屬的范圍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確定的,在其規定范圍與法律不一致時,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來適用。還有《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被告人的親友可以被委托為刑事訴訟的辯護人。通常情況下認為,親友包括親屬和朋友,其范圍比近親屬要廣泛的多。而《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并沒有采用親友的概念,依然采用近親屬的概念。筆者認為,為了進一步擴大可以擔任訴訟代理人與當事人具有親屬關系的人群,進一步滿足當事人訴訟的實際需要,在適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當事人的近親屬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這一條款時,有必要采用大近親屬的概念。
2、當事人的工作人員
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是指當事人為單位,其工作人員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由于用人單位的性質不同,在判斷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時,也要采用不同的標準。如企業法人,其工作人員是指與企業有勞動關系的人。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即包括與事業單位有事業關系的人員,也包括與事業單位有勞動關系的人員,因此,在實踐中應注意適用不同的標準來加以判斷。
(四)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1、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推薦的人。社區是指人民共同生活的一定區域,以固定的地理區域范圍內的社會成員以居住環境為主體,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范,與行政村同一等級的行政區域。從該條規定可看出,社區可以為居住在本社區的當事人推薦訴訟代理人,即可以推薦本社區的居民或者社區工作人員擔任訴訟代理人,也可以推薦其他人員擔任訴訟代理人。當事人所在的單位同樣即可以推薦本單位的工作人員,也可推薦本單位以外的公民擔任訴訟代理人。也就是說,當事人所在的社區、單位除可以推薦本社區、本單位的人擔任訴訟代理人外,還可以推薦本社區、本單位以外的公民擔任訴訟代理人。這是應該注意的問題。
2、有關團體推薦的人。社會團體是指依法登記成立的,有章程、有名稱、有一定數量成員、有經費來源、有辦事機構、有辦公地點的非營利性組織。如:文藝工作團體、學術研究團體、社會公益團體等。可見有關社會團體可以為特定的當事人推薦訴訟代理人,但其本身不能以團體的名義擔任訴訟代理人。
三、專利代理人擔任訴訟代理人的問題
專利代理人是指通過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獲得了專利代理人的資格證書,持有專利代理人執業證并在專利代理機構專職從事專利代理工作的人員。我國《專利法》第十九條規定,在中國申請專利和辦理其他專利事務的,應當委托依法設立的專利機構辦理。為此,國務院發布了《專利代理條例》規定,專利代理機構可以根據需要,指派委托人指定的專利代理人承辦代理業務。那么,專利代理人是否可以擔任其他各類案件的訴訟代理人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受到嚴格的限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三)項的規定,專利代理人可以由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推薦,擔任專利案件的訴訟代理人。這里應當注意的問題是,專利代理人參與的僅僅是涉及專利知識的案件,且是以公民身份代理的,而不是以律師身份參與訴訟活動的。
四、外國人擔任訴訟代理人的問題
1、在涉外民事訴訟中,《民事訴訟法意見》第308條規定:涉外民事案件中的外籍當事人,可以委托本國人為訴訟代理人,也可以委托本國律師以非律師身份擔任訴訟代理人;外國駐華使、領館官員,受本國公民的委托,可以以個人名義擔任訴訟代理人,但在訴訟中不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糾紛中外籍當事人應否委托中國律師代理訴訟問題的答復》關于“對外籍當事人委托外籍律師以非律師身份代理訴訟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予以審查。”
2、當外國人、無國籍人是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時,是否可以接受委托擔任訴訟代理人呢?筆者認為應該是可以的。因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這里并沒有強調必須是中國公民。也就是說,無論是哪國人只要其是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就可以接受委托擔任訴訟代理人。同樣地道理,我國的有關單位聘請的外國人或無國籍人也可以受用人單位的委托擔任訴訟代理人。
(作者單位:安徽省鳳陽縣人民法院) 我國民事訴訟法正式確立了除了律師之外其他公民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的制度。訴訟代理制度的實施,一方面彌補了當事人訴訟能力的不足,保障了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實現,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雙方當事人之間矛盾的化解和民事訴訟的順利開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由于訴訟代理人法律能力差別大,職業道德懸殊及費用收取混亂等現象客觀存在,部分代理人挑詞架訟,一旦不能勝訴既將矛盾推向法官和法院,從而嚴重地影響了法庭的審判質量及審判秩序。因此,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對代理人資格的審查,尤其是對公民作為代理人資格的審查就顯得尤為重要。本人結合多年的審判工作實踐,力求加以詳盡闡述,以期對促進審判工作有所裨益。
一、委托代理人的概念、特征、性質
所謂委托訴訟代理人,又稱委托代理人,是指受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以委托人的名義在訴訟活動中進行訴訟行為活動的人。委托代理人以委托人的名義在代理權限內實施訴訟行為,其訴訟行為所產生的后果由委托人承擔。
委托代理人具有以下特征:(1)代理權的發生是基于當事人、法定代理人的意思表示,而不是由法律規定。這是與法定代理人和指定代理人的根本區別。(2)代理事項及代理權限一般由當事人、法定代理人決定。也就是說,既可以是個別代理,也可以是一般代理,還可以是特別授權代理。(3)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他人代為訴訟,必須向受訴人民法院提交授權委托書。(4)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獨立的進行意思表示。(5)代理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擔。
從委托代理的概念和其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委托訴訟代理的性質在法律關系上屬于委托合同的一種,是一種普通民事法律關系。我國《合同法》第三百九十六條對此作了一般性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對委托代理合同作了特別規定,即委托他人代為訴訟,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托書。授權委托書必須記明委托事項和權限。訴訟代理人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必須有委托人的特別授權。僑居在國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從國外寄交或者托交的授權委托書,必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的使領館證明;沒有使領館的,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外交關系的第三國駐該國的使領館證明,再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第三國使領館證明,或者由當地的愛國華僑團體證明。作為一種普通的民事法律關系,法律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除非影響到公共利益,對此不應予以限制。但由于民事訴訟具有相應的專業性質,為保護訴訟秩序,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對民事訴訟中的委托代理行為,除遵循意思自治原則外,對委托代理人的資格必須予以必要的審查。
二、委托代理人的資格、范圍與限制
委托代理人的資格是指具有依法享有接受當事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進行訴訟行為活動的一種能力或資格。
那么什么樣的人具有這樣的能力或資格,可以接受當事人或法定代理人的委托而成為訴訟代理人呢?對此,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一)律師
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職業證書,接受委托或指定,可以以律師的身份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職業人員。在我國律師分為專職律師和兼職律師,根據取得職業資格的不同還可以分為普通律師和特許律師。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律師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是否是他們對所有的案件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法律事務都可以接受代理而不受限制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國的律師(指內陸律師)其從事的區域僅限于我國內陸,其無權在我國的港澳地區以律師身份從代理業務。另外,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居民只有在內陸取得了律師職業資格證后,才可以在內陸律師事務所執業,但其從事的業務范圍也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即從事內陸非訴訟法律事務及涉港、澳婚姻、繼承案件的代理活動。可見,律師從事法律事務或訴訟代理業務也是有條件的。
(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所謂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是指符合司法部發布的(2000年3月31日司法部第60號)《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管理辦法》規定的執業條件,經核準執業登記,領取《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在基層法律服務所中執業,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人員。領取《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后,就可以從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主要業務包括代理參加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活動。但是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業務服務受到的限制更大。司法部(司復[2002]12號)《關于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不能代理當事人任何一方均不在本轄區內的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案件的批復》規定:根據《鄉鎮法律服務工作細則》第二十四條第四項的規定,當事人一方位于本轄區內,是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代理民事、經濟、行政案件應當具備的條件之一。可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不能代理當事人任何一方均不在本轄區的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案件。這是在代理訴訟業務時,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與律師的主要區別。另外,《律師法》第十三條規定:沒有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的人員,不得以律師名義從事法律服務業務;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從事訴訟代理或者辯護業務。可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還不能擔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人。但是,當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符合《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時,即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時,就可被委托為刑事訴訟的辯護人,但在偵查階段除外,因為偵查階段只能由律師為辯護人。因此,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代理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是否有一方當事人在其服務的轄區內,否則其就沒有權利接受當事人的委托,參加案件的訴訟活動。在刑事案件中,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只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時,才可接受委托而成為辯護人,但偵查階段除外。
(三)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1、所謂當事人的近親屬,是指與自然人之間具有特定的親近親屬關系的人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然而,我國的不同法律對近親屬范圍的規定卻不盡一致。一是《民法通則意見》第12條規定,民法通則中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二是《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三是《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六條第(六)項規定,“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從上面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三部法律對近親屬的規定是不盡相同的,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最窄,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最廣。那么,在具體的應用中該任何確定近親屬的范圍呢?筆者認為,雖然三部法律調整的法律關系性質不同,但是作為法律,對同一法律概念的規定不同時,應該按照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進行使用。另外,民法通則中的近親屬的范圍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確定的,在其規定范圍與法律不一致時,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來適用。還有《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被告人的親友可以被委托為刑事訴訟的辯護人。通常情況下認為,親友包括親屬和朋友,其范圍比近親屬要廣泛的多。而《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并沒有采用親友的概念,依然采用近親屬的概念。筆者認為,為了進一步擴大可以擔任訴訟代理人與當事人具有親屬關系的人群,進一步滿足當事人訴訟的實際需要,在適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當事人的近親屬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這一條款時,有必要采用大近親屬的概念。
2、當事人的工作人員
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是指當事人為單位,其工作人員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由于用人單位的性質不同,在判斷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時,也要采用不同的標準。如企業法人,其工作人員是指與企業有勞動關系的人。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即包括與事業單位有事業關系的人員,也包括與事業單位有勞動關系的人員,因此,在實踐中應注意適用不同的標準來加以判斷。
(四)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1、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推薦的人。社區是指人民共同生活的一定區域,以固定的地理區域范圍內的社會成員以居住環境為主體,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范,與行政村同一等級的行政區域。從該條規定可看出,社區可以為居住在本社區的當事人推薦訴訟代理人,即可以推薦本社區的居民或者社區工作人員擔任訴訟代理人,也可以推薦其他人員擔任訴訟代理人。當事人所在的單位同樣即可以推薦本單位的工作人員,也可推薦本單位以外的公民擔任訴訟代理人。也就是說,當事人所在的社區、單位除可以推薦本社區、本單位的人擔任訴訟代理人外,還可以推薦本社區、本單位以外的公民擔任訴訟代理人。這是應該注意的問題。
2、有關團體推薦的人。社會團體是指依法登記成立的,有章程、有名稱、有一定數量成員、有經費來源、有辦事機構、有辦公地點的非營利性組織。如:文藝工作團體、學術研究團體、社會公益團體等。可見有關社會團體可以為特定的當事人推薦訴訟代理人,但其本身不能以團體的名義擔任訴訟代理人。
三、專利代理人擔任訴訟代理人的問題
專利代理人是指通過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獲得了專利代理人的資格證書,持有專利代理人執業證并在專利代理機構專職從事專利代理工作的人員。我國《專利法》第十九條規定,在中國申請專利和辦理其他專利事務的,應當委托依法設立的專利機構辦理。為此,國務院發布了《專利代理條例》規定,專利代理機構可以根據需要,指派委托人指定的專利代理人承辦代理業務。那么,專利代理人是否可以擔任其他各類案件的訴訟代理人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受到嚴格的限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三)項的規定,專利代理人可以由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推薦,擔任專利案件的訴訟代理人。這里應當注意的問題是,專利代理人參與的僅僅是涉及專利知識的案件,且是以公民身份代理的,而不是以律師身份參與訴訟活動的。
四、外國人擔任訴訟代理人的問題
1、在涉外民事訴訟中,《民事訴訟法意見》第308條規定:涉外民事案件中的外籍當事人,可以委托本國人為訴訟代理人,也可以委托本國律師以非律師身份擔任訴訟代理人;外國駐華使、領館官員,受本國公民的委托,可以以個人名義擔任訴訟代理人,但在訴訟中不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糾紛中外籍當事人應否委托中國律師代理訴訟問題的答復》關于“對外籍當事人委托外籍律師以非律師身份代理訴訟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予以審查。”
2、當外國人、無國籍人是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時,是否可以接受委托擔任訴訟代理人呢?筆者認為應該是可以的。因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這里并沒有強調必須是中國公民。也就是說,無論是哪國人只要其是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就可以接受委托擔任訴訟代理人。同樣地道理,我國的有關單位聘請的外國人或無國籍人也可以受用人單位的委托擔任訴訟代理人。
(作者單位:安徽省鳳陽縣人民法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