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理財意識是越來越高了,理財方式也是越來越多元了。除了傳統的銀行理財,市場上的理財產品如股票、基金、債券、信托等等已經讓人眼花繚亂了。村口的王大媽都不玩黃金改玩基金了,幼兒園里甚至都開上理財課了……
其實不光是個人投資者,企業也需要理財。大家想學理財其實根本不用報班,跟著上市公司學學就足夠了。
那么A股上市公司都是怎樣理財的呢?作為個人投資者我們又能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呢?
同花順iFinD是個好東西,從中我們找到了A股上市公司近一年來所購買過的全部理財產品信息。一年中,有一千多家公司總計購買過32488件理財產品,投資規模超過萬億。
從企業理財的實際收益率、收益類型、產品種類等角度看,我們能總結出A股上市企業理財的3個特點。
1.“穩健”是主基調
根據企業披露的已到期的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來看,它的分布呈現“鐘型”,和正態分布有點像。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企業理財的實際收益率集中在3%-4%之間。不在此區間內的更低的收益率和更高的收益率都存在,但數量銳減。
從企業選擇的理財產品類型上看,有63%的產品都是保本浮動收益型。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風險與收益成正比,所以按收益排名的話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非保本浮動收益型。< span=''>這樣看多數企業都選擇嘗試較低風險,傾向于在“保守”的基礎上做到“穩健”。
2.企業偏愛銀行理財
從企業理財產品種類上看,有88%的企業都選擇了銀行理財產品,少部分企業會選擇公募基金、債券、信托甚至私募基金這樣的高風險高收益產品。
3.結構性存款最受歡迎
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多種多樣的,時下最火的就是結構性存款了。在上市公司理財產品統計表中搜索“結構性存款”,居然能得到12944條相關信息。
結構性存款你可以理解為銀行將這筆錢分為好幾部分,一部分存著吃利息,一部分拿去做其他風險較低的投資。結構性存款正逐步替代傳統的銀行保本理財,成為企業的新寵。
看完了綜合數據概括,我們再來看幾個有意思的企業理財具體案例:
1.藝高大膽型:五礦資本
按照企業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排名可以發現,排在前兩位的都是五礦資本的兩個公募基金產品,實際收益率高達63.89%、49.44%。
我們可以把這種企業看做“藝高大膽型”,敢做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活動。當然,將實際收益率倒序排名也能看見五礦的身影,公司2018年的一筆公募基金投資實際收益率為-16%,虧掉了457萬……
2.理財養家型:洋河股份
在白酒企業中,洋河股份愛買理財那是出了名的。在2019年A股所有食品飲料企業中,洋河也是投資金額最大的,交易性金融資產達到179.77億元。
洋河在沒有影響主業的情況下做做理財也無可厚非。其實大多數企業都是這樣,屬于“理財養家型”,提高閑置資金的利用效率,只是沒有洋河做的規模那么大。
3.不務正業型:養元飲品
還有一種企業,主業發展的不行,但留著錢不去投入而是選擇去做理財。前一陣子給大家分享過的養元飲品就是這樣,自己的六個核桃賣的不行,公司賬上留著的大把現金都去做了理財,這種就是屬于“不務正業型”。
像之前爆出巨額虧損的西水股份也差不多,估計是借著理財之名掩蓋一下公司的其他問題。
當然“大千世界無奇不有”,A股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企業就不詳談了。
其實上市公司理財始終在遵循以下四個原則,我們作為個人投資者也能從中獲得啟示。
1.資金合理配置原則
企業理財的資金合理配置原則要求企業的資源構成比例要適當,以保證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進行,并由此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否則就可能危及企業供、產、銷活動的協調。
說白了就是,企業理財的金額需要保持一個較為合理的比例,理財不能影響公司的主業。
2.財務收支平衡原則
財務收支平衡原則實際上關注的是企業資金流量的動態平衡,就是要保證周而復始的資金循環和周轉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
也就是說,企業理財需要根據自身對現金的需求設置理財期限,過長的理財回收期可能會耽誤企業的資金周轉。
3.成本一效益原則
成本一效益原則就是要求成本與收益,也就是投入和產出的適當匹配。我理解的就是,做理財還要考慮機會成本,企業需要考慮如果將這筆錢投入到生產經營中能獲得多少收益。
4.風險和收益均衡原則
這個很簡單,就是說企業做理財需要綜合考慮風險與收益,意味著追求低風險或只注重高收益都是不可行的。
綜上,作為個人投資者去理財,我們也可以向企業一樣根據以上四個原則綜合思考。問一問自己:
我現在拿出多少錢去理財合適?如果做定期理財會不會影響我的資金使用?如果我把這筆錢放到其他地方會得到多少收益?我到底能承受多大的風險?想要追求多大的投資回報率?等等。將這些問題考慮清楚再去行動,也就是“N思而后行”。
我們普通人能夠學習理財知識、合理規劃資金當然是件好事。但是,上市公司到底該不該理財這個問題一直是存在爭議的,從很多投資者的角度看,公司上市募集了大家的資金就應該投入到生產經營中去,不斷發展主業為股東賺取回報,而不應該存了銀行吃利息或是炒起了基金股票……
人民日報對此也評論過:盡管上市公司的理財行為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一家企業長期“沉醉”于理財,不努力拓展主業、發展實體項目,就不能為股東和社會創造實實在在的財富。
最后,要問一句,如果把股票算在內的話,你今年的理財收益還是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