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說,我們投資股票要有安全邊際,要買的便宜。這話對嗎?太對了。有這么一個數據,來自雪球大V 云蒙,她2007年買入招商銀行,2014年才解套。我簡單了看一下招行2007年的PE值,最高達到59.8倍。單看股價,2014年的股價沒有超過2007年的高點。估計云蒙是通過不斷補倉攤薄成本解套的。就利潤增幅而言,2007年招商銀行的凈利潤為151億,2014年凈利潤為533億,7年增長了253%。但是2014年的股價依舊低于2007年的股價。投資者虧錢的核心原因是買貴了。
那么什么叫貴,什么叫便宜。有人說茅臺1000元以上了太貴了(對于這種人,我連和他說話的想法的沒有!),有人說,民生銀行的PB只有0.62,ROE大于10%,每年凈資產持續增加,凈資產會推著股價上升,什么時候估值回歸了,PB變為1。持有民生銀行幾年就可以實現100%的收益。這話我從2017年中就聽到不少人說起,遺憾的是民生銀行的股價沒有被凈資產推著上升,反而下降了。那么問題出在哪里了呢。
首先這里涉及一個錯誤的估值方法,用PB 對于企業估值,特別是對銀行估值。一些人已經知道,用PB 對于重資產企業估值是不靠譜的。因為那一堆的機器設備,等到破產清算時可能已經一文不值。但是用PB 對于銀行估值的陷阱很多人不明白,因為銀行的資產就是錢,為什么不能用資產估值呢。
下面我舉一個例子:
我開了一家店,投資100萬。每年凈利潤都是20萬元。每年凈利潤需要留存在店里用于經營。五年后,我的店的凈資產是200萬,每年凈利潤還是20萬元。問:五年后我的店究竟值多少錢?
我們假定這個店是一個上市銀行,并且你無法對其清算,在初期其PB為1,PE 為5。Roe為20%,五年后其ROE為10%。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例子,這個例子涉及了我們股票選擇及估值的三個誤區。
首先我們看PB,我們可以對這個企業持續給予其1PB嗎?企業有大量的凈資產,但是由于不能破產清算,這些凈資產對于投資者來說是鏡中花、水中月。每年獲得的凈利潤需要繼續投入來年才能保持凈利潤和上年一樣。
我們可以對其用PE估值嗎?由于其利潤一直沒有增加,假定我們維持其PE不變。那么其PB將逐年降低。這個例子像不像民生銀行,我們能期待其PB 回歸到1嗎?憑什么?對于其用PE估值,保持PE不變也是不對的。因為在5年持有期中,第一年的利潤和第五年完全一樣。如果我們在第一年把當年利潤分掉和在第五年把當年利潤分掉,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從利潤獲取角度,第一年應該比第五年有更高的PE。如果第一年PE是5,那么第五年PE 應該低于5。那么用PE估值也是不完美的。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再看一個指標:ROE,這家公司在五年中都保持了一個較高的ROE(雖然是逐年下降,不要小看這個逐年下降,問題的關鍵點就在逐年下降)。有人說巴菲特說過,我們要投資ROE高的企業;有人說芒格說過,投資一家企業的長期收益等于其ROE。對于這家ROE逐年下降的高ROE企業,你怎么看?
那么對于這家企業的估值出了什么問題?對于一家企業的正確估值是其未來的自由現金流折現。這家企業有自由現金流嗎?其所有當年利潤必須投入繼續生產才能維持來年同樣的利潤。那么這家企業的自由現金流為0。如果這家企業長期維持如同例子中前五年的情況。那么其價值為0。
文章中的例子很極端,我們比較容易發現問題。現實中有很多企業和文章中的例子部分類似,蒙蔽了很多人。自由現金流折現估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這是我們站在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角度去思考我們如何長期持有一個企業是否能夠獲利的理論基礎。而不是期望通過無法預知的市場波動去賺錢,漲了不知道會漲多高,跌了不知道是否該補倉。這都是因為你不懂企業價值,不懂其自由現金流折現。
不少人看我高拋低吸,告訴我K線預示著股價還會繼續下跌,建議我等一等。我卻執著的買入。那是因為我看到了價格已經低于價值,是我可以扣動扳機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