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的四川總督中,名氣最大的無疑是丁寶楨,把宮保雞丁推向全國。但在野史傳聞中,要說哪位四川總督與慈禧關系最近,非吳棠莫屬。
吳棠生于嘉慶十八年(1813年),因讀書刻苦,17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這在當時可是了不起的神童。但吳棠當官的時間,卻在中舉19年之后,出任離家鄉安徽明光不遠的江蘇泗縣縣令。吳棠治縣有方,不斷被提拔。咸豐十一年,也就是咸豐帝在熱河駕崩那年(1861年),吳棠出任從二品的江寧布政使,一躍成為方面大員。而更重要的是,吳棠以江寧布政使的身份代理漕運總督,是官場公認的重臣。
之后的吳棠在朝廷“剿滅”捻軍的過程中非常賣力。職務越來越高。從江蘇巡撫升兩廣總督(未實到任)。真正實授地方總督的,是在同治五年,1866年,吳棠出任閩浙總督。一年后,吳棠出任四川總督。而就是這個任命,讓吳棠和慈禧在野史中有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句話高度概括:吳棠是慈禧的恩人,慈禧要報恩。
這要從慈禧的身世說起。作為葉赫那拉家族的后裔,慈禧(小名玉蘭)根本沒資格入選咸豐帝的選秀,不可能進宮當娘娘。慈禧的父親惠征當時的職務是徽寧池太廣道的道員(或云湖南副將),因鎮壓太平軍不利,被安徽巡撫李嘉瑞彈劾。惠征為了活命,帶著家人逃到江蘇鎮江。不久后,驚懼交加的惠征病死。
惠征家里非常窮困,連辦喪事的錢都快沒了。慈禧和家人只好找條小船通過運河北上,路過吳棠任知縣的江蘇清河(今在淮安境內)。吳棠聽說有副將的船到了河邊,吳棠趕緊派人送去三百兩(也有兩千兩的說法)給這位副將。沒想到送錢的人弄錯了,結果把銀子送給了惠征。慈禧不知情,以為這是吳棠對她家的好意。
而吳棠聽說銀子送錯了,趕緊讓人去催討。有個幕僚捻著老鼠胡須,搖頭晃腦地說:“惠征的女兒是要去京中選秀的。要被皇上看中了,大人你可是她們一家的救命恩人。這筆投資,值!”吳棠想想有道理,就將錯就錯,還親自來船上給惠征吊喪。慈禧在旁邊感動的鼻涕一把淚一把。當著吳棠的面說:我姐妹若有異日,必相報吳公也。
果然,慈禧入宮后,得到咸豐帝的喜愛,步步高升,生了個兒子就是同治帝。妹妹嫁給了醇親王奕譞,生了個兒子就是光緒帝。
慈禧干掉肅順掌權后,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聽說吳棠只當知府,慈禧說官太小了,要提拔。在慈禧的運作下,沒幾年,吳棠就升任四川總督,成為封疆大吏。
這個故事很感人,說明慈禧并不是那么陰險,至少知道報恩。
可惜的是,這個故事是假的,完全是為了丑化慈禧,順帶貶低了吳棠。只說一點:慈禧是在京師出生的,在入宮前一直在京師居住,沒去過江南。
有一種說法,此事是光緒朝翰林院侍讀學士惲毓鼎寫在《崇陵傳信錄》里的。而惲毓鼎在光緒朝并不受重用,所以很討厭慈禧。惲毓鼎發揮才智,編了這個離奇故事,讓慈禧出洋相。
慈禧為人如何且不提。而吳棠是因為慈禧報恩才當上四川總督,這確實貶低了吳棠,他在清朝末年可不是一般人物。
咸豐帝曾下旨稱贊過吳棠鎮壓太平軍,說時任清河知縣的吳棠辦練團勇,為國殺“賊”,可謂勇矣。大佬李鴻章也稱贊過吳棠,說他是“天子知名淮海吏”,又說吳棠品行好,能力強,這個評價不謂不高。吳棠出任四川總督,也有李鴻章的推薦之功。李鴻章稱有很多官員認為吳棠善于理政、治民,宜乎出任四川總督。可以說,吳棠是靠著自己的能力當上總督的,而不是子虛烏有的錯把銀子送給慈禧。
當然,慈禧和吳棠關系是不錯,曾國藩、李鴻章控制兩江,慈禧就想派吳棠去管兩江。曾李當然不同意,圍繞著吳棠南下就任,互相明槍暗箭。慈禧想讓吳棠管兩江,不是什么報恩,而因為吳棠是朝廷的人,能力沒問題,忠誠更沒問題。
光緒二年(1876年),吳棠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