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云南人”(今山西大同以南)
(2009-04-11 12:08:55)轉載▼
標簽: 雜談
我本“云南人”
前幾天我們買到一批地名志,都是8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縣級單位編纂的,最有意思竟然有我老家山東膠縣的地名志,我趕緊查查我的老家情況。我高祖父去世后,高祖母帶著兩個兒子準備去闖關東,離開“車家河屯”以后,走到膠州城南的劉家村,在一個姓臧的給人家看墳塋的家門口討點水喝,臧家的老太太說:天下烏鴉一般黑,你這樣到東北也未必能活下去,不如還是不要走了。后來我的高祖母就落腳在這里,曾祖父兄弟二人,就生存在此。后來高祖母去世,兩個兒子就在耕地中間給母親安葬了。祖父一輩大概堂兄弟7人,后來祖父和親哥哥都在上個世紀20年代-30年代到青島打工,就落腳在青島。我小時候回去過劉家村掃墓。車家河屯從未去過,我爸爸也沒去過。聽爺爺說,大曾祖父在世曾經多次去祭掃。
我查了車家河屯,上面講車姓是這個村大姓,是明代的云南移民。
我外家是明代就聚居在青島大水清溝村,據說也是云南移民。
還有個證據是男人的腳趾的小指甲是一分為二的。我很好奇,偷偷觀察過爺爺的腳和爸爸的腳,只有我和爺爺是這樣的,看來這個遺傳因素是隔代遺傳。
今天上網看了下,才知道究竟來龍去脈是什么:找到兩篇文章:
看來這個云南確實是山西~~的大同以南,即古云州以南。
第一篇:山東應該沒有大量云南移民。
在縣志里查到了一點東西:
————————————————————————————
傳說一
云南遷民
居民傳說,其先世多于明洪武二年遷自云南。然按氏族略,其為唐宋故家、金元遺民僅二十余族,余各姓處從軍或流寓,歷年尚少。則凡傳二十余世,歷五百余歲者,大率相同,而能確定其原里居亦無多族,十之八九漫稱云南。又謂戶有占山、買山,宋元舊家,則為漏戶。及詰其所以遷徙及何以占山買山,何以舊家若是之少,新遷如許之多,無論鄉僻野老莫能道其原委。即縉紳世家亦語焉不詳。
徵諸歷史,度以理勢,滇洱蠻荒,久寄化外(唐屬六詔,宋屬大理),元置行省不及百年,而洪武二年粱王(云南東部)猶為元守大理,仍屬段氏(世為酋長),明兵力未及,安得有遷民之舉(洪武十四年始平云南)?此說不攻自破者也。
且考明史本紀,洪武四年三月徙山后民萬七千戶屯北平(山后即山北,石晉以來,燕曰山前,云曰山后,號為煙云十六州)。六月,徙山后居民三萬五千戶散處諸府州縣,又徙沙漠遺民三萬二千戶屯田北平,又徙浙西、陜西敏于滁和北平、山東、河南。九年,徙山西及真定無業者田鳳陽。永樂元年徙蘇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戶實北京。二年,徙山西民萬戶實北京,是明初亦無云南遷民之事也。
或謂云南為豫南、汝南之訛也,或謂小云南在安徽境,或謂小云南為山西地,亦均之無稽。雖然要自有說意即洪武四年山后內徙之民也,蓋陰山之南,恒山之北曰郡、曰州、曰府、曰路,自昔即以云稱(晉察綏之交,戰國趙曰云中,故城治今托克托。秦漢至云中郡于此,北周置云中縣,治今大同,隋改云內縣,治今懷仁,唐置云中郡,兼置云州,治今大同,宋于此置云中府、路,遼以古望川地置云縣,金改為州,元因之,治今赤城縣望云堡)。則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岡(在大同西,為名勝地)、云陽(谷名,在左云縣)、云泉(山名,在張家口西)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稱者。
而萊陽自金元以來,用夷變夏,屢經兵禍(《續通鑒》金貞佑二年,蒙古軍下山東,人民殺戮幾盡,金帛、子女、牲畜皆席卷而去,屋廬焚毀,城郭丘墟),民之死于鋒鏑或擄掠流失者,當不知凡幾。用是移民來此,其先至者領地開墾,謂之占山;后至者購熟地耕種,謂之買山;其土著遺民得脫于兵匪驅掠者,謂之漏戶。而遷者不忘舊居,故傳稱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又別之為小云南,亦猶吾東府人僑居關外,蓋呼登萊為海南耳。今走遼吉,問其先世,率稱海南。而詰其籍貫,則莫有詳,即其附近同姓為同族,與非同族亦往往無徵。是則遠徙異域無譜牒,以為聯屬,大類縣中同姓,世傳為一家,而系統無考者焉,唯當日遷自小云南者,或不如傳聞之眾。即稱為漏戶者,亦當不如現時之少。是則歷明及清,迭遭慘殺。死亡、流離,宗譜損毀,或畏避徭役遷自他處,原無譜牒,歷年既久,傳聞失實,遂胥附于遷自云南之說矣。
顧薦紳先生必執云南二字,確信為滇洱編氓,迨于明初遷民之時地未考核焉。
[錄自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萊陽縣志》]
第二篇:
李滄區明代移民初探
2008-11-12 09:56:58 作者:那洪岐 來源:山東省情網
(一)
明洪武、永樂年間,明王朝為防倭設立萊州府三衛、八所、七巡檢、十六寨、一百四十七墩堡。浮山所建墩十八,列有翁窯、樓山、孤山等。據《中國通史綱要》記載:“朱元璋注意大亂之后,休養生息。”“多次遷徙鄉民到邊遠地區開墾。”據《嶗山地名考證資料》載:“嶗山地區673個自然村中,由云南來嶗山地區立村的達230個。據李滄區部分村莊的《家譜》記載,這些云南人大部分于明初洪武年間或永樂年間遷來嶗山。《嶗山縣志》載:“洪武初年設浮山守御千戶所,置千戶1,馬兵2,步兵29”。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倭夷(日本人)入侵嶗山沿海,居民多受其害,“詔近海諸衛分兵討之”。“永樂二年(1404年)在今嶗山區中韓街道設置即墨營,有把總2,官兵1000余名。筑有寨城1座,周長2華里。在女姑口有駐軍一部。”可見嶗山、李村一帶移民大多是明朝派來駐守沿海一帶或屯墾的軍戶。許多從征軍士在當地安家落戶、結親、通婚,繁衍子孫后代,使得現居住地人口規模迅速擴大。據當地民間傳說,凡祖先從云南遷居此地的人,雙腳小指指甲均為兩瓣形狀。事實上,經查證現居李滄區部分村莊的人,小指指甲也確是呈兩瓣。
(二)
青島市史志辦《志鑒工作》2002年第3期,載侯文程先生撰寫的《青島地區云南移民初考》一文中闡述:“青島市的市南、市北、四方和李滄四個區現有的或已撤銷的村莊中,半數以上是由云南移民創建或是后來遷居至此的。”“李滄區由云南移民建立的村莊達半數以上。”筆者認為侯老先生的考證是有依據的。因為李滄區是1994年6月青島市行政區劃時,由原嶗山區李村鎮和滄口區合并而建立的新區。歷史上滄口地區隸屬于即墨縣轄地,據新編《即墨縣志》記載,僅明代因建立衛、所和軍屯而遷入的軍戶達7萬余人,其中包括遷移在滄口、樓山后、灣頭、十梅庵、東南渠一帶立村的有林、張、趙、莊、王、蔡、宋等姓氏家族人氏。據《嶗山縣志》載,李村鎮轄區的19個村莊(今屬李村、虎山路、浮山路、九水路4個街道)均是云南移民。
(三)
云南移民年代及其居住地域分布情況。據查考,李滄區52個自然村莊中(包括已村改居的),有29個村莊是明朝從云南遷移來立村的。主要是:明朝正統年間,李、楊兩姓人氏從云南分別遷移至李村河北、楊家上流立村,其中,據《楊家族譜》記載,楊姓人是從云南嘎嘎縣遷居至此的;成化年間,劉、畢兩姓人氏遷來河南村、畢家上流立村;永樂年間,王、宋、劉、侯、趙、尤、周、李、呂、林、莊、于、石、徐14姓人氏,由云南分別遷移至東大村、東王埠、南王家上流、北王家上流、西大村、侯家莊、尤家下河、王家下河、李家上流、東李村、鄭莊、曲哥莊、坊子街、南嶺村、十梅庵、樓山后村、灣頭村、西南渠、東南渠、石家村、劉家村21個居住地立村;明初及萬歷、崇禎年間有:臧、林、劉、王4姓人氏分別遷移至上臧、南莊、劉家下河、大棗園立村落戶居住生活。
(四)
青島地區移民來源,據學者王誦亭撰文記述“問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這是流傳在大半個中國的尋根歌謠,清楚地說明了歌謠流傳地區的人們祖上來自于山西。在青島地區,大都流傳著:先人是從“云南大槐樹里頭老鴰窩”來的。因此,很多人想當然地把“云南”認成是“云南省”,以訛傳訛,幾成共識。20世紀80年代,原嶗山縣志編纂委員會曾派人到云南省的烏沙衛、廣西省梧州市(古交趾)等地去調查了解那些地方,搞史志的同志委婉地告訴:“這些地方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雖然有漢族但未見移民的史料。”筆者查閱《中國通史綱要》和《廿五史》,明、清兩朝均沒有從云南省往山東省大規模移民的記載。那么,為何說“云南”是在山西省呢?據《太平寰宇記》載,現山西省的大部、河北、內蒙的部分,古時稱云州,北魏置,北齊廢,唐貞觀十四年又置,天寶初改稱云中郡,乾元初又恢復為云州。歷史上云州的區域基本上是以山西省為主的,而云北、云中、云南則是云州的三個不同地區。云南的大體疆域是現今的大同市以南的區域。所以人們都稱謂“小云南”。史籍記載,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到正統九年(1445年)的57年中,明王朝從山西大規模的移民達18次,動輒數千戶甚至逾萬戶,分別遷至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以至陜西、甘肅等地。移民是在朝廷嚴密組織下進行的,遷移的數量、分布的區域等都有統一的計劃安排。當時移民的集結和發散地是在山西興洞縣城北2里的濟仁寺。因為那里驛道四通八達,北通幽燕,南連秦蜀,東至齊魯,西達河隴,加之廣濟寺院落寬展,屋宇宏敞,所以朝廷在這里設驛站,專門辦理移民的“憑照、川資”(手續和路費)。
清末在山東曹州任官的山西洪洞賈村人景大啟,聯合在山東長山任官的同鄉劉廣林,集資在山西洪洞縣的“古大槐樹處”建亭一座和茶室三間,以供人們憑吊祖宗。
《中國通史綱要》記載:“朱元璋注意到大亂之后休養生息對鞏固政權的必要性。他采取措施,招誘流亡農民墾荒屯田,由官家發給耕牛、種籽,并允許將所墾荒地作為自己的產業,免稅三年或永不起科。”“多次遷徙貧農到邊遠及空曠地區開墾。為了就地解決軍餉問題,他推行了軍屯制度,規定:邊疆駐軍,三分守城,七分屯墾;內陸駐軍,二分守城,八分屯墾。”
明成祖以后,社會經濟繼續向前發展。朱棣繼位之初,下令將農器和耕牛發放給山東受兵災的地區。他還繼續推行屯墾和移民政策,使北京周圍及北方邊區得到進一步的開發。
洪武、永樂年間多次大規模地移徙人多地少地方的農民到地多人少的地區屯種。明末陳子龍《小車行》一詩對移民生活作了一番生動、形象的描述:“小車斑斑黃塵晚,夫為推,婦為挽。出門何所之?青青者榆療吾饑,愿得樂土其哺糜。風吹黃蒿,望見墻宇,中有主人當飼汝。叩門無人室無釜,躑躅室巷淚無語。”可見當時移民們背井離鄉、長途跋涉、婦啼子嚎……情景是十分艱難凄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