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被害人的權利是刑事訴訟中保障人權的重要方面,也是刑事訴訟機制科學、公正的價值體現。修改后的我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訴法)將被害人列為一方當事人,并賦予被害人各項訴訟權利,從而確立了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重要地位。這對于充分保護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保證司法機關準確查明案件事實,懲罰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擬就司法實踐中如何進一步公正、高效地保護被害人的訴訟權利進行探討。
一、 刑事被害人的范圍界定
刑訴法雖然使用了被害人一詞,但刑訴法并無被害人的定義。因此對被害人的范圍在理解上存在不同的意見。各種教科書以及我國訴訟法學界對被害人一詞的概念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解釋。比如:《法學辭典》將被害人表述為:“正當權利或合法權益遭受犯罪行為或不法行為侵犯的人。”《簡明法學辭典》將被害人表述為:“被害人是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遭受損害、侵犯的人。”《大百科全書、法學》將被害人表述為:“被害人是指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許多教科書沿用這一解釋。筆者認為,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是指正當權利或合法利益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并因此而參加刑事訴訟,要求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人。這些人包括公訴案件的被害人、自訴案件的自訴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自訴案件中被告人提出反訴的反訴人。這一概念說明被害人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一)為刑法所保護的權益受到犯罪行為的侵害。即在刑法分則中明確予以保護的財產權利、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遭受侵害且這種侵害行為應予處罰的行為。如刑法分則中未明確規定侵害行為系犯罪的,受其行為侵害的主體就不能成為刑事訴訟的被害人。
(二)直接遭受犯罪行為的侵害。被害人應當是當時犯罪行為的直接受害者,必須有犯罪行為對其直接侵害為前提,如犯罪行為對其非直接侵害,而有間接侵害的不利影響,一般不宜列為被害人。因為犯罪行為實施的結果往往對人們間接影響很大,如將所有受影響的人員均列為被害人讓其參加到刑事訴訟中來,標準很難把握,也不利于對刑事案件的審理。
(三)享有刑事訴訟法賦予的對犯罪的追訴權和其他訴訟權利。被害人可以依照刑訴法進行追訴,參與訴訟,維護和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被害人訴訟權利的特征
刑訴法將被害人列為一方當事人,賦予其獨立的訴訟地位,確保了被害人訴訟權利全面、完整的保護。被害人訴訟權利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權利的獨立性。由于被害人是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者,其合法權益罹受不法侵害使其產生強烈的追究犯罪的愿望,并且滿足這一愿望以保護被害人合法權益又是刑事訴訟固有功能的要求。因此,對犯罪的追訴權無疑是被害人重要的訴訟權利,而這種追訴權在刑事訴訟中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公訴機關對犯罪的追訴權并不完全包容被害人的追訴權,這不僅是因為被害人的自身權益盡管在本質上也是一種社會利益,但終究是一種以個體形式具體表現的利益,故而公訴機關代表國家和社會利益以及被害人的利益行使追訴權,并不能排斥被害人具有基于個體立場獨立地維護其自身利益的權利。賦予被害人獨立的追訴權,可以在當國家和社會利益與被害人個體利益發生局部沖突時,從追訴權的均衡配置上可得到民主、科學、公正、合理的訴訟效果。既承認被害人的追訴權,又認識到被害人追訴權的獨立性,對于司法機關在各個訴訟環節加強對被害人訴訟權利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當司法機關司法不公時,可以通過被害人的追訴加以監督,來防止和糾正司法機關的錯誤,從而保證刑事訴訟的正常進行。
(二)權利的轉化性。被害人對犯罪的追訴權,廣義上包括被害人在刑事訴訟活動中依法享有的一切權利;狹義上僅指被害人的起訴權,包括請求司法機關提起訴訟的權利和依法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權利。前者體現在公訴程序中,后者體現在自訴程序中。在公訴程序中起訴權僅屬于代表國家的人民檢察院,被害人雖然被賦予了一方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但就起訴方面而言,僅有起訴請求權。這種請求權首先表現在,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享有向司法機關提出控告和請求依法追訴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的權利。對于司法機關不予立案的,被害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請復議。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予立案偵查的,可以請求人民檢察院進行立案監督。
(三)權利的完整性。是否賦予被害人完整的訴訟權利,是衡量刑事訴訟機制價值的重要方面之一。刑訴法使被害人的訴訟權利貫穿于刑事訴訟的全過程,體現了權利的完整性。如刑訴法就被害人報案、控告和自訴、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申請回避、委托代理、出庭、申訴直至請求抗訴等方面都作了明確規定。顯見,我國實行的是國家追訴主義,兼采被害人追訴主義,而使被害人的追訴權有了保障。被害人除對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和輕微刑事案件可以提出自訴外,還可以對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而自己有證據證明被告人侵犯了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提起自訴,從而建立了自訴權監督公訴權的機制,體現了對被害人權利的承認和保護。與修改前的刑訴法相比,增加了被害人申請回避權的規定,確保了刑事訴訟活動的公正性。增加了刑事被害人訴訟代理的規定,被害人有權委托訴訟代理人,讓代理人協助被害人行使法律賦予的各種權利,揭露和證實犯罪。公訴案件被害人有權委托訴訟代理人參加刑事訴訟,不僅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律師制度,而且對懲罰犯罪,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有著重要的作用。賦予了被害人抗訴請求權,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在收到判決書后,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這也是被害人監督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賦予了被害人的刑事申訴權,包括被害人對人民檢察院的不起訴決定不服,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被害人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前者是被害人控訴權的延續,請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依照刑事訴訟程序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后者是被害人請求人民法院適用審判監督程序,對案件進行再審。這種完整系統地對被害人權利所作的規定,除了能充分保障被害人的訴訟權利外,對司法機關公正合法地進行執法,也具有積極作用。
(四)權利的受制約性。刑訴法對被害人訴訟權利的限制規定,說明了其權利的行使必須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和必要的條件之下,從而反映了其權利的受制約性,這是符合訴訟經濟原則和舉證責任原則的。如公訴案件中,被害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的,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但無權直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自訴案件中,除了告訴才處理的以外,對于輕微刑事案件和其認為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被害人如果堅持要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必須自己承擔提供證據的義務。人民法院對這類案件的審理,其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審查被害人所提供的證明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證據是否確實充分,是否已達到不需要偵查或者人民法院調查就可以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程度。
三、如何進一步加強對被害人訴訟權利的保護
尊重和保護被害人權利是現代刑事訴訟發展的趨勢之一。筆者認為,我國目前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對被害人訴訟權利的保護。
(一)保障被害人對犯罪的獨立的追訴權。如前所述,被害人對犯罪的追訴權的獨立性,主要體現在其享有獨立的訴訟請求權和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訴訟權利兩方面。在訴訟活動中,保障被害人對犯罪的獨立的追訴權,既是承認被害人享有獨立的訴訟地位的體現,又是保護被害人訴訟權利的重要方面。筆者認為,被害人在法庭審理時,可以提出不同于公訴機關的訴訟請求和主張。理由是,被害人獨立的訴訟請求權是其作為刑事訴訟當事人身份的體現。既然承認被害人是訴訟一方當事人,享有獨立的追訴權,那么就應當允許被害人在認為公訴機關指控犯罪不當時,提出對被告人有利或不利的獨立的訴訟請求的權利。這是被害人全面行使追訴權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保障被害人獲得法律幫助的權利。刑訴法對于被害人代理人的訴訟權利雖未予專門規定,但是筆者認為,被害人代理人充分享有其代理訴訟的權利,是被害人獲取法律幫助的重要途徑之,是符合立法本意的。對此,參照刑訴法關于被告人的辯護律師權利義務的規定,可以允許被害人的代理人向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有關材料,經證人或者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的同意,可以向他們收集與本案有關的材料,也可以申請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調取證據,或者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出庭作證等。被害人的代理人,尤其是代理律師應當重視刑事訴訟案件被害人的代理工作,確保刑訴法對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實現,為刑事訴訟活動的有效進行發揮其作用。公安機關也應當加強與被害人代理人的溝通,爭取在事實的認定和法律的適用問題上取得共識,并在庭審中從控訴的不同角度,發揮各自職能,揭露和證實犯罪,以利于人民法院對被告人準確地定罪量刑。
(三)保障被害人參加庭審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刑訴法賦予了被害人在參加庭審中行使的訴訟權利,主要體現在,人民法院應當至遲在開庭三日以前向被害人送達傳票,向被害人的代理人送達開庭通知書;被害人的申請回避權,可以對合議庭組成人員、書記員、公訴人、鑒定人、翻譯人員向審判長提出回避的申請;被害人的陳述權,可以就起訴書指控的犯罪進行陳述;被害人的發問權,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向被告人發問,對證人、鑒定人發問;被害人對證據的意見權,可以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人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提出意見,以及被害人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的權利。在自訴案件中,被害人(原告人)還享有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訴的權利。筆者認為,這些規定無疑是對原刑訴法的一大完善。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還有一些相關問題需要解決。主要有:
1、起訴書的送達問題。刑訴法規定人民法院開庭審判后,應當將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告人,但沒有規定要送達給被害人的規定。既然賦予被害人以一方當事人的訴訟主體地位,且被害人作為因犯罪行為直接受害者,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一般來說,比較關注公訴機關追究犯罪的訴訟活動情況,希望司法機關對犯罪人作出應有的懲罰,而司法機關不將起訴書的有關內容告知被害人,顯然不太合理。因此,人民法院的開庭審判日期,應當盡量通知被害人,并給予被害人出庭的權利,同時將起訴書副本送達給被害人,以便于被害人更好地行使對犯罪的追訴權,并為開庭審理時進行陳述做好準備。
2、多個被害人的問題。參與訴訟,是被害人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在審判實踐中,對于決定開庭審判的案件,應當按照人民檢察院開具的被害人名單,逐一予以傳喚。經傳喚,被害人未到庭的即視為放棄訴訟權利。這是被害人自主處分訴訟權利的體現。對于案件中有多名被害人的,由于被害人利益的趨動性和訴訟權利的平等性,可以引導和允許被害人推舉代表,由代表參與訴訟,在庭審中行使依法享有的各種訴訟權利。其他被害人無正當理由未到庭的,不影響審理的正常進行。
3、被害人的陳述問題。刑訴法規定,公訴人在法庭上宣讀起訴書后,被害人可以就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進行陳述。被害人陳述,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被害人對起訴書指控的犯罪的內容作出是否同意的意見,以及提出新的訴訟請求,另一種是針對被告人、辯護人的辯護意見所作的陳述。前者涉及的是對起訴書的意見或者說是訴訟請求,后者涉及的是關于案件真實情況的證據,或者是庭審辯護意見。當被害人圍繞案件事實是否真實進行陳述時,其陳述亦為證據,并必須經過法庭的質證、認證。當公訴人、被告人和辯護人對此提出向被害人發問時,審判長認為必要時,被害人應當接受發問。因此,在審判實踐中,審判長應當注意被害人陳述性質的轉換。也就是說,被害人陳述作為證據時,可以準許公訴人、被告人和辯護人向被害人進行發問,而被害人陳述是非證據時,不應準許發問。筆者建議,在以后修改立法時,可以補充規定,被害人就案件事實所作陳述時,公訴人、被告人、辯護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對被害人發問。值得一提的是,被害人席位的設置問題。在司法實踐中,有的做法是當被害人的陳述作為證據時,讓被害人站到證人席上,而當被害人的陳述是非證據時,又讓被害人坐到公訴人席上。筆者認為,盡管被害人就案件事實進行的陳述可以作為證據,證人證言也是證據,但并不能因此而認為被害人的身份可以轉化為證人。證人是了解案件情況向司法人員所作陳述的自然人,被害人是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并將其了解的案件情況向司法人員所作陳述的自然人或者單位。證人雖然是了解案件情況向司法人員所作陳述的自然人,但他非受犯罪行為直接的侵害。一名自然人如受直接犯罪行為侵害,其身份只能是被害人而非證人。被害人與證人的最大區別在于是否受到犯罪行為的直接侵害,前者可以是單位,后才只能是自然人。由此可見,被害人與證人在訴訟中的訴訟權利、義務和地位也所不同。刑訴法將被害人的陳述和證人證言分別列為不同的證據的本意,蓋出于斯。為此,筆者認為,有被害人參加庭審的,應獨立為其設置席位,被害人與證人的席位不能混用,否則不能體現其不同的訴訟地位。
4、簡易程序中被害人提出新的訴訟請求問題。筆者認為,對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公訴案件,被害人如提出新的訴訟請求,并且有足夠的理由和證據予以支持的,或者被害人對有關證據有疑問,并申請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的,法庭認為確有必要的,發現已不宜適用簡易程序時,應當轉為普通程序審理。
5、被告人的辯護人向被害人取證問題。對此,刑訴法已作出了限制規定,即必須同時符合下列兩個條件,一是必須經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許可,二是經被害人同意。在立法上是將司法機關的許可與被害人的同意列為兩個必要且并列的條件,旨在切實保障被害人的權利,表明辯護律師不得未經司法機關準許或被害人同意而向被害人調查取證,否則視為違反法定程序,其所收集的證據材料,不具有證據的效力。筆者認為,審判實踐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不應準許辯護律師向被害人取證:一是辯護律師沒有說明要調取證據的內容的;二是要調取的證據與案件無關的;三是涉及個人隱私的或者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
四、如何實現保護被害人權利與審判效率原則的統一
現代訴訟在追求司法公正的同時必須兼顧司法的效率。刑事被害人的訴訟權利是多方面的,在司法實踐中必然會遇到保護被害人訴訟權利與訴訟效率相沖突問題。因為在涉及到被害人的具體刑事案件中,被害人是以多種形式出現在案件里:有一案一名被害人的,有一案數名甚至數十名被害人的;被害人中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有本國的也有外國的;有找得到的也有找不到的;有自然人也有法人。這種存在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保護被害人訴訟權利的難度,稍有不慎,有意無意間便會造成對被害人訴訟權利的司法侵犯。筆者認為,要處理好保護被害人訴訟權利與實現刑事訴訟經濟效率原則的關系,使二者實現和諧統一,關鍵是在刑事審判中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允許被害人自由處分訴訟權利原則。對訴訟權利的自由處分權,是被害人訴訟權利中的一項實質性的權能,允許被害人自由處分訴訟權利與尊重被害人參與訴訟的權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從刑訴法的立法意圖看,明確被害人為刑事訴訟的當事人,不是說在具體案件的審理中,被害人都應參與訴訟,而是說被害人都可參與訴訟,在被害人不參與訴訟且不至影響查明案件事實的情況下,應該允許被害人根據自己的意愿放棄參與訴訟。尤其是在參與訴訟將會給被害人造成訟累的情況下,更應尊重被害人自己的選擇。但應當明確,由于被害人對于查明犯罪事實的特殊作用,這種權利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參與訴訟的被害人名單由檢察機關開具原則。一件具體的案件,有多少名被害人,開庭審判前法院無法知曉,哪些被害人要求參與訴訟,哪些被害人表示放棄參與訴訟的權利,法院亦無數。因此,對于要求參與訴訟的被害人的名單及通訊地址,只能由檢察機關在起訴時一并開具,否則,法院的傳票則無法送達。
(三)采用現代化通訊手段送達原則。鑒于被害人存在形式的多樣性,法律文件的送達如果必須嚴格執行關于送達的立法規定,既不利于及時保護包括被害人在內的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還有可能使許多案件因送達環節跟不上,導致審判工作的過分遲延。因此,采用現代化的通訊手段送達為現代刑事審判所必需。如傳票、通知書的送達,無非是要告知訴訟參與人開庭的時間,以便其早做準備,按時出庭,保證審判的順利進行,在不違背這一送達目的前提下,運用電話、傳真、電報等通訊手段送達,應當得到司法解釋的認可,并嚴格加以規范。
(四) 經傳喚未到庭者即視為放棄訴訟原則。被害人要求參與訴訟的心態是多樣的,而且也是可變的。被害人在審查起訴環節要求參與訴訟,不代表其以后在法院審判環節仍然要求。出于對被害人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處分訴訟權利的尊重,法院只要根據檢察機關所開具的要求參加訴訟被害人的名單逐一予以傳喚,便表明法院已依法保護了被害人的訴訟權利;被害人亦只需實施不到庭的行為,便足以表明其放棄訴訟的意愿,無需附以任何形式的申請和說明。當然這項原則也只適用于前面提到的不參加訴訟不至影響查明案件事實的被害人。
(五)允許被害人推舉代表參與訴訟原則。被害人參與刑事訴訟,大多是要出出心里的一口惡氣,抱著希望審判機關對犯罪分子嚴加懲處的心態來的,一句話,是要親眼目睹犯罪分子遭到應有的報應,親自監督司法機關的訴訟活動。這種目的的同一性,決定了眾多的被害人參與刑事訴訟完全可以推舉代表來進行。這種推舉代表參與刑事訴訟的辦法,對于法院與被害人來說都是一種最經濟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