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從0開始,分析牧原股份的第5篇文章,在上一篇文章中(對手一個比一個慘,這公司卻業績暴增…),我提到:
我們接著來看。
這個觀點是:
雖然豬價一定有周期,但從整個養殖戶群體來說,還是有不小概率,可以獲得一定利潤的。
考慮到周期性的摩擦成本(比如行情不好把小豬殺掉),這個利潤不會高,但估計會有。
更關鍵的是,一家養殖企業在過程中獲得的利潤,跟他的絕對成本關系不大,而是跟相對關系有關。
什么意思呢?我的看法是:
隨著整個養殖行業的養殖水平提升、成本下降,生豬周期的價格中樞,也會下降。
原因也很簡單:在一個無差別商品的行業中,利潤空間是會無限接近于成本的。
因為,養殖戶最常用的手段(也幾乎是唯一的手段),就是降價,因為你不降價,別人降價,你的豬就賣不出去。
這也是在美國發生的事情,美國大概20世紀80年代那段時間,養殖場數量迅速減少、行業集中度提升。
但是,在格局穩定下來以后,美國在生豬養殖成本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養殖企業(形成了幾家巨頭)的日子并不好過,時不時會出現虧損。
回到中國來,如果有一家養殖企業,能夠獲得相對于行業整體更低的養殖成本,這家企業就有可能在這種相對優勢消失以前,享受高資本收益率。
上面這一段,就是我認為牧原能獲得遠高于同行資本收益率的核心邏輯,即牧原的豬,在一段時間內,養殖成本比對手低。
換句話說,你可以想象生豬價就像是“智能”的,他的中樞無限地向行業養殖成本貼近,而低于行業養殖成本的企業,暫時獲取了利潤空間。
所以,牧原為什么能夠有更低的養殖成本,以及背后的原因能否維持,就是弄懂牧原的第一個核心。
我們先來看看,牧原的相對養殖成本情況,我沒有找到最近的數據,以2017年的一系列數據為例,展示牧原的情況,見下圖。
上面這張圖,是4個主體在各個成本維度的單公斤對比。
以最左邊那個“飼料”為例,從上到下四個點,分別是中國養豬行業整體、溫氏、牧原和美國養豬行業整體。
最上面那個7.99,意思就是1公斤豬的飼料成本,是7塊9毛9。
從左到右,依次是飼料成本、委托養殖成本、防疫醫藥成本、折舊、職工薪酬、其他。
上面這6項加起來,就是接下來的養殖成本,然后再加上銷售、財務、管理三個期間費用(三費),就有了最右邊的總成本。
從這張圖,我們能看出來3個信息:
1、看總成本,美國的養殖成本是遠低于我國的,而且差距非常大;
2、相比于行業來說,牧原和溫氏都是更優秀的,其中,牧原展現出的數據更低;
3、如果拿牧原和溫氏做對比,牧原的成本優勢項,是飼料和職工薪酬,尤其是飼料,同時,由于牧原是自養,所以沒有委托費用;牧原的成本劣勢項,是防疫和折舊。
首先,你可能會對第一個信息感興趣:
美國比我國養殖成本低這么多,是什么原因呢?牧原能向那個方向靠攏嗎?
根據券商研究的信息,美國養殖成本比中國低,主要原因是兩個:
一個是國內糧食價格始終高于美國,第二個是由于養殖水平的差異,料肉比遠遠低于美國。
換句話說,喂一樣多的糧食,美國豬長肉更多,見下圖。
橙色那條線是中國,黑色線是美國,很明顯,中國養殖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之所以料肉比低于美國,主要是飼料的配方、飼料加工方式、以及關鍵的一點——沒有精細化地按照生豬生長階段匹配飼料。
說了這么多,但其實這個問題是無關緊要的,原因就是我前面說過的觀點:
從投資角度來看,養殖企業的關鍵,在于相比于“豬隊友”的相對成本,不在于絕對成本,成本低如美國,美國養殖企業的日子卻大多不好過。
接著是上上圖反映出的第二個信息。
事實上,單從數據來看,不管是出欄量,還是養殖成本優勢,牧原和溫氏,應該算是中國目前養殖業最出色的兩家企業了。
第三個信息,是可以理解的,從上面數據來看,是符合牧原描述的自己的模式的,牧原的成本優勢及其來源,后面我會重點來講。
看完牧原的成本相對情況,接下來的問題是:
牧原能夠取得這樣的優勢,背后是什么原因呢?他們具有可持續性嗎?
畢竟從數據來看,牧原這些年,哪怕身處大起大落的豬周期中,也蓋不住他出色的表現,背后的原因,就更加讓人興趣盎然了。
要理解牧原的競爭優勢,我們要先來看看養豬這個生意,算作背景的了解。
另外,所處行業算不算是“簡單、穩定、行業賺錢邏輯沒有崩塌”的行業,也是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的門檻條件。
先看行業理解的難度。
養豬這個行業,是不難理解的,竅門就是一個:
盡量低成本地養好豬,單就養豬來說,這個行業的精髓,無論怎么渲染和吹噓,本質就這一條。
不管是育種、飼料,還是催肥、防疫,養豬企業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在保證豬的質量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成本。
再看看行業的穩定性。
前面文章也講過,這個行業需求不僅穩定,而且穩定增長。
并且,在養豬這個行業,不可能動輒出現顛覆式的事物,確實會有一些創新之處,但養豬就是養豬,不會隔三差五出個技術,把豬從110公斤,變成1100公斤。
至于行業賺錢邏輯,也一直都是那個樣子:
生豬18塊一公斤收,牧原14塊1公斤賣,110公斤的豬,1頭毛利潤440塊,就這么簡單。
另外,如前面所說,生豬市場的波動,是不可避免的,一家企業要在這個行業賺錢,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
死磕成本,熬過周期。
“死磕成本”,這個大家都知道,講了也很多,但后面這一點(熬過周期),很多人會忽略掉,其實這一點非常重要。
原因在于,管理企業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在不可避免的周期面前,不論你有多么優秀、多么努力,你可能還是會碰到虧損、甚至是巨虧。
這時候,人的動作,是很容易走形的,容易做傻事。
如果讀者中有自己做生意的,不妨想想:
上一次你的企業業務大幅下滑(就不說虧損了)的時候,你的心理狀態如何、那種巨大的心理壓力,是否讓你經常有各種“奇思妙想”?
所以,除了前面說的“死磕成本”,能否在周期低谷保持冷靜、不做出一些走形的動作出來,對管理者的心性,是巨大的考驗。
牧原所在行業的識別和理解不難,接下來,我們就進入到很關鍵的“識別競爭優勢”環節。
牧原的招股說明書和年報中,對自己的競爭優勢有很多列舉,印象中有接近10條。
但這些內容,我認為很多是有些牽強、或者至少是競爭對手可以復制的。
經過我自己的思考,我認為邏輯能夠說得通的競爭優勢,牧原有兩個。
第一個,行業“正常情況”下的低成本,這里說的“正常情況”,是指豬價溫和波動的時候。
前面的牧原與溫氏、中國整體、美國整體的養殖成本對比,以及更前面的行業幾家養殖成本對比圖,都已經清晰顯示了這一點。
但關鍵問題是:
牧原為什么能有這樣的低成本呢?
我覺得,主要是由于3方面的原因:育種、飼料和生產。
先看育種,在這個領域,牧原的成本優勢來自于3個方面:
第一個,育種可以給牧原帶來“額外的紅利”,具體是什么意思呢?
我國的生豬養殖企業,水平參差不齊,但在幾家相對先進的企業這里,現有生豬群體的遺傳潛力極限,已經發揮得差不多了,看看公司怎么說:
“目前,國內規模化養殖企業的飼養的生豬品種多數飼養“杜長大”或“杜大長”這一生豬品種。
公司目前飼養的生豬品種為“杜長大”或“杜大長”,因此在飼料報酬率、瘦肉率、生長速度等參數方面,與同行業其他公司的差異并不顯著。”(摘自牧原招股說明書)
換句話說,后面講到的“生產”方面的優勢,更多是牧原這樣的大企業,和中小養殖場的差異來源。
但也要多說一句,哪怕是溫氏,在生產這方面跟牧原也有一些小的不一樣,后面具體說。
生豬育種,是一件需要時間積累的事情,也是一件初始投入會比較大的事情,如果你就只有幾頭種豬,談什么“探索優秀基因”?
而像牧原和溫氏這樣的大企業,有財力、物力在育種上面投入,是有機會和中小養殖場拉大差距的。
牧原育種方面的第二個優勢來源,是牧原的種豬都是自己養出來的,所以就少了一筆反復引入種豬的成本。
如果你我去養豬,肯定是覺得將來能賺一票,去買幾頭母豬,然后等小豬長大就是了。
如果豬價不好,我們會把母豬也賣掉,直到下一次隔壁二狗又養豬賺錢了,我們才又會再去買母豬。
但可能事后一算賬,賺來的錢,都拿去買母豬了。
對于牧原來說,就不存在這個事情,由于是自己育種,自己擴繁,所以牧原是不大需要從外界引入種豬的。
這兩年豬價大漲,溫氏、新希望等企業都從牧原買種豬,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牧原的育種,還能帶來第三個優勢來源,不那么明顯,但其實很重要,就是沒有“外來豬”。
豬的常見病,就是那幾種——藍耳病、豬瘟、腹瀉等,在最理想狀態下,一頭商品豬,從出生到出欄,理論上來講,不應該碰到任何病毒攜帶者——也包括豬和人。
而養豬場都是會打掃衛生、消毒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往往病毒是哪來的呢?
答案就是“外來的豬”,外部買回來的種豬、仔豬,如果已經感染了某種病毒,現有的豬就很難逃脫。
但如果我所有的豬,從一開始就生活在可控的生活環境中,感染疫病的可能性就會低很多,這是一個很容易理解、卻很容易被忽略的事情。
牧原低成本的第二個方面,是飼料,具體來說,也可以分成3個優勢來源,這中間可能有些地方,讓你覺得不可思議。
下一篇文章,我給各位逐一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