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冠肺炎 人們難免會產生一種 未知的恐懼心理 如何戰勝恐懼,正確看待 并疏導、排遣、消化 各種心理反應 以更加積極的心態 應對疫情和疾病 是我們每個人 都必須經過的一道心理關 看看專家怎么說 2月20日 國家二級咨詢師 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常務副會長 趙文婷 受邀接受記者專訪 1 把負面情緒 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 唱出來、動出來 對于大部分人擔心被傳染的害怕、焦慮、恐慌等情緒。趙文婷表示這是人腦的天然反應。她說,面對疫情這種重大突發事件,普通人看到疫情信息后,產生擔憂、焦慮等心理反應都是正常的。 趙文婷認為,在做好自身科學防護的基礎上,要認識到情緒可以疏導,可以被理解、被表達、被釋放,壓抑情緒反而會損害健康。疫情當前,信息傳播渠道、出口多,接受了過量的疫情信息,就有可能產生不恰當的認知,從而出現恐慌、焦慮、憤怒、抑郁等情緒癥狀。部分情緒亢奮者,還可能誘發頭痛、乏力、發燒等生理癥狀,也就是心理學上的“心因性軀體癥狀”。因此,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層面,都必須正視情緒,及時疏導。 趙文婷向記者介紹了一個釋放情緒的小口訣:“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唱出來、動出來”。 ◆ 說出來,就是帶著尊重說出事實,講出自己的情緒,并闡明理由,就會釋放很多壓力; ◆ 寫出來,就是用文字表達情緒,可以是個人的心理感受,也可以是身邊的人、身邊的事; ◆ 畫出來,就是用畫畫的方式,靜下心來,感受美好; ◆ 唱出來,就是用歌聲釋放壓力、治愈心靈; ◆ 動起來,我們在家里通過瑜伽、居家跑步、整理房間等適當運動,通過運動可以產生多巴胺,達到調節情緒的效果。 不少市民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療。趙文婷認為這是一種對心理咨詢的誤解。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會有情緒反應。進行心理咨詢,尋求專業人士幫助不但不是弱者的表現,恰恰相反,這是非常高效、非常理性的對自己的關愛和保護,面對疫情不僅僅要提高身體免疫力,同樣要提高心理免疫力。 2 不信謠、不傳謠 有效緩解恐慌和焦慮 趙文婷說,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普通人調整心態需要一個過程,這一過程共分為四個階段:否認階段、吸收階段、消化階段和應對階段。 ◆ 在否認階段,人們看到了新聞報道卻不相信,盲目認為報道內容與自己無關,即頭腦接收了信息,但身體情緒還沒有準備好; ◆ 在吸收階段,人們接受了事實,開始瘋狂地查找信息,來確認重大事件正在發生; ◆ 在消化階段,前期吸收的各類信息被強制消化,這一階段情緒起伏會比較大,就像暴飲暴食過后引發的消化不良; ◆ 在應對階段,人們有選擇地消化吸收有用信息,并很好地做出反應。 趙文婷認為,采取科學手段幫助自己快速進入心理上的“應對階段”,可有效緩解焦慮與恐慌。 她建議大家在疫情公布后,要有意識地調整心態,不信謠、不傳謠,多關注可靠、權威的消息。對于大多數普通市民來說,千萬不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對疫情的關注上,就可以避免恐慌,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就能快速過渡至應對階段。 3 封閉在家的情緒波動 更像小孩對待糖果的心理 連續在家封閉多天后,一些市民出現情緒波動,趙文婷認為這是對待同一事件的不同心理反應,就像小孩子吃糖果一樣。 小時候家長不讓孩子吃糖,會給孩子講道理說糖對牙齒的危害。有些孩子就不吃了,但有些孩子卻哭鬧反抗,這時候規矩、甚至處罰才能達到制止的目的。這在心理學上就是樹立規則意識。 趙文婷說,對待小區的封閉管理其實是一個道理。我們有情緒是正常的,但也必須有明確的規則意識:封閉管理是政府經多方考慮后,為保障市民生命安全,而制定的一個規則,我們必須遵守這個規則。 4 “病毒是敵人,患者是同胞” 我們要同舟共濟 綜合這段時間的心理咨詢類型,趙文婷說,很多人害怕新冠肺炎的確診患者,從而產生排斥心理,主要是因為擔心自己或家人感染,產生了焦慮、恐慌等自我防御應激反應。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們潛意識里會將社會群體劃分為“我們”和“他們”,并對“他們”產生一種偏見。疫情發生時,與疫情有關的人員會被普通人無意識地歸類為“他們”,并試圖通過驅散他們、遠離他們,讓自己感到安全。其實,這種心理上通過遠離而形成的控制感,實際是一種心理失控的體驗。 病毒是敵人,患者是同胞,在察覺到自己的種種情緒后,一定要及時調整,認真做好防護措施,不必過度擔憂。大家要同舟共濟、眾志成城,才能一起戰勝疫情。 5 樂觀心態對病情 恢復的幫助作用明顯 趙文婷十分關注確診患者和被隔離人群的心理狀態。她說,確診患者、被隔離人員是負面情緒濃度很高的人群。心理學上講,情緒就像一個開口向下的拋物線,是有峰值的,正視自己正在經歷特殊事件,產生了強烈的消極情緒,情緒被看到就會快速到達拋物線頂峰,向下回落,繼而慢慢平穩下來。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引導他們正視擔憂、恐慌、焦慮、害怕等情緒。 同時,樂觀心理學認為,樂觀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患者要盡可能地轉換角度,更積極地看待問題,不要一味沉浸在“我怎么這么倒霉感染上了?我住在一個樓是不是感染了?我的情況會不會惡化?這里怎么像監獄一樣,失去了自由”之類的極端負面情緒之中,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晉城目前確診病例只有10例,我市的醫護人員全部在崗,堅持“一人一策”“一人一個專家組”精心治療,醫療物資相對充足,這是一種幸運,也必然能夠帶來更加及時有效的治療。 趙文婷建議,如果確診病例、被集中隔離人員如果情緒波動過大,沒辦法進行自我調節,應該第一時間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進行危機干預。 疫情出現后 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快速反應 成立“公益危機干預小組” 推出線上公益課 與市電視臺合作制作 “科學防控,我們一起努力” 系列科普節目 還通過熱線接待的方式 積極對 一線醫生、患者家屬、隔離人員 等重點人群 開展心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