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提綱
第一章 讓我們走近地理
【理論天地】
第一節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一.解開地理之迷:
我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5世紀《易。系辭》
西方: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寫出第一本地理專著《地理學》
二.地理與日常生活:熟悉生活環境、確認方向、識別天氣、了解風土人情、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三.地理與生產建設: 1.地理與農業生產 2.地理興建工業企業
3.地理與交通、商業網點、區域規劃、解決全球性的問題等
四、地理與風土人情:西伯利亞居民、狂歡節、圣誕節、斗牛、阿拉伯人的服裝等。
第二節我們怎樣學習地理
一.學會看地圖:
1.地圖制作過程:鳥瞰圖形----平面圖-----地圖(P6)
2.最早的地圖:距今4700多年蘇美爾人
3.地圖的種類:(P7)
二、地圖三要素:
1.方向:
(1)通常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有指向標地圖:箭頭指向北方
(3)有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
(4)室外看地圖:面朝北背朝南
(5)確定地平面方向:指南針;北極星;太陽;年輪;樹葉疏密;山兩側的潮濕程度
2.比例尺:(1)定義: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
(2)表示方法: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3)大小比較:分子為1分母大,比例尺小
(4)用比例尺量算:注意線段式比例尺的應用
(5)相同圖幅的兩幅地圖
大比例尺
范圍小
內容詳細
小比例尺
范圍大
內容簡單
(6)學校平面圖宜用約1/1000的比例尺
3.圖例與注記:(1)圖例與注記的區別(P10)
(2)常用圖例符號(P10)
4.看地圖的順序:圖名——方向——圖例——比例尺——圖的內容。
5.學會收集地理信息(學習之本):圖書館查閱資料;上網查詢;社會實踐等。
6.學會思考地理問題(學習關健):地理事物的名稱、分布、特征、成因、聯系等。
7.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重要途徑):準備好地圖、指南針、筆記本、照相機等。
【沙海拾貝】
1. 地圖上如果比例尺大,則表示的范圍小,但內容詳細。比例尺的三種形式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從高處向低處凸,此處的地形是山脊,等高線從低處向高處凸,此處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線重疊的地方是懸崖。地圖的三要素是方向 、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理論天地】
第一節 認識地球
一.地球的形狀
1.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蓋天說—渾天說—麥哲倫環球航行—衛星探測
即天圓地方—張衡的“天之包地,猶地之裹黃”—球體—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麥哲倫航行的時間和路線:(P15)
3.地球是球體的證據:(1)海邊看船;(2)草原看馬;(3)麥哲倫環球航行;(4)月食時月球表面的圓弧形陰影;(5)現代探測技術及照片;(6)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7)登高望遠
二.地球的大小: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三.地球儀
1.幾個概念:地球儀;地軸;北極;南極;赤道;經線;緯線;經度;緯度
2.緯線與經線
概念
起點
形狀
長度
指示方向
緯線
與赤道平行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以赤道為起點
圓圈(除極點外)
半球:不相等
全球:度數相同的緯線長度相等
東西方向
經線
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的弧線
以本初子午線為起點
半圓
所有的經線都相等
南北方向
3、經度與緯度
起點度數
最小值與最大值
北緯南緯東經西經
變化規律
緯度
赤道為0°
0°與90°
赤道以北為北緯以南為南緯
從赤道向南向北逐漸增大
經度
本初子午線為0°
0°與180°
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以西為西經
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逐漸增大
4.重要的經緯線:
(1)0°經線:又稱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經度起點線
(2)180°經線:只有一條
(3)西經20°和東經160°: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
(4)0°緯線:又稱赤道,經過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5)北緯23.5°與南緯23.5°: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
(6)北緯66.5°與南緯66.5°:北極圈與南極圈
5.低中高緯度的劃分:0°——30°——60°——90°
低 中 高
6.東西半球的劃分: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西經20度向東到東經160度為東半球,西經20°向西到東經160°為西半球
7.相對應的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度數之和為180°,符號相反。
三.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點的位置
第二節 世界的海陸分布
一.海陸分布大勢:
七分海洋,三分陸地(71 %/ 29% );
無論怎樣把地球分成出兩個半球,都是水半球面積大于陸半球面積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幾人概念:大陸;大洲;島嶼;半島;洋;海;海峽;
2.口訣: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太大及印北
3.洲界線: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和歐洲:直布羅陀海峽
4.繪制海陸輪廓
第三節 世界的地形
一.陸地地形
1.海拔與相對高度:兩者的概念與計算
2.五種地形的比較
地形類型
大致海拔
地表形態共同點
地表形態不同點
世界之最
平原
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小
海拔較低
亞馬孫平原
高原
500米以上
海拔較高邊緣較陡峻
青藏高原(高)
巴西高原(大)
山地
500米以上
地面崎嶇不平
海拔高坡陡谷深
科迪勒拉山系、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系
丘陵
500米以下
海拔低相對高度小于200米
—————————
盆地
海拔不定
四周高中間低
剛果盆地
3.世界兩大山系:(1)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東岸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和安第斯山)西岸為日本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組成的島弧
(2)橫穿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大陸北部的山脈帶: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
二.海底地形
大陸架:坡度緩,水深在200米以內 大洋中脊:新海洋誕生的地方
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 海溝:最深的地方(馬里亞納海溝)
三.學看地形圖
1.地形圖的繪制過程:鳥瞰圖—平面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
2.五種地形部位的等高線表示圖
3.五種地形類型的表示圖
4.顏色與地形:黃色——陸地,藍色——水域,綠色——平原,大面積黃色或棕色——高原,長條形黃色或棕色——山脈,眾多小塊黃色——丘陵
5.山脊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山谷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
6.坡陡處等高線密集,坡緩處等高線稀疏
7.如何利用等高線爬山
第二節 海陸變遷
一.地表形態變化:處于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
海洋——陸地: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生物化石;地中海不斷縮小
陸地——海洋:臺灣海峽森林林遺跡;東非大裂谷將形成海洋
二.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和假說內容(P33)
三.板塊構造學說:(P35)1、內容:3點 2、六大板塊名稱與分布 3、解釋了大陸漂移
四.火山和地震: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喜馬拉雅—地中海火山地震帶
【沙海拾貝】
1.地球緯線的最大周長是赤道,長約4萬km。 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km。地球上的四大洋中,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七大洲中,跨經度最廣的是南極洲。
2.世界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四大洋中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緯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世界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3.陸地地形一般有五種形態,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有地殼變動和海平面升降。五帶中,地面得到太陽光熱最少的是北寒帶和南寒帶。
4. 世界上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加加林。我國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楊利偉。地球表面上,陸地總面積占總表面積的29%。
5. 在世界的七大洲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
6.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極洲,有“冰雪高原”之稱的大洲是南極洲。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大陸向海洋延伸的淺海區叫大陸架。
7.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來的。20世紀60年代人們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8.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 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是亞馬孫河。世界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是亞馬孫河流域。
9.地球上的陸地從南半球和北半球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在地球兩半球的劃分上,南北半球是以赤道劃分的,東西半球是以200W、1600E劃分的。
10.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半圓是經線(又叫子午線),指示的方向是南北,長度相等。緯線是半徑不等的圓,指示的方向是東西,長度不相等。
11.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零度經線叫本初子午線,零度緯線是赤道。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盆地是剛果盆地。赤道穿過的大陸有非洲、南美洲。
12.各大洲中,地形以平原為主的是歐洲。
13.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褶皺、斷層、地震、火山等。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陽光、海浪、風蝕、流水等。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理論天地】
第一節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的人口數量與增長
1.總數:60億
2.增長:18世紀以前增長緩慢,18世紀以后增長迅速。原因:生活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下降,壽命延長。
3.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計算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不均勻
1.分布地區:中低緯度地區,原因: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及沿海地區
2.四大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3.四大稀疏區: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
三.世界的人口問題
1.人口過多增長過快所帶來的問題
(1)給資源和環境造成壓力: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各種污染和災害
(2)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壓力: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
2.人口增長過慢所帶來的問題:勞動力短缺、兵源不足、人口老齡化等
3.對策與出路:人口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4.城市人口比重(P43)
5.人口遷移:發展中國家: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遷移;發達國家:人口由城市向農村遷移
第二節 世界的人種
一.人種的概念與種類(P45)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二.三大人種的比較和分布
人種
外表特征
分布地區(P45和圖3-8)
黃色人種
P45閱讀文
亞洲東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
白色人種
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
非洲中部和南部、美洲部分地區
混血人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
第三節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一.世界的語言
1.總數:2000種
2.聯合國六大語言及分布: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語言
分布地區和人數
漢語
中國和東南亞(使用人數最多)12億
英語
英、美、澳、印、菲等(使用最廣)4億
法語
法國
俄語
俄羅斯
西班牙語
西班牙及南美洲
阿拉伯語
西亞和北非的阿拉伯國家
二.世界的宗教
中國大多數人不信教,土生土長的宗教是道教。
宗教
發源地
時間
分布
教徒
建筑物及經書
基督教
巴勒斯坦
公元1世紀
歐美及大洋洲
10億、
多與廣
教堂
《圣經》
伊斯蘭 教
沙特
公元7世紀
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中國西北部
7億
穆斯林
清真寺
《古蘭經》
佛教
古印度
公元前6世紀
東亞、東南亞
及斯里蘭卡
2億
善男信女
廟宇
《藏經》
第四節 世界的聚落
一.聚落的形態
1.聚落的概念與類型:城市和鄉村
2.城市與鄉村的區別
名稱
概念
人口
交通
經濟活動
建筑物
城市
P51
多且集中
道路多且寬便利
非農產業如工業服務業等
高且密集
鄉村
P52
少且分散
道路少且窄
農業為主
矮且分散
3.鄉村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4.鄉村演變成城市的各個階段的外表景觀的變化(P52圖)
5.容易形成聚落的地方:河流的交匯處、入海口;沿河沿湖;鐵路或公路的交叉處;平原和山麓地帶
6.民居建筑特色與自然環境的關系(P53)
7.濕熱地區——雙層結構、屋頂傾斜(坡形屋)、人住上層;寒冷地區——墻厚窗小、雙層玻璃; 炎熱干旱地區——屋頂平(平頂屋)、窗小。
二、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1.文化遺產的類型:
2.保護措施:(P54第二段)
【沙海拾貝】
1. 1999年10月12日 ,世界人口總數達到60億。人口自然增長率是用出生率減去死亡率。人口密度=居民數量/單位面積。北美的土著居民有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屬于黃色人種。
2.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東部,從全球看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3.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人口數量過多、人口數量過快對環境、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4.為了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條件相協調。
5.世界上三個主要的人種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世界上的三大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黑種人的故鄉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英語。
6.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其中教徒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聯合國的工作語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7.人口稀疏區主要分布在:干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8.亞洲東部的主要人種是黃色人種,歐洲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非洲南部的主要人種是黑色人種。
9.聚落發展的標志主要有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筑物的數量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完善。縱貫南美洲西部的山脈是安第斯山。
10.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有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資源豐富等。
11.聚落是指人們的集中居住地,可分為鄉村和城市兩大類。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通用的語言是西班牙語;巴西使用的是葡萄牙語。
第四章 世界的氣候
【理論天地】
第一節 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名稱
概念
時間
穩定性
天氣
P57
短
變化快
氣候
P57
長
變化不大
二、天氣符號:P58 會識別:臺風;沙塵暴;晴天;雨;雪;陰天等
三、衛星云圖: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區,越白表示云層越厚,下雨的可能性越大。
四、天氣預報:報氣溫和降水;中央電視臺:衛星云圖—天氣形勢圖—城市天氣預報圖
五、天氣與氣候 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第二節 氣溫和降水
一.氣溫
1.概念與單位
2.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
(1)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A由低緯度向高緯度地區遞減;B同緯度的海陸氣溫不同
C南半球等溫線平直;D海拔低處氣溫高海拔高處氣溫低(P61)
(2)一月平均氣溫分布(最冷月);七月平均氣溫分布(最熱月)(P62、P63)
(3)最熱的地方是非洲大陸;最冷的地方是南極洲
3.氣溫的測定:一日4次;日均溫(除以4);月均溫(除以月天數),年均溫的計算(除以12)
三、降水
1.降水的條件:三方面:水汽;氣溫下降;有凝結核
2.降水的類型及區別:地形雨;對流雨;鋒面雨
3.降水量的測定: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計總和)
4.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A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B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C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5.世界的雨極和干極:乞拉朋齊、夏威夷群島卡維金尼山;撒哈拉沙漠
6.氣候資料的統計方法
(1)表示方法:橫坐標表示時間,左側縱坐標表示氣溫,右側縱坐標表示降水量
(2)繪制過程:先描點,畫光滑的氣溫曲線,再畫逐月降水量柱狀圖
(3)分析方法:A看氣溫最高月與最低月及其氣溫值和年溫差
B看降水逐月分布情況、季節分配情況、總降水量情況
(4)特殊值:熱帶:全年T >20度(16度) 亞熱帶:最冷月T>0度
溫帶:最冷月T<0度最熱月T>16度 寒帶:最熱月<5度
多雨:月R>100mm 適中:月R=50mm左右 少雨:月R<30mm
第三節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一.地球的形狀即緯度位置
太陽高度角從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逐漸變小——氣溫由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遞減
二.地球的運動
1.地球自轉和公轉對比
運動形式
含義
方向
周期
結果及影響
特征
自轉
繞地軸轉
自西向東
一天或24小時
晝夜交替、各地時間的差異、一天中氣溫的變化
公轉
繞太陽轉
自西向東
一年
四季的更替、晝夜長短變化、各地獲得熱量不同、形成五帶。
1、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總是保持66。5度夾角2、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2.公轉示意圖和地軸與公轉軌道面的交角圖(P69)
3.四季的變化
二分二至
日期
太陽直射點
季節
地理現象
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春季
晝夜等長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歸線
夏季
晝長夜短、北極極晝南極極夜
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秋季
晝夜等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歸線
冬季
晝短夜長、北極極夜南極極晝
4. 地球上的五帶
(1)名稱 (2)分界線 (3)太陽直射情況 (4)極晝極夜現象 (5)獲的光熱情況
二、海陸分布
物理性質
對氣溫的影響
對降水的影響
海洋
吸熱慢放熱慢
夏季氣溫低冬季氣溫高
近海地區降水多
陸地
吸熱快放熱快
夏季氣溫高冬季氣溫低
內陸地區降水少
三、地形地勢
1.屏障作用:陰坡氣溫低濕度大,陽坡氣溫高濕度小
2.阻擋作用: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3.垂直作用: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約降低0。6度,導致高山高原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四、人類活動
1.影響局部氣候:緩和與惡化
2.導致氣候反常:產生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旱澇災害
2.城市熱島效應:城區和郊區氣溫和降水不同
洋流影響:暖流經過地區增溫增濕,寒流經過地區降溫降濕。
地球變暖的結果:海平面上升,熱帶風暴加劇,干旱面積擴大,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第四節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1.劃分標準:各地氣溫和降水的組合而形成的氣候特征。
2.熱帶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分布地區
熱帶雨林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
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熱帶草原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總量較少,分旱雨兩季
熱帶雨林氣候兩側,以非洲最典型、面積最大
熱帶季風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總量大,分旱雨兩季
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熱帶沙漠氣候
終年高溫少雨,
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和大陸西岸地區,以撒哈拉沙漠最典型
3.亞熱帶氣候類型
4.溫帶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分布地區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中國東北部,俄羅斯東南部,朝鮮半島和附近地區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濕潤
中緯度40-60度的大陸西岸
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夏季溫和,降水稍多,冬季寒冷干燥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中部和北部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分布地區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
中國東南部,美國東南部,巴西東南部及阿根庭澳大利亞等沿海地區
地中海氣候
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南北緯30-40度的大陸西岸,地中海地區最典型
5.高山高原氣候: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等。
6.學習方法:
(1)本章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世界氣溫分布和降水分布的各三大規律要與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一一對應分析。
(2)世界氣候類型要用比較法來學習,認真查閱圖表:如熱帶、亞熱帶、溫帶氣候的異同點;亞熱帶季風氣候與地中海氣候異同點;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異同點。
(3)了解熱帶雨林氣候的功能,熱帶草原氣候的動植物,地中海氣候的硬葉林和旅游,溫帶大陸性氣候內部景觀差異,亞寒帶針葉林分布,南北極地區的動物,非洲氣候類型分布的對稱特點。
7.劃分標準:各地氣溫和降水的組合而形成的氣候特征。
【沙海拾貝】
1.從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看,最炎熱的大陸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陸是南極洲。寒冷區域最大的洲是亞洲。世界年平均氣溫較高的地區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
2.一般而言,高緯度地區氣溫低,低緯度地區氣溫高;山地的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0.6℃。這是“一山有四季”、山頂積雪終年不化的主要原因。
3.在我國、美國東南部等地區,分布著一種氣候: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常說雨熱同期),四季分明,這種氣候的類型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在衛星云圖上,藍色表示的是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云雨區。
4.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等地。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全世界以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最大。
5.世界的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熱帶沙漠地區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地區最為廣大。
6.在南北緯300~400的大陸東西兩岸,形成了兩種氣候類型。東岸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西岸是地中海氣候。太陽光直射的地方比斜射的地方太陽高度高。
7.在北極地區可見極晝現象,太陽在地平線以上終日不落,則太陽在天空中做順時針環形運動。居民樓上的熱水器裝置冬夏季節相比,夏季應平(平、豎)一些。
8. 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來向)。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和大陸西岸相比較,是大陸東岸降水多。表示大氣冷熱狀況的物理量是氣溫。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9.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做氣溫的年變化。
10.在3月和 9月,陽光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平分。號稱“世界雨極”的地方是乞拉朋齊,氣候的兩個重要指標是氣溫和降水。
11.地球是繞地軸自轉的,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的結果是是地球表面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公轉的結果是地球表面產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現象。
12.當太陽直射點由南半球移動到赤道時,這一天的節氣是春分,日期是3月21日前后。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加拿大兩個國家。
13.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度的固定傾角。這是一年內太陽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也使各地正午的太陽高度也隨之發生有規律地變化。
14.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在溫帶地區,沿海和內陸相比較是沿海的降水多。赤道和兩極相比年降水量是赤道多,兩極少。亞洲季風氣候顯著的原因是:亞歐大陸是世界最大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洋。
15.由于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巨大海陸差異,使亞歐大陸溫帶地區的東部形成著名的溫帶季風氣候。
16.寫出幾種常見的天氣符號:揚沙_____、強沙塵暴_____、冰雹_____、霜凍_____、大雪_____、中雨_____、晴轉多云_________、小雨轉大雨_________、雷陣雨_____、暖鋒_____。
17.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是在地中海氣候條件下形成的,這種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北半球的夏季是6、7、8月,南半球的秋季是3、4、5月。它們的季節相反。
18. 從全球的氣溫分布來看,同緯度地區的陸地和海洋相比較:夏季陸地的氣溫高。在氣溫的日變化中,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最高氣溫出現在正午過后兩點。
19.人們經常用晴、雨、氣溫高低、陰、風力大小等來描述天氣,天氣現象的突出特點是時間短,變化快。而氣候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時間長,變化不大)。世界上信徒最多,流傳最廣的宗教是基督教。麥哲倫船隊作環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20.天氣預報是發布的將要出現的天氣狀況,主要包括氣溫、陰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強度、風力大小和空氣能見度等。
21. 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區,氣候都有終年高溫多雨的特點。這種氣候的類型是熱帶雨林氣候。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狀(緯度因素)、地球的運動、海陸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因素。
22.氣溫的年較差就是用最高月氣溫減去最低月氣溫的差值。如某地的最高月氣溫是32℃,最低月氣溫是-12℃,則該地的氣溫年較差是44℃。全球四季變化最明顯的地區是溫帶。
23.世界上廣泛分布的兩種氣候類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北部。南極洲屬于典型的冰原氣候。我國降水類型主要是鋒面雨。
24.中緯度地區的山地高原,以自然景觀的垂直變化為重要特色。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形成主要受西風的影響,這種氣候的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內降水均勻。
25.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如果該數值小(大、小),則對人體健康有利。
26.公轉的周期是一年,自轉的周期是一天。是繞太陽公轉的。降水的三種類型是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27.溫帶和熱帶的分界線是南、北回歸線。
第五章 世界的發展差異
【理論天地】
第一節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一、不同類型的國家:200個國家和地區
1.面積上: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梵蒂岡
2.人口上:中國、印度、美國、梵蒂岡
3.社會制度上:社會主義國家:中越朝古;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
4.地區:格陵蘭(丹麥)、百慕大地區
二、分布特點
1.劃分標準: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
2.半球分布:發達國家:北半球;發展中國家: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3.大洲分布:發達國家: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發展中國家: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4.南北對話、南南合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三、發展差異
1.發展差異的原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造成
2.差異表現:?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差異:占世界人口80%發展中國家只占世界22%的國民生產總值,發達國家卻相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工農業生產發展水平不同。
3.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巴西、東南亞國家。
第二節 國際合作
一、國際間的矛盾和與沖突:
a) 原因: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b) 表現:見課本P92圖
二.世界的主題:和平與發展;世界三大問題:人口爆炸;資源危機;環境污染
三.國際合作與經濟全球化:能說明P42的圖
第三節 國際組織
1.意義:重要工具、紐帶和橋梁
2.聯合國:記5 大常任理事國與總部、了解六大機構。
3.WTO、奧委會、紅十字會:記總部所在地,了解宗旨和職能及認別標志。
4.其它國際組織總部所在地。
【沙海拾貝】
1.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全球性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成立于1945.10.24,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目前已有188個成員國。聯合國的主要行政負責人是秘書長,現任秘書長的是韓國人潘基文,任期5年。
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其次是印度。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其國土面積是1707萬km2。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
3.聯合國的組織機構有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托管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秘書處、國際法院。其中安理會的主要職能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4.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是英國、法國、中國、美國、俄羅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發達國家數量最多的大洲是:歐洲。
5.聯合國的主要職責是①防止戰爭,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②發展國際間的友好關系;③開展國際合作,解決國際的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④聯合國是協調各國行動的中心。
6.我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南北關系有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7.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國際奧委會,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國際體育組織,其總部設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的理想是和平、友誼、進步。奧林匹克的精神是“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2008年第29屆夏季奧運會將在中國北京舉行。
8.2001年中國加入“WTO”,該組織的全稱是世界貿易組織,總部所在地為瑞士日內瓦。從內力和外力的作用看,地形的“塑造者”是內力,“雕刻師”是外力。內力使地面更加高低不平,外力使地面更加趨于平坦。
9.根據世界政治制度的不同,世界可分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兩類國家。如我國就屬于社會主義國家。按照板塊構造學說,澳大利亞位于印度洋板塊。
10.國境線以內的陸地、領水、領海和領空,總稱領土。 64.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通常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人口增長的特點看,是發達國家國家增長慢。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 。
11.如果在地球上選一個地點,要求四面朝北,應在南極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