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父母利用與子女溝通的機會,企圖灌輸孩子正確的觀念,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但事與愿違,父母采取的這種方法卻常常導致親子溝通的障礙,令子女覺得反感、厭惡。
“又去哪了?一天到晚就知道玩。為什么你就不能早點回家呢?”一身大汗的淘淘剛一推開家門,媽媽的質問便撲面而來。
原本寫在臉上的興奮刷地一下從淘淘的臉上消失了,他低著頭走進了自己的小屋。
“換鞋!洗手!”媽媽的命令由遠而近地飄進了他的耳朵。
“知道了。”他象征性地回答著。
“看你這房間都亂成什么樣了!有空自己收拾收拾,別老一天到晚地瞎跑!”媽媽站在門口,又開始了她的每日“詠嘆調”。
“知道啦!”
“作業做得怎么樣了?單詞背了嗎?……別什么事都讓我提醒!”
“知道啦——!真啰嗦!”碰地一聲淘淘將房門重重地關上……
相信這樣的親子交談對于我們每一個家庭來說,都并不陌生。父母與孩子之間為了日常生活中瑣事,經常會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交談,我們稱之為“交易式溝通”。
雖然父母利用與子女溝通的機會,企圖灌輸孩子正確的觀念,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但事與愿違,父母采取的這種方法卻常常導致親子溝通的障礙,令子女覺得反感、厭惡。
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傳統的角色,傳遞著令子女沮喪、受挫的信息,那就是:“孩子,你錯了!”很明顯,類似這樣的溝通并不能為父母與孩子建立起開放式、鼓勵性的正向溝通,反而扼殺孩子表達的勇氣,剝奪孩子做決定及學習負責任的機會。
快節奏的生活步調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日漸減少,親子關系日益疏離,再也不像以往那樣自然而親密。這些現象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去反思自己的教養態度。
眾所周知,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換句話說,就是當父母是需要學習的,當一個稱職的父母更是需要花時間去學習的。盡管蛻變是辛苦的,但卻是成長所必須的。肯定自己,尊重孩子,把握最佳時機──當下就是最好的開始。(摘自《父母效能培訓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