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像個小小探險家,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什么都想去碰一碰,摸一摸。而我們呢,就像一個盡職盡責的管家,跟在他后面說著一連串的“不”!別看這個“不”字簡單,可要說得太多,或者說得不是地方,孩子要不被你管得縮手縮腳,感官認知能力、智力和思維的發展以及人格的建構等方面都會受到影響;要不叛逆心特重,等到孩子一歲半以后也會經常說“不”,孩子和家長之間也越來越難溝通。什么時候說“不”,該怎么說,怎么讓No變成Yes,還真是門學問!
父母應當幫助孩子在童年期建立自己的“心理疆界”,使他們能夠掌握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情聯絡,但不至于因為分離而丟掉自我、放棄自由;對他人說恰當的“不”,而不必擔心失去對方的愛;接受他人的拒絕,而不因此冷落對方。
心理疆界建立得好的孩子,不怕對他人說不,能夠坦然地拒絕他人、提出分歧、設立界限,是最好的自我保護手段。即使對方發怒,他也不會糊里糊涂地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或者過錯,他會明白:
1.如果對方因為自己設立疆界而生氣,那是對方的問題;
2.憤怒僅僅是對方內心的一種感受,它不會跳出來傷害自己;
3.不讓對方的怒火指使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
4.不讓對方的怒火影響自己的情緒,使自己也變得憤怒起來;
5.準備好,需要的時候,遠離對方,保護自己。
這些原則不僅僅是孩子需要掌握的,我們成年人掌握后,也會在生活中在人際關系中獲益匪淺。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日復一日的幫助孩子建立心理疆界。給孩子自由的同時學會巧妙地對他說不。
在做危險的事時
生活中不安全的因素很多,那些我們平日看上去不算什么、都能操縱自如的東西,卻極有可能構成對孩子的威脅。比如,電源插座、開水壺、剪刀、煤氣、高樓陽臺、火等,當孩子不過是好奇地伸出手時,危險就出現了。
家里有寶寶了,家長就時刻都要有為寶寶創造安全環境的意識,盡量把危險的物品放在寶寶看不到、接觸不到的地方。一旦孩子已經接觸到,家長不要一邊大驚小怪的說著“不能拿”“不能動”,一邊生硬的搶下東西或者是強行把孩子抱走。而是要“智取”,小孩子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一歲半以上的孩子可以用“實驗”的方法。如:拿到剪刀,他是為了模仿大人來使用。家長可以說:“寶寶想剪東西是嗎?媽媽抱著你去拿紙板。”一手抱著寶寶,一手輕輕的幫寶寶握著剪刀去拿紙板,在您的保護下讓寶寶自己剪,他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剪不動,自然就會放棄了。
超越規則時
孩子需要一定的規則,這既能讓孩子明確是非對錯的觀念,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給寶寶制定的規則都不一樣,有“真規則”有“假規則”,父母要盡量在把握兒童心理、生理發育特點,尊重和理解兒童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建立“真規則”。簡單的說,“假規則”有兩個特點,一是由于家長怕臟、亂、累或“浪費”而帶來麻煩而不讓孩子動。二是每當孩子用哭鬧的方式堅持要做,家長就不堅持。所以家長每當遇到“不”的狀況發生時,就要認真考慮一下,規則的真假。如:孩子會爬、會走喜歡到處摸,這就不應該限制,他是在用手感知世界,探索世界,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再如撕紙,對鍛煉寶寶手部的精細動作是非常有幫助的,表面上看有些浪費,但比花錢買一些孩子不感興趣、沒有益智作用的玩具實用得多。當我們確定是“真規則”時,就要做到令行禁止,不講條件、不退縮。孩子如何哭鬧都不可以讓步,可以轉移注意力,也可以冷處理——讓他哭吧(小孩子是很聰明的,他會通過哭鬧的方式來試探家長的底限),這個時候家庭成員的意見一定要做到統一。通過這兩種方式來建立真規則,樹立家長的權威。
威脅到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時
小孩子經常會有打人、咬人的時候,一般是三種原因導致的:1、表達興奮、激動的心情。2、引起大人的注意。3、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形成因素有兩點,一是孩子肢體協調性的發育早于語言和大腦的發育,這是他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二是家長平時用拍打或咬孩子的方式逗孩子的結果。所以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首先要分辨清楚寶寶的意圖是什么,而后加以正確的引導,告訴他可以怎樣做,而不是簡單的用“不”來阻止,或者是責備,甚至用打的方式來制止,他此時此刻可能不做了,但這種行為方式也可說成是溝通方式,沒有得到絲毫的糾正,反而會愈演愈烈。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您用什么樣的方式與他溝通,他就學會了什么樣的溝通方式;你如何為人處事,孩子也會模仿得淋漓盡致……所以,為了孩子,做父母的也要不斷的學習和自我完善,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同時也要及時思考和調整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方式,以及與孩子和諧相處的方式,最終找到適合自己操作、孩子成長和家庭環境的教育模式,感受育兒的快樂!
給孩子劃定界限可以給孩子們以分寸感和安全感。你要對孩子說:“在限度內你是受保護的,限度里面才是你熟悉的家。”但是我們該怎樣告訴孩子,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呢?
父母對給孩子確定界限是沒有什么異議的,但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規定界限卻是一個難題。我們在這里通常混淆了兩個非常不同的過程。
確定界限
一方面我們要建立規矩、禁令、法則,甚至是特例,它們可以告訴孩子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
確認界限
確認界限就是讓孩子們能夠遵守界限,不去挑釁已經劃定的界限。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區分“確定界限”和“確認界限”,把這兩個當成了一回事。以為規矩無非就得牢牢記住,錯了就要挨罰。在德國南部一些地區,直到十八世紀還有這樣的傳統:農民會把將來土地的繼承者帶到界碑處,在那兒他會解釋清楚,從這個邊界,開始就是鄰居的土地,并且他得給兒子一記清脆的耳光:“這樣你就可以記住了!!”
今天依然有很多父母在確定界限的時候,只想到用一種方法來解決。如果孩子做了什么不合適的事兒,他會立刻想到用懲罰或警戒來教訓孩子,而沒有想到,孩子是否已經理解了:規矩到底是什么?
教會游戲規則是一碼事,違規了采取措施則是另一碼事。
我們首先講一下人們如何確定規矩,并且讓孩子理解它們。在與嬰兒相處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當嬰兒理解規則時,他會有多么大的樂趣。比如說,當人們藏在一個坐墊后面,學著鳥叫,那么孩子就會很快理解,這個小游戲是在做什么:他也會模仿著藏起來,或者是一邊咿咿呀呀地學著喊,一邊找到你。
每一天嬰兒都可以了解到一些新的觀念,并且會很有成就感。這樣他就可以更加了解規則,了解生活是如何依照法則和規律組織起來的:當媽媽解開上衣扣的時候,就會有好喝的東西。孩子們很快就會理解這一點,只要媽媽解開第一個紐扣,他就開始吧嗒嘴了。當屋里的窗簾被拉上時,就表示寶寶要睡覺了,寶寶這時會預防性地哭鬧一下,因為父母通常會在他們睡覺前表達格外的呵護。
等孩子們可以在屋子里來回跑了,事情一下子就變了。這時我們忽略了,當孩子們理解了游戲規則,并且因為遵守規則而得到表揚時,會有多高興。有的父母沒有充分利用孩子學習的樂趣,借此讓他們了解生活中的限制,而是直接用警告和懲罰的方式。通常我們對孩子說:“你不可以做這個,你不可以做那個?!钡沁@樣的解釋只要沒有警告配合,就等于白說。只有我們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有成就感時,我們才可以達到目的,讓孩子們接受規則。
比如,一個1歲半的小孩兒想要從桌子上夠一個裝著果汁的玻璃杯,但是無論他怎么伸長胳膊都夠不到它。他很有可能不小心把杯子打翻,這時你會怎么做呢?
1、把孩子從桌旁拽開,并且打小手一下。
2、把孩子從桌子旁拽開,并給他一個玩具來分散注意力。
3、把玻璃杯放到桌子中央,這樣就不存在玻璃杯被弄碎的危險。
4、把杯子遞給孩子,并且讓孩子喝玻璃杯中的飲料。
5、把玻璃杯挪到桌邊,這樣孩子自己可以輕松地拿到杯子。
我贊同第五個方案,因為:
通過這種方式,我可以向他講清楚一個規矩:不可以爬桌子。通過這種平和的雙贏的方式,我告訴孩子這個游戲規則。我也可以用語言強調:“不要往桌子上爬!”
另外,我給他提供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因此會有成就感,性格也會向隨和發展。我可以借此表揚一下他:“你能自己夠到杯子了!”
第5個方法可以使雙方都心平氣和,而其它提到的幾種做法都會或多或少地導致挫折感,有挫折感的孩子是非常難纏的。
我們沒有必要對每一個規則、每一個準與不準,都那么興師動眾。很多事情都應當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這樣才會減少孩子的逆反和不合作。
當然我們要不斷重復強調這些規則,哪怕是最細微的老調常彈,因為對孩子來說,這些規則并不是習以為常的:“嚼東西的時候把嘴閉上!”“在我們家里誰也不許打人,誰也不許故意讓別人疼!”“如果我們從別人那兒得到什么,要說請和謝謝!”“面條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像玩泥鰍一樣玩兒的。”“彩筆只可以在紙上畫,不可以畫到門上或墻上!”對于與安全有關的事物,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時間來強調,比如說插座、縫衣針、人行道的邊緣和盛有不明液體的瓶子。
我再強調一遍,因為這至關重要:請你永遠不要忘記,當孩子能夠理解游戲規則、理解規律時,他會感到快樂,哪怕是限制他的規則。所以我們要把營造積極的氣氛作為前提,來教會孩子界限和規矩。并且我們也需要夸獎作為手段,使孩子們在遵守這些界限時更配合。
如果我們能堅持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那么孩子即便在我們壓力很大而情緒不好的時候,也會有更強的承受能力。
但是如果孩子們不愿意配合的話,我們該怎么辦呢?比如一個1歲半的小孩兒因為大人不讓他爬桌子而哭鬧,怎么辦?
這里有幾個簡單的原則:
千萬不要讓孩子認為,他可以通過哭鬧和任性得到許可和讓步。你要平靜地對待他的哭鬧,因為平靜會讓孩子覺得無聊,從而有可能放棄他的任性。
無論如何要在潛意識中記住這一點,孩子們會把大人的注意力看得非常重要,哪怕是呵斥和發怒,都會讓他們有受關注的喜悅。
打罵毫無意義。但是有時又不得不采取身體的強制:孩子如果想在大街上亂跑,我們就必須使勁兒地抓住他的胳膊,孩子要是想爬到窗臺上,我們必須把他抱下來,或者把他領到另外一個房間。孩子如果不聽取任何勸告爬桌子的話,我們必須把他拽下來。
只會爬但還不會走的小孩兒有時跟大人作對,但他們的情況有些不同,因為大人的任何解釋對于這么大的孩子來說等于白廢。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守候在靜處,直到孩子放棄自己的歷險。
以上所有提到的辦法都要持之以恒。不就是不,特例也必須僅僅是特例。
對不同年齡段寶寶拒絕方式
0~2歲直截了當。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語言功能還不完善,如果父母對他講比較復雜的道理的話,孩子可能會聽不明白。所以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應采取的拒絕方式是直接了當的體驗式。如直接對孩子說“不可以”或是對他搖頭。當孩子有危險舉動,例如去拿打火機玩的時候,父母就要馬上制止,甚至可以給寶寶一點小苦頭吃,如取消孩子下午的甜點心等。
2~4歲冷處理。 2~4歲的孩子正處于人生第一個“反抗期”。這個時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經常和大人“鬧獨立”,叛逆性十足。對這個時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采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盡量避免采用強硬的處理手段。“冷處理”是對付這階段孩子不錯的辦法。當孩子大吵大鬧的時候,你可以不去理睬他,等事后雙方都冷靜下來了,再同他講道理。如果孩子是在公眾場合撒潑的話,父母可以先把孩子拖回去,再進行冷處理。這樣做對孩子的自尊心起到了保護作用。
4~6歲講道理。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心理特征上處于一個過渡期,正從“自我中心”發展到認識周圍的環境事物。同時,孩子在語言上的智能也有了相當的提高。 父母這時就可以采取“講道理”的方式來同孩子溝通了。坦白而簡單地向孩子說明為什么不能這么做,這么做會有什么后果,來幫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注意別對孩子說謊或說得模棱兩可。 “冷處理”的方式也同樣適用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冷處理之后再曉之以理,最后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愛的表達來撫慰他。
不同氣質的孩子,不同的拒絕招式。
孩子有不同的性格脾氣,爸爸媽媽也可以針對自己孩子獨特的氣質,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拒絕方式。大致有以下的方法:
容易興奮的寶寶: ——強制休息片刻法 對過于興奮、聽不進勸的孩子,可以把孩子帶到另一個場所,讓他脫離使他興奮的環境,兩眼冷靜地看著他,強制他休息片刻。
有好奇心的寶寶: ——轉移注意力法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它新奇、有趣的地方。這樣,孩子很快會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膽小而又依賴的寶寶: ——輕柔的暗示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睡覺,纏著媽媽,你不妨問他:“媽媽明天還要上班,你覺得媽媽累不累?”“你該怎么做呢?”
好勝心強的寶寶: ——激將法 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讓拒絕變成鼓勵。如:孩子不愿打針,父母可以說:“奧特曼連怪獸都不怕,一定也不怕打針。小明呢?”
父母的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樹立規矩的過程。只有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起威信來。 父母對孩子的拒絕一定要前后一致。不能因為今天心情好,便縱容孩子一些;明天心情不好,便對孩子嚴格一些。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拒絕不是因為金錢缺乏、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動,它是一個讓孩子對周圍環境、對行為規則進行認識的教育機會。 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樹立行為規則,一開始需要父母和外界的不斷點撥、刺激;時間長了,在父母的拒絕過程中,孩子便能學會自我控制,提升內省智能,從被動接受外界的教育內化為自律、自覺地自我克制。如:父母一開始便明確規定孩子睡覺前不能吃糖,并一直貫徹執行,孩子自然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說“不”之前,請先自我反省。當你急急忙忙拒絕孩子的要求、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也請省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例如,帶著孩子出去用餐,父母自己高聲談笑,卻要求孩子安安靜靜地坐好,不要到處亂跑。試想,孩子會聽你的嗎? 所訂的標準是否合理。例如,當孩子提出是否可以不練鋼琴時,請先想一下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已經超出他的承受范圍了。 有沒有尊重孩子。父母的尊重對孩子來說很重要,所以盡量不要當著許多人的面拒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