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有五個孩子,整天嘰嘰喳喳,好像一群小鳥,有時讓人喜歡,有時卻讓人煩透了因為五個孩子都調皮搗蛋,遇事非要問到底不可這天史密斯老師剛回家,史密斯太太就迎上來說:“快去看看你的孩子們吧,他們快把屋子給拆了!”史密斯老師一看,屋子里亂七八糟,玩具廢物到處都是于是,史密斯老師叫來了五個孩子
“托米,請你回答我,昨天剛買的鬧鐘,為什么今天就不走了呢?”“是這樣的,親愛的爸爸,”托米說,“我想知道它的指針為什么走個不停,于是我把它給拆了我也把它給拆了我也把它裝好了,只是多出幾個螺絲釘……”“喔,好吧,你想知道一件事的原因,這很不錯,那么我就不罰你,不過,你得想法把那幾個螺絲釘裝上去”
“那么,窗外的碎玻璃碴是怎么回事,吉姆,我的水杯哪里去了?”吉姆說:“爸爸,伽利略說過:重量不同的物體,在同一高度同時下落,會同時著地于是我用鐵球和您的玻璃杯做個實驗,印證了他的話但不幸的是,您可愛的玻璃杯落到了水泥地上”“你的探索精神真令我高興,但下次用你自己的東西,好嗎?”
“草坪為什么成了大花臉,安德魯?”“我……我只是想幫媽媽干活,可是剪草機不太聽我的使喚”“想干活是好的,不過,下次先向媽媽學習”
“瑪莎,你一向是最聽話的,可是你為什么把可愛的小狗托德弄進了寵物醫院?”“我喂它吃了些東西”“它餓了,當然應該喂它吃飯,可是你為什么喂它安眠藥?”“我只是想看看安眠藥對狗有沒有作用”“算了,但你以后要記住,安眠藥是我吃的”
威廉笑著拉著史密斯的手說:“爸爸,您該鼓勵我,我今天什么錯都沒有犯”“喔,那你干了些什么呢?”“我今天什么都沒有做”“這不好,孩子”史密斯老師嚴肅地說,“我來告訴你犯了什么錯,你浪費了一天的時間,這就是最大的錯誤在勞動和探索中犯錯,錯誤是可以原諒的,如果害怕犯錯而什么也不干,這樣的錯誤才是不能原諒的”
[評析]
也許,有些家長會覺得很新鮮——錯誤是可以原諒的,如果害怕犯錯而什么也不干,這樣的錯誤才是不能原諒的!
一位從德國留學回來的女士談及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頗能給人們以啟示一個星期天,她領著5歲的的去公園游玩,兒子用一架紙飛機換回了德國小朋友的一輛玩具小汽車這使母親大為吃驚,因為那紙飛機充其量只值5美分,而那輛小汽車少說也值20美元開始時她以為孩子說謊,但找到那小汽車的主人——德國小孩和他媽媽時,這位德國母親說:“小汽車是屬于孩子的,該由孩子做主”還說,“你兒子喜歡,小汽車就歸他了過一會兒,我會孩孩子上玩具店,讓他知道那輛小汽車值多少錢,能買多少架紙飛機,這樣他就不會第二次做這蠢事了”
在這一事例中,這位德國家長能尊重孩子的權利,不一味批評孩子,而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時對孩子進行循循善誘的教育
人類的學習過程一直就是“錯誤——學習——嘗試——糾正”不斷往復的過程,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父母往往忘卻這個道理,常常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常常要求孩子做每件事都百分之百正確這對孩子而言是極不公平的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各方面還沒有成熟,因此父母應該允許他們犯錯誤父母要解決的問題是:孩子犯了錯誤后怎么辦?
作為一種教育手段,當孩子犯了錯誤,教育者對其課以適度的懲罰是必要的,所謂沒有規矩難成方圓但懲罰應該是積極的有意義的,以下幾種“懲罰”方式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努力避免的:
一是無價值懲罰比如罰寫生字100遍,罰站X分鐘,登樓,跑圈等等這樣的純機械性、體力性懲罰除了可以使孩子的手腳暫時感到疲勞、酸痛,實在看不出還有什么更實際的意義
二是精神懲罰或采取長時間不跟孩子講話,或動員其他孩子一起孤立犯錯誤的孩子,或采取羞辱、恐嚇等傷害孩子自尊自信的方式方法……這種精神的懲罰有時比棍棒教育更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雖不傷及孩子身體,卻傷害孩子的心靈,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不為利
三是粗暴體罰教育者采取打罵等暴力手段懲罰被教育者,比如抽嘴巴,打板子,罰跪……這已經不是懲罰,而是傷害,甚至是犯罪了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法制頻道《道德觀察》欄目曾播出一期父親對孩子動用電刑的節目面對孩子被電流嚴重灼傷的雙腿和深藏仇恨的雙眼,那位父親還美其名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對孩子的愛,未免無知和滑稽
四是只罰不獎,為罰而罰“懲罰”只是在被動狀態下的一種輔助教育手段而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學好所以應以正面鼓勵為主也就是說,“懲罰”必須與“激勵”相結合不能只罰不獎,為罰而罰
如何實施懲罰教育沒有一定之規,但有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不傷害孩子的肉體和心靈這是一個前提,也是一條底線違背了這個原則,所進行的任何“懲罰”都應該放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