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激烈,什么樣的初創企業最具潛力,容易獲得投資人青睞?這份創業指南不得不看。
有一個好的項目,融資已經成功一半
炒過股票的朋友都知道順勢而最為重要,在牛市中,隨便買一只股,大多數人都可以賺到錢。股市也好,行業也好,皆存在客觀的趨勢。十年前沒有人想到諾基亞會垮臺,智能手機會如此繁榮,蘋果的股價也因此登頂納斯達克之首。一家公司的天花板有多高?往往取決于所在行業是朝陽行業還是夕陽行業。
雷軍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會起飛。選對了行業,抓住了趨勢,等于項目已經成功了一半。如果站在風口上都沒法起飛,只能說明人不行。
既然趨勢如此重要?如何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有大展宏圖的機會?昆曼的宏觀經濟學告訴我們,行業的發展有四個階段:初創期,發展期,成長期,衰退期。比如說,現金支付,雖然談不上是一個行業,卻比所有行業都重要,假如一個便利店,在掃碼支付如此方便的情況下仍堅持現金支付,那必然是要倒臺的。
投資人做投資其實投的也是一個趨勢一個概率,也是一門生意,沒有人愿意做虧本生意。當一個行業已經過了鼎盛的發展期,必然隨之迎來衰退期,大勢已過的市場,初創企業貿然進入,難成大事。
從專業投資基金的匹配角度而言,投資基金通常會有一個封閉期:這個期間通常是7年(5+2),或9年(7+2),市場爆發期在這個周期之外的行業,很難吸引投資人目光。
其次,選擇一個廣闊的市場!為什么做早點賣早餐開飯店的生意可以經久不衰?因為市場廣闊,人可以不買車不買房但一定要吃飯。一個過于小眾的需求,或許可以養活一個小公司,但不會產生行業巨頭,項目很難做強做大到上市。
談磨刀不誤砍柴工
很多創業者有項目找投資的時候,經常以為自己的項目無需燒錢,一投入即賺錢。其實這樣的項目,投資者不一定看得上!
一個生意在早期很容易賺錢,但如果沒有構建起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與門檻,那天花板一定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智能安卓手機,剛剛起步時,不少山寨廠商低價走量做套牌,賺不算少錢,但不愿意持久的投入,研發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近兩年已經消聲覓跡,而持續在產品研發,營銷渠道投入的華為、小米、oppo、vivo則仍屹立不倒甚至進軍海外市場,投資人爭著為其投資。
如何將一門生意轉化為一個事業,最終做到上市?主要考察核心創始人的格局,看創始人的思維轉換與投入。一種情況是邊賺錢邊花錢,持續的投入研發優化商業模式,來構造未來的長期競爭力。另一種情況是考量行業發展,想好商業模式之后,引入資本助力,一鳴驚人。
例如單店與連鎖體系的構建思維。
一家線下便利店,投入成本是20萬,一共開十家,估值多年之后仍然是20*10,即200萬(不考慮物價因素)。但如果初期只開一家店,把未來的商業模式想透,建立起標準化,可復制的連鎖體系,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效益,一旦具有可快速復制能力的話,未來的估值可能就是上千萬。例如seven eleven,全家等。同樣一個便利店,似乎也沒有什么門檻。但與普通雜貨店相比,估值千差萬別。
少就是多,學會做減法
傳統企業家喜歡用全面鋪開的策略去做產品,以為產品線越多,市場越寬廣,其實這對于構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并無太多好處。在互聯網時代,早期的創業項目越聚焦越好,找到一個切入點,全面思考,充分了解,再深入的搭建體系和架構,厚積薄發,選擇一個非常輕的切入點,建立產品的差異化才能快速突破,一炮而紅,快速復制。以點到面的擴散,才能構建起更多的產品線。例如騰訊,以QQ發家,現在已經衍生成互聯網巨無霸。
項目調研時的兩個誤區
以自身經驗,或身邊小范圍市場調研所判斷的需求不一定是真正的市場需求。在大數據精準分析面前 ,拿一個初期的概念去做小范圍的市場調研誤差是非常大的,譬如說,大學生群體中,網劇非常火爆,但繁忙的社會人還是以收看電視劇為主。
收入和利潤才是繞不過去的核心,互聯網流量思維已經過去。很多現象級產品就是有這樣的問題,早期有很好的創意,把用戶量做到一定程度,卻發現沒有好的盈利邏輯,例如天涯社區,10年前的流量大V,由于缺乏好的賺錢模式,最終落后于后起之秀。創業者在構建自己商業模式的時候,一定要將未來的盈利方式考慮進去,不想賺錢的企業都是耍流氓。
什么是初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創新的商業模式,簡單清晰可復制性強。
2.符合市場趨勢具有高成長性,市場規模巨大。
3.能夠形成大平臺型的項目。
4.項目具備可行性,最好有領先性的技術水平。
5.優秀的核心人員,專業專注,充滿激情,執行力強具有創新精神。
具備這五個條件的創業公司市場上屈指可數,越是符合條件,進入投資人眼中的機會越大,只有具備長期高速發展潛力的項目,公司才有可能不斷成長,一顆草種長不成大樹,但是一顆樹種在盆子中成長還是樹,稍加培植長成參天大樹的機會不少。
文章來自海底邁克investorMike ,你身邊的投融資管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