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風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結婚風俗也不一樣。
在無錫,舊時的婚姻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俗禮儀十分繁瑣,一般分為議婚、定婚和結婚三個階段,經過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迎親等順序建立婚姻關系。
男女最遲16歲必須定婚,18歲左右結婚。子女達到一定年齡,父母便要央媒說親,如雙方家長認為門當戶對,由媒人持帖至女家討“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俗稱“討口生”,要用梅紅單帖寫,裝入紅封套,內放桂圓、棗子、花生、蓮子,品數必雙,取成雙成對,早生貴子之意。還要放入“太平”、“興?!弊謽拥你~錢各一枚,用紅綠線束合,交媒人帶回,此謂“納采”和“問名”。媒人取得年庚八字,徑至男家灶房,把它壓在灶座下后離開,并始終不能說話。3日內如家中無碎碗及其他不吉利事發生,即請星相合婚,謂之“納吉”。如同意締結婚約,由媒人轉告女方擇日舉行定婚,亦稱小定。凡女年13歲以下的下求允帖,女年過13歲的,則在求允時同時下聘禮,俗稱“送紅連求允”,也稱“前茶禮”。定親后,未婚夫在年節要至岳家拜節。結婚前,男方請星相擇定吉日,由媒人送給女方,決定婚期,謂之“請期”,俗稱“送日子”,亦稱“大定”,并按女方要求再給聘禮,稱“后茶禮”。后由女家的喜娘拿回男家尊親的鞋樣,新娘照鞋樣縫制鞋子,作為新婚的贄見禮。
婚期前一天,男女雙方都要祭祖,男家俗稱過年,晚上鋪床暖房,女家稱祭祖為“別祖”,并請女兒吃一頓,俗稱“待嫁”或“待小姐”。還要準備“行嫁妝”。
結婚之日,先由男方于清晨置酒款待媒人,俗稱“待媒酒”,由媒人攜禮引花轎2頂,新郎乘坐一頂,另一頂空轎隨行其后,彩輿燈籠,聲樂前導,“旺箱”隨去女家迎娶,俗稱“處親”(娶親)。新郎到女家,先以大禮拜見女方長輩,受拜者以紅包錢給新郎,名為見面禮。女方置酒宴請新郎,名為“請女婿”。請畢,新娘鳳冠霞帔,頭蒙紅帕,哭泣上轎,“子孫包”、“旺箱”開路,燈籠照耀,隨新郎過門。轎至男家.鞭炮齊鳴,夫妻雙雙行拜堂禮,接受夫家長輩見面禮物,而后踏袋(意傳代)進入洞房,新郎挑去新娘頭上的紅帕(頭巾),新夫婦合巹交杯,至賓客筵散,合家吃團圓飯。然后是鬧新房,意示“吵發祿”。
翌日,新婚夫婦“雙回門”,兼邀女方親戚吃“新親酒”?;楹蟮诹煲啬锛摇白吡埂?。滿月前新房不空床,滿月后,新郎新娘再至女家,新郎先回,新娘住娘家,幾天乃至一月,再由新郎接回。
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婚俗受到沖擊,一度改良婚禮,提倡“文明結婚”,但無大的改觀。封建婚姻禮教,使清貧之家難以忍受,童養媳、搶親等婚配時有出現,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拆散了許多有情之人。
新中國成立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倡導婚姻自主,到法定結婚年齡,男女雙方經過登記領證,國家給予法律保護。同時,大力提倡移風易俗,婚事簡辦?;樗锥Y儀大大簡化,并出現集體婚禮、旅行結婚等形式 。
如今結婚,主張自由戀愛,推行文明結婚。新郎、新娘由男女儐相陪同,舉行結婚儀式,雙方家長和介紹人出席,并請地方有聲望人證婚,主婚人、介紹人、新婚人和來賓講話,以示祝賀勉勵,新人也要講話致謝,儀式熱烈隆重。
婚禮當天:
1、起床時,新郎先不要穿外套和打領帶,只要洗漱就可以。
2、準備雞蛋粉絲提供給接親的人吃,但是新郎不可以吃。
3、婚車到婚禮現場時,新郎要給每人發煙和糖果。
4、婚禮準備開始時,新郎要穿好禮服。新郎給父母佩戴胸花。
5、新郎手捧著花于樓梯口等待,伴郎和接親的人隊伍就位后準備鳴炮。
6、鞭炮最好排列成心形,或者放兩排。
7、鞭炮放完的時候,新郎向婚車走去,并且伴郎給新郎打開車門。
8、婚車到達新娘家時,新娘家也燃放鞭炮,放完的時候才能停車。
9、去新娘樓上迎親,并且準備紅包開房門。
10、等到開門后,改口喊爸爸媽媽并且給女方親戚紅包。
11、新郎要去拿鞋給新娘穿上。
12、岳母端上雞蛋粉絲給新人在床上吃雞。
13、準備出門。
禁忌方面:新娘在結婚當天所有的穿著都要是全新的,并且禮服最好是不要有口袋的,口袋有帶走娘家財運說法。新娘的手捧花不宜選擇生花,因為生花比較容易枯萎,對婚事不吉利。所以最好是用連招花或者石榴。連招花其代表閨女出嫁的意思,而石榴寓意多子多孫的意思。新婚對聯一定要在結婚前的時候掛上,要等到完婚一個月的時候才能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