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網 時間:2019-10-23 19:21:40
詠史懷古詩
一、堆集詠史懷古詩的根基常識
1、【詠史詩、懷古詩和代表詩人】
詠史詩: 是翻閱古書,撿點舊說,針對具體的汗青事務、汗青人物,陳說本身獨到的見識而創作的詩歌。——擅長群情精辟。
懷古詩: 是指因登臨古地旅游、憑吊奇跡,回想舊事,觸景生情,抒發感傷而創作的詩。——擅長情形融合。
詠史懷古詩:是詩人在瀏覽史乘或旅游奇跡時,有感于汗青人物的功過或汗青事務的成敗、以往朝代的興衰頒發評論,以汗青事務、汗青人物、汗青痕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紀念奇跡激發出對時局或本身出身的共識,到達感傷興衰、依靠哀思、托古諷今等目標。我們合稱為詠史懷古詩詞。
代表作家:魏晉期間的左思,唐朝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兩宋的王安石、蘇軾、李清照、陳與義、張元干、張孝祥、陸游和辛棄疾等人都寫了一些震動人心的詩作,是卓有成績的詠史年夜家。
2、【情勢標記】
標題中有奇跡、前人名;或在奇跡、前人前冠以“詠”;或在奇跡、前人后加“懷古”、“詠懷”等。《烏江亭》《烏衣巷》《石頭城》《隋宮》《金陵懷古》《赤壁懷古》《詠懷奇跡》
3、【懷古詩的布局】臨古地——思前人——憶其事——抒己志
4、【詠史懷古詩的意象】
A.前代的國都:咸陽、長安、金陵、蘇州、洛陽、汴京
B.產生太重年夜事務的地址:驪山、赤壁、新亭、隋堤、馬嵬、華清宮、汴河、淮水、
C.歷代帝王與名人的故宅、陵墓、祠廟:烏衣巷、湘妃祠、烏江亭、陳琳墓、李白墳
D.特定的汗青朝代:六朝、吳國、隋代、安史之亂、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吳鉤、《后庭花》
5、【詠史懷古詩的意境】 或雄壯壯闊、或涵蓄沉郁
6、【詠史懷古詩的常見內容及感情】
描述此地面前的衰落、冷落、蕭條,或描寫汗青事務的顛末,抒發感傷;
⑴感傷壯志難酬或明珠暗投,面臨前人功業的流逝,抒發光陰不再,韶華易老,而本身功業無成的感傷。
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年夜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騷人物。故壘西邊,人性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山河如畫,一時幾多好漢!
遐想公瑾昔時,小喬初嫁了,英姿英發。羽扇綸巾,說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祖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⑵感傷國運陵夷,感傷盛衰無常,感慨昔盛今衰、事過境遷,喟嘆古今朝代興亡轉變。
①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落日斜.
舊時名門堂前燕,飛入平常蒼生家。”
②唐朝韋莊的《金陵圖》“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照舊煙籠十里堤。”
③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祖國方圓在,潮打空城孤單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⑶抒發愛國情懷,揭穿統治者昏庸陳舊迂腐、豪侈淫逸,正告統治者吸收汗青教訓,借古諷今,批評實際。
①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山河,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騷總被,雨打風吹去。夕陽草樹,平常巷陌。人性寄奴曾住。想昔時,雄姿英才,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博得倉促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狼煙揚州路。可堪回顧,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②王安石《桂枝噴鼻·金陵懷古》“登臨送目,正祖國晚秋,氣候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銀河鷺起,繪圖難足。
念往昔、富貴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往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不時猶唱,《后庭》遺曲。”
③李商隱的《隋宮》“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海角.
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
⑷追慕古賢(懷想先賢)的成績,表達敬佩之情;
表達本身巴望像前人那樣立功立業的表情或功業無成的感傷,
如杜甫的《蜀相》 “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全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⑸對汗青作沉著的理性思慮,頒發本身的看法,歸納汗青紀律等,
如杜牧的《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后輩多才俊,
東山再起未可知。”
7、【經常使用的技能手法】
“詩”與“史”的連系:用典,雙關
“詠史”與“言志”的連系:借古諷今,借景抒懷
“古”與“今”的連系:虛實連系,對照,反襯
(1)抒懷體例:①間接抒懷( 借景抒懷、寓情于景、情形融合)
《石頭城》“山圍祖國方圓在,潮打空城孤單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全詩通篇寫景,群山仍在,潮流照舊,月光仍然,所變者已經是“祖國”、“空城”、“舊時月”,舊日富貴已子虛烏有,全詩基調苦楚不勝,句句都融會著詩人的祖國蕭條之感,使人不堪傷感。
②借古諷今、借古傷今、吊古傷今
A、《桂枝噴鼻》王安石 金陵懷古詞
“登臨送目,正祖國晚秋,氣候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銀河鷺起,繪圖難足。
念往昔、富貴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緒。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往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不時猶唱,后庭遺曲。”
上片以“登臨送目”四字領起,層層表示了“祖國晚秋”中山河風景的勝概。下片則以“念往昔、富貴競逐”一句轉入懷古,感慨六朝皆因荒樂而接踵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傷時之意,現實上是借汗青警誡當朝統治者不要一味妄想享受而重蹈汗青之復轍。
B、《與諸子登硯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來往成古今。 山河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注]羊公碑:后報酬記念西晉名將羊沽而建。
首聯勾畫出闊年夜的時期布景,包括著對光陰流逝、無可反對的感喟,奠基了全詩的基調。頷聯詩句平實,內在豐碩,既有對汗青英雄羊公的回想,也有詩人吊古傷今的感懷。頸聯寫遠望所見:“水落”“天寒”簡捷形象地把羊公所處的布景情況描畫出來。尾聯是悠然的收束,詩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淚,賃吊懷古中融入了因小我遭際生發的凄涼感傷。
(2)描述手法:①用典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宋·辛棄疾
“千古山河,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騷總被,雨打風吹去。夕陽草樹,平常巷陌。人性寄奴曾住。想昔時,雄姿英才,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博得倉促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狼煙揚州路。可堪回顧,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②對照
《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兵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
將昔時的茂盛和本日的苦楚,經由過程具體的景物,作了光鮮的對照,寫人事的轉變,盛衰的無常。
③虛實連系
《念奴嬌 赤壁懷古》
④聯想一想象
《揚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東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傍晚、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密意。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3)修辭手法:擬人
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祖國方圓在,潮打空城孤單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第二句利用擬人手法,概況寫潮,實為寫人,寫人的心情,寫人的感傷。潮流拍打著城郭,恍如也發覺到石頭城的冷落,碰著冰涼的石壁,又要帶著寒心的感喟默默退去。可是想當初,這里曾過六代豪奢,曾是那末的富貴富貴。而現在山水照舊,金陵城舊日的富貴卻難覓蹤跡。城空空,心空空,潮孤單,人孤單。一切都是那末的悲愴,那末的凄清。面臨著這荒涼蕭瑟的氣象,不由引入沉思:為什么昔時的富貴留不下一點陳跡?
另外還有直抒胸臆、意味、陪襯、比方、對偶等手法也經常使用于詠史懷古詩。
2、鑒賞詠史詩三步曲
1、所描述的前人、舊事是如何的(弄清史實、典故)
2、為何要寫這個前人這段舊事 ?此中表達了詩人如何的感情立場(體悟意圖、貫通豪情)
3、這類立場應用甚么方式表達 (闡發技能手法)
弄清史實 → 體悟豪情 → 闡發技能
★答題方式:尋覓毗連點;
歸類,根究大旨
凡是講義、讀本及其注釋、操練中所呈現過的汗青人物和事務、典故都應緊緊加以把握,切不成輕易視之。對唐宋聞名詩人的年夜體履歷,也要略知一二,如許,在不曉得詩人創作該篇時的布景之環境下,也能做個年夜體的猜想,不至于兩眼抹黑。這是最根基的。
舉例:瀏覽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覆題目。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彼蒼外,一水平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令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別離歸納綜合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并說說此中寄寓了詩人甚么樣的感傷。(4分)
(2)“總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種修辭手法?尾聯表達了詩人甚么樣的思惟豪情?(6分)
【解題步調】
1.領會詩人筆下的前人、古事、奇跡是如何的? (作者"懷"甚么"古")
2.掌控詩人立場,歸結所要表達的思惟豪情。(作者在懷古中的立場、豪情)
3. 應用甚么手法來表示?(出格要注重闡發典故)
【謎底】(1)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汗青遺址,頸聯寫金陵斑斕的天然風景(懷甚么古);寄寓人事滄桑、天然永久和六朝榮枯的感傷。(作者在懷古中的立場、豪情)
(2)比方。(手法)①憂君王為奸邪所蒙蔽,憂奸邪為非作惡;②憂賢者包羅本身不得任用,憂國憂君憂平易近。
6、瀏覽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覆題目。
山房春事 岑參
梁園日暮亂飛鴉, 縱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 春來還發舊時花。
(1)、請簡析本詩的表示手法。
答:反襯。一二句先從視覺寫梁園的茂盛不再。瞻仰空中亂鴉翻飛,平視前方一片蕭條,寫盡了梁園的衰落。3、四句作者標新立異,從“庭樹不知”的角度以樂景寫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見傷痛了。
詠史懷古詩的標記和布局
1分類
詠史與懷古都是以汗青題材為詠寫對象,對汗青人物的功過、汗青事務的成敗等,頒發群情、或抒發感傷,或借古以諷今,或發思古之幽情。年夜都各有偏重,詠史詩多針對具體汗青事務或汗青人物,有所感傷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懷古詩多是登臨舊地,旅游奇跡時有感而發之作。
懷古詩
懷古詩
古,是指一種奇跡,“懷古”是指登臨旅游,觸景生情,因為汗青遺址的引發,而抒發感傷。懷古詞多是由作者身臨舊地憑吊奇跡而發生聯想,想象,引發感傷而抒發情懷理想。是以,懷古又常常跟登臨主體連系在一路。在藝術表示上,常常要寫景,寫這個奇跡的地輿情況、景物景不雅,擅長情形融合。
詠史詩
詠史詩
“詠史”就是翻閱古書,拾點舊說,針對特定的人或事,多是針對一個汗青事務,多是針對一個汗青人物,借此抒爆發者的思慮、立場,情懷或嘲諷時政,從而抒發本身的獨到見識。詠古詩擅長群情精辟,紛歧定要寫景,不表示此刻的時空場景。
2人文情況
1、金陵:石頭城、臺城、六朝往事、后唐遺事、烏衣巷、朱雀橋、西塞山。
汗青名城南京,在漫長的歲月中曾有過良多名稱,此中最清脆的名字莫過于“金陵”了。時至本日,金陵還是南京最高雅的別稱。南京早在我國唐宋之前就稱“六朝古都”。所謂“六朝”是指:①三國吳。孫權稱王,建都建業(今南京)。②東晉。公元317年,流亡江南的西晉皇族司馬睿被推戴在建康(今南京)當天子,成立東晉政權。③南北朝期間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均建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稱“六朝古都”。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應天(今南京)、承平天堂建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當中。
(1)石頭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頭山。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孫權改秣陵為建業,在金陵邑故址石頭山上構筑石頭城,內設石頭倉、石頭庫,以存儲軍器、食糧等物質。石頭城南建狼煙臺,為軍事重鎮。東晉義熙年間,以磚筑城,建"入漢樓",仍為軍事重鎮。唐末再修石頭城,依山筑城,因江為池,情勢險峻,古有"石城虎踞"之稱。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南京古城將其圍在城內,今城垣尚存,狼煙臺、征虜亭遺址尚可尋。唐朝今后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頭城便起頭燒毀,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云:“山圍祖國方圓在,潮打空城孤單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經是一座荒涼孤單的“空城”了。
(2)臺城,古城名,原本是三國時吳國的后苑城,東晉時改建,遂成為南朝臺省和宮殿地點地,所以叫臺城。故址在今江蘇南京雞鳴寺南。
(3)“玉樹”,指《玉樹后庭花》曲,為南朝最末一個帝王陳后主(陳叔寶)為其愛妃張麗華所制,一貫被看成六朝荒淫的一個標記。
(4)南唐在中主李景的后期就面對周、宋的要挾,國勢日弱,終至頹廢不振。這些衰敗小王朝的君臣,既不克不及勵精圖治,振作有為,即便還強歡作樂,自甘墮落。李煜南唐情勢更朝不保夕。他在對宋勉強責備中過了十幾年自甘墮落的糊口,還盡興聲色,侈陳游宴。南唐為宋所滅后,他被俘到汴京,過了二年多的階下囚糊口,終究在九七八年的七夕,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5)隋宮,隋煬帝楊廣建造的行宮。《輿地紀勝》:“淮南東路,揚州江都宮,煬帝于江都郡置宮,號江都宮。”《嘉慶一統志》:“江蘇省揚州府奇跡:臨江宮在江都縣南二十里,隋年夜業七年,煬帝升釣臺臨揚子津,年夜燕百僚,尋建臨江宮于此。顯福宮在甘泉縣東北,隋城外離宮。……江都宮在甘泉縣西七里,故廣陵城內。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煬帝建。……十宮在甘泉縣北五里,隋煬帝建。《寰宇記》:十宮在江都縣北五里,長阜苑內,依林傍澗,高跨岡阜,隨城形置焉。曰歸雁、回流、九里、松林、楓林、年夜雷、小雷、春草、九華、光汾。”
2、垂楊:《開河記》:“詔平易近間有柳一株賞一縑,蒼生爭獻之。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序遞次種栽畢,帝御筆寫賜垂楊柳姓楊,曰楊柳也。”這句說隋亡后,隋堤上只有楊柳照舊,暮鴉哀鳴。
《隋宮》 1 李商隱
乘興南游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牘? 東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此詩諷詠隋煬帝豪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寫煬帝任興恣游,肆行無忌,且濫殺忠諫之士,遂伏下殺身之禍。次二句取裁錦一事寫其花費之巨,將一人與舉國、宮錦與障泥和船帆對照,凸起煬帝之驕奢淫佚。但是全詩無一群情之語,于風華流美的論述當中,暗寓深邃深摯之慮,使人鑒古事而思興亡。
《隋宮》 2 李商隱
紫泉宮殿鎖煙霞①,欲取蕪城作帝家②。 玉璽不緣歸日角③,錦帆應是到海角④。
于今腐草無螢火⑤,終古垂楊有暮鴉⑥。 地下若逢陳后主⑦,豈宜重問《后庭花》⑧?
【全數注釋】①紫泉:即紫淵,因唐高祖名李淵,為避忌而改。司馬相如《上林賦》描述天子的上林苑“丹水亙其南,紫淵徑其北。”此用紫泉宮殿代指隋朝京都長安的宮殿。鎖煙霞:空有煙云圍繞。
②蕪城:即廣陵(今揚州)。鮑照有《蕪城賦》寫廣陵。二句意謂隋煬帝將長安的宮殿閑置起來,又到揚州年夜建行宮。《隋書·煬帝紀》:“年夜業元年三月,發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八月,上御龍舟幸江都。”
③喻指帝王。
④錦帆:《開河記》:“帝自洛陽遷駕年夜梁,詔江淮諸州造年夜船五百只,……龍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時舳艫接踵,毗連千里,自豪梁至淮口,聯綿不停。錦帆過處,噴鼻聞百里。”何焯評此句云:“著此一聯,直說出狂王抵死不悟,方見江都之禍,非偶爾不幸,后半嘲諷更有力。”這兩句說,若是不是李淵篡奪了隋朝的政權,楊廣的船年夜概會游到天邊去了吧。
⑤腐草無螢火:《禮記·月令》:腐草為螢。前人覺得螢火蟲是腐草轉變出來的。《隋書·煬紀》:“年夜業十二年,上于景華宮收羅螢火,得數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巖谷。”這句采納夸大的手法,說煬帝已把螢火蟲搜光了。
《隋 宮》3 陳 恭 尹
谷洛通淮晝夜流,渚荷宮樹不曾秋。 十年士女河濱骨,一笑君王鏡里頭。
月下虹霓生水殿,天中絲管在迷樓。 富貴舊事邗溝外,風起楊花無那愁。
【作者簡介】 陳恭尹(1631—1700),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順德(今屬廣東)人。清初詩人、書法家。幼時其父陳邦彥抗清犧牲,他以竄匿得免。以父蔭,南明桂王授為錦衣衛批示僉事。桂王掉敗后,避跡隱居。其詩多有歌頌抗清人物之作。與屈年夜均、梁佩蘭并稱為“嶺南三年夜家”。有《獨漉堂集》。
【注釋】 谷洛通淮:隋煬帝曾從河南洛陽引谷水、洛水達于黃河,又自板渚(河南汜水南)引黃河水通淮河。
“以十年”、“一笑”兩句:首句意謂煬帝在位十多年,因開運河,造龍舟東巡,使無數蒼生為服役死于橫死;次句言隋煬帝曾攬鏡自照,對蕭后說:“好頭頸,誰當所之?”喻煬帝死期不遠。
“月下”、“天中”兩句:首句言燈影如虹霓起自龍舟(即水殿);次句言如在天上吹打的弦管出于迷樓。
無那:無奈,無可何如。
⑥烏衣巷、朱雀橋:
烏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廟文德橋邊,是一條清幽狹窄的小路。烏衣巷得名于三國時吳曾在此安營,吳兵皆穿烏衣。六朝時,成為東晉名相王導、謝安的宅院地點地。其門生都穿烏衣,是以得名。
朱雀橋為東晉時建在內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在烏衣巷四周,是六朝時期國都正南門(朱雀門)外的年夜橋,是那時的交通要道。
⑦西塞山 〔古疆場〕因為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難攻,并由連綿升沉的黃荊山作依托,成為據守長江中游的計謀要地。汗青上在此出戰事一百屢次。
3、赤壁:“赤壁”二字位于赤壁磯頭臨江懸巖,南距市區138千米。《湖北通志》載:赤壁山臨江磯頭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書。 相傳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月十三日,孫、劉聯軍借助風勢,動用火攻,年夜火一炬,斷送了曹操二十六萬戎馬,東吳和劉備的戎行乘勝追擊,直到南郡,曹操率殘部北歸鄴城。周瑜年夜軍高奏凱歌,回軍赤壁,在那年夜帥部樓船上進行告捷宴會,把酒慶功,酒醉之余,拔劍起舞,邊舞邊歌曰:臨赤壁兮,敗曹公,安漢室兮,定江東,此山川兮,千古頌,刻二字兮,紀軍功。歌罷,提劍在絕壁上深深入下了“赤壁”二字,這一劍刻過萬重山,聽說江西廬山有反寫“赤壁”字樣。雖切當地址不成循,但歷代有多位文人留下相干詩篇。
《赤壁》(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春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年夜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騷人物。 故壘西邊,人性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山河如畫,一時幾多好漢。 遐想公瑾昔時,小喬初嫁了,英姿英發。 羽扇綸巾,說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祖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3源流汗青
構成源流
詠史懷古詩的發生積厚流光。詩騷中已見一些關于詠史懷古的內容,但與真實的詠史懷古詩還有不同。
A、班固的《詠史》,被以為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詠史詩。此詩寫的是華文帝期間緹縈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寫法上,“隱括本傳,不加藻飾”,以論述本領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群情,整首詩寫得“質木無文”。
B、左思《詠史》八首,真正實現了“詩”與“史”的連系,使得史事的論述和詠懷較好地連系在一路,使詠史詩體魄一新。
成長汗青
唐朝詠史懷古詩論析:
⑴、初唐詠史懷古詩:以史為鑒,詠寫故去朝代的興亡,以警告當世君主,成為初唐詠史懷古詩的一個主要主題。此類詩作多隱括史事,興寄的成份較少。初唐四杰及盛唐諸名家都寫了很多詠史詩篇,題材也很普遍,上自年齡吳越往事,下到隋煬帝荒淫無道,都成了詩人們吟詠的對象。
另外,借史來抒發立功立業的懷抱,也是初唐詠史詩的一年夜主題。最具代表的是陳子昂《薊丘覽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臺歌》。
⑵、盛唐詠史懷古詩:盛唐詠史懷古詩依靠了詩人們對功名的熱望,表示他們積極朝上進步的熱切心態。如王維《西施詠》《夷門歌》,李白《古風》其10、《登金陵鳳凰臺》,即此類。杜甫的詠史詩借詠史抒發本身對社會的感傷。如《蜀相》《八陣圖》等。
⑶、中晚唐詠史懷古詩:詠史詩光輝的顛峰是中晚唐。跟著唐帝國敏捷由盛轉衰,安史之亂的實際和六朝朝興夕敗,隋帝國短暫的光輝等往事,如同龐大的暗影不時覆蓋在詩人們頭上,給他們的詠史懷古留下了更寬廣的六合。詩人們經由過程懷古,或警勵當朝統治者(借古鑒今),或感慨唐帝國一落千丈(借古傷今),或抒發本身在覆巢之下的憂畏之情(借古抒情)。借對汗青事務和汗青人物的懷詠,或對汗青奇跡的憑吊,規戒時弊,依靠懷抱。劉禹錫是此時詠史詩人之冠。《烏衣巷》《金塞山懷古》都可謂傳世名作。其他,《長恨歌》(白居易)、《連昌宮詞》(元稹)、《金銅神仙辭漢歌》(李賀)、《塞下曲》(李益)、《過華清宮三絕句》、《過烏江亭》(杜牧)、《隋宮》、《賈生》、《馬嵬》(李商隱)等詠史佳作,它們都成為中國詩歌中的上品。
在中晚唐懷古詩人中,最凸起確當數李商隱和杜牧。晚唐,藩鎮割據、太監擅權、國勢陵夷,糊口在這個時期,詩人常常拔取汗青上凸起的亡國亂政的天子(乃至包羅本朝的唐玄宗)以托諷,對他們的貪欲、疏忽汗青教訓終究自亡其國的事實加以嘲諷揭穿,借史實以警眾人,他們可謂中國詠史懷古詩人中的圣手。
宋朝詠史懷古詞論析:
(1)、詠史懷古也是宋詞中的主要內容。王安石《桂枝噴鼻》(登臨送目)感傷于六朝興衰,并轉入對實際的憂愁。蘇軾《念奴嬌o赤壁懷古》借詠懷周瑜來抒發本身的人生感傷。賀鑄《快要酒》(城下路)嘲諷名利之徒,寓托胸臆。周邦彥《西河o金陵懷古》蘊涵著濃烈的汗青滄桑感,在寫作上長于化用前人詩句。北宋百年間固然呈現了《明妃曲》、《桂枝噴鼻·金陵懷古》(王安石)、《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題李愬畫像》(惠洪)、《絕句·生當作人杰》(李清照)等名篇,但更多的詠史之作已少見唐人詠史詩精辟的看法、深入的嘲諷。
(2)、南宋詠史懷古詞多借古說今,抒發北伐抗金的志向,氣概激昂大方悲壯。如辛棄疾《南鄉子o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永遇樂o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o過南劍雙溪橋》等詞作將詠史與抒情完善地連系在一路,劉過的《六州歌頭》(鎮長淮)以揚州的興衰痛陳金兵的罪過與南宋統治者偏安思惟。陸游和辛棄疾糊口的時期,正值宋金僵持最劇烈之時,北宋亡覆不久,創痛仍在,南宋仍有光復掉地之心。值此際,辛、陸二人登高臨遠,懷古感今之作便應運而生,此中《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念奴嬌·我來吊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讀史》、《龍興寺吊少陵師長教師寓居》、《入翟塘登白帝廟》、《游諸葛武侯書臺》(陸游)等,都是膾灸生齒的詠史佳作。
南宋衰亡前后,詠史詩壇上還有一次沖擊波,汪元量、文天祥、劉辰翁、張炎諸人,或為挽狂瀾于既倒而盡最后之力,或面臨破裂江山、外族橫行而默灑遺平易近之淚。他們的詠史之作,雖也不乏壯志難酬的憤慨,但更多的倒是國破家亡的哀傷與無奈,給中國詠史懷古詩添加了一道清涼與悲愴的哀光。
遼、金詠史懷古詩論析:
與兩宋同時的遼、金詩壇,詩作本是未幾,詠史詩更少,此中元好問的《過晉陽故城書事》《西園》《赤壁圖》及移刺霖的《馬麗山有感》等可稱佳品。
元朝詠史懷古詩論析:
元詩成績雖顯減色,但元朝詩壇卻熱烈不凡,僅詩就留下三萬多首,還有年夜量的詞、曲。元朝詩歌(包羅詞、曲)是怪異的。 為了限制漢人參政,從元太宗九年(1237)起,拔除科舉近80年,使得想以科舉進身的念書人掉去了但愿,地位也直線降落;別的,元朝前期詩人年夜多由宋、金入元,有濃厚的遺平易近色采。是以,元朝詠史詩一方面不時吐露出祖國之思、滄桑之感;另外一方面(首要表示在元曲上),感慨世道無常、嘆世刺時、棄世歸隱的作品較著增多,說話譏諷,流露出作者看穿塵凡、消極昏暗的心態。前者以耶律楚材的《過沁園有感》、方回的《宋理宗書宮扇》、《白溝》,趙孟頫的《岳鄂王墓》等為代表;后者以馬致遠的《雙調·撥不竭》(子房鞋,買臣柴)、貫云石的《雙調·殿前歡》(楚懷王,忠臣跳入汨羅江)、張養浩的《中呂·普無樂》(楚離騷,誰能解)等為代表,在歷代詠史詩中標新立異。
明朝詠史懷古詩論析:
明朝詠史詩作前接宋元、后啟清代,詩歌年夜家中不乏詠史高手。明初的劉基、高啟,中期的李夢陽、王世貞、何景明,晚期的陳子龍、顧炎武、屈年夜均等,都寫了很多詠史名篇。明朝詠史詩題材加倍普遍,從先秦到宋元都是吟詠的對像,此中明末諸家之詩,豪情憂為深邃深摯。
清朝詠史懷古詩論析:
清朝是繼晚唐以后的詠史詩的又一岑嶺。清初一度屈節仕清的年夜詩人錢謙益、吳偉業等,因為特別的遭際,其詠史懷古之作盤曲地反應了對祖國的忖量和心里的痛苦。而雅片戰爭前后的林則徐、龔自珍和清末變法維新期間的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級人的詠史之作更是借汗青而發憂國之思與強國之愿。像吳偉業的《過淮陽有感》、黃景仁的《秦淮》、龔自珍的《詠史》、黃遵憲的《田橫島》、《京師》、康有為的《秋登越王臺》等,都是很有影響的詠史詩力作。
4根基特點
汗青評說
"懷古者,見奇跡,思前人。其事無他 ,興亡賢愚罷了。”
情勢標記
標題中有奇跡、前人名,或在奇跡、前人前冠以“詠”,或在奇跡、前人后加“懷古”、“詠懷”等。
寫作布局
臨古地——思前人——憶其事——抒己志
詩詞內容
詩歌的內容通常是:描述此地面前的衰落、冷落、蕭條,或描述歡暢的事物來陪襯心里的哀痛,或描寫汗青事務的顛末,抒發感傷。
思惟豪情
多感傷小我命運,報復社會本色。
具體為:國度——國運陵夷,河山淪喪(多為宋代) 統治者——昏庸陳舊迂腐, 驕奢淫佚 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滄桑 前人——壯志難酬,報國無門
藝術手法
(1)“詩”與“史”的連系:用典,雙關 (2)“詠史”與“言志”的連系:借古諷今,借景抒懷
(3)“古”與“今”的連系:虛實連系,對照,反襯
說話氣概
或雄壯壯闊,或涵蓄沉郁。思惟年夜多繁重,豪情基調蒼勁悲慘。
5主題歸納
懷古詩常觸及詩人心靈的最深處,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最近幾年來高考也常觸及此類詩歌。而懷古詩的布局通常為臨古地,思前人,憶其事,抒己志。
臨古地——A.前代的國都:咸陽、長安、金陵、蘇州、洛陽、汴京
B.產生太重年夜事務的地址:驪山、赤壁、新亭、隋堤、馬嵬、華清宮、汴河
C.歷代帝王與名人的故宅、陵墓、祠廟:湘妃祠、烏江亭、陳琳墓、李白墳
D.特定的汗青朝代:六朝、吳國、隋代、安史之亂、南唐后蜀等。
6表達氣概
懷人傷己
作者回想前人通常為前人的出身與際遇和作者有了某種類似性,觸發點在前人,落腳點在本身。具體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對照掉落型
有的懷古詠史詩著眼于小我際遇轉變,借前人古事抒發本身的感傷。前人能一展理想,立功立業,得遂心愿,而本身卻由于某種緣由被朝廷蕭瑟或不克不及才盡其用,從而有了悶悶不樂甚至消極豹隱之心。在鑒賞這類詩詞時還要捉住汗青人物或事務和詩人本身出身之間的毗連點,找出兩者的共通的地方,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入寄意。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周瑜在“小喬初嫁”時就立下了令“強虜灰飛煙滅”之年夜功,可謂少年得志,風騷俶儻,而本身人到中年雙鬢染霜,卻功業無成,“早生華發”,與周瑜比擬,的確不成同日而語。強烈的對照生發出濃厚的“人生如夢”的感傷,當代之無奈卻只能在月白風清間買醉。故地重游,聯想前人,看護本身,恰是有了這一層自我看護,才使這首詞具有了更加遍及的意義,引發了幾多人的配合的心理感觸感染,恰是如許,這首精采的赤壁懷古詞才有了久長的生命。
2.惺惺相惜型
本身和前人的遭受不異,追思前人更表現本身的不滿意,感傷出身,看護自我,抒發本身巴望立功立業或明珠暗投的感傷。(懷古傷己)如李商隱《賈生》寫華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傾談神鬼不談治國之策,實則借賈誼來寫本身的一樣的遭受,抒發并強化了詩人明珠暗投的感傷。
蜀 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全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賞析】律詩由“起”、“頷”、“頸”、“結”四聯構成。這首詩的“起聯”兩句一問一答,貌似泛泛,實則否則。這里,詩人以近乎白話化的詩句點出了武侯祠堂的地輿位置和古柏森森的天然情況,其間一個“尋”字妙筆天成,使得一問一答兩相連屬,恰到好處隧道出了詩人急欲企盼武侯祠堂的情不成耐的心緒,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與諸葛亮雖分歧世卻思惟相通,另外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贊美、憐惜之辭預為伏筆,使得全詩協調同一,首尾相銜。李重華《貞一齋詩話》說:“作詩善用賦筆,惟杜老為然。其間微婉抑揚,總非平直。”杜甫的這首《蜀相》的開首,可以說是比力典型地表現了詩人善用賦筆而又切忌平直的特點。
若是說,“起聯”兩句仍是從總領通篇的角度由全貌著筆作歸納綜合敘寫的話,那末,“頷聯”兩句則進而把“鏡頭”轉向武侯祠廟四周景物的細部。“映階碧草”、“隔葉黃鵬”恍如是兩個特寫鏡頭,一在襯著“春色”之怡目,一在夸大“好音”之動聽。但是,詩人用了一個“自”字,一個“空”字,涵蓄地表達了他對這些景物的不同凡響的特別感觸感染——盎然春意當然是夸姣誘人的,可是,丞相祠廟倒是如斯寥寂冷僻,悄但是無人跡,只有詩人形只影單而來,孤寂傷懷而返。莫非說,武侯已被眾人遺忘了嗎?不丟臉出,在“頷聯”兩句里,詩人句句寫景,卻字字含情,詩行中寓靜于動,寄情于景,委婉地吐露出因國度割裂而悲愴傷懷和亟盼早日平叛實現同一的情感。真可謂“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于外而遠且年夜”(謝榛《四溟詩話》)。
“頸聯”兩句,詩人筆鋒一轉,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練、警勵的說話歸納綜合了諸葛亮平生的糊口際遇、政治抱負和輔國功業。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時,劉備三顧茅廬,于公元207年,同他參議全國年夜計。出山后,諸葛亮先是輔佐劉備首創基業;劉備身后,他又匡濟危難,扶佐后主劉禪。這就是所謂“兩朝開濟”。諸葛亮可以說是竭盡心思,忠貞不渝,盡了“老臣”之心。固然,藝術的歸納綜合是不克不及同科學的、汗青的評價等量齊觀的。可是,透過詩人的飽含密意的詩句,我們不但可以領會諸葛亮這位“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丞相的平生的事業,和他對后人的感化氣力,并且可以或許感知詩人對他的欽羨敬慕之情。這一聯與前一聯一樣,屬對工整,沉郁抑揚。遣詞雖不藻麗,卻行文壯闊,蕭灑超脫,可與詩人另外一首寫諸葛亮的詩《八陣圖》中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二句聯璧生輝。
假若詩意僅此罷了,也許還難以收到沖動人心的藝術結果和獲得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前人說,“詩貴有眼”。“結聯”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可謂《蜀相》的“詩眼”。“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豈止是一般的憑吊和拜見之辭啊!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于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陜西郿縣西南)與魏軍相持百余往后,于昔時八月在軍中抱憾病逝。武侯壯志未酬而身先亡,詩人飽經喪亂而屢掉意,履歷雖各有分歧,可是就未能實現本身的理想這一點來講,他們小我的命運是很有類似的地方的。正由于如斯。詩人落筆沉摯,力透紙背,寫得凄涼悲壯,催人下淚。可見,千百年來,人們習慣于用這警語一般的詩行對赍志而歿的仁人志士寄與憐惜與同情是不無事理的。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對壯志未酬者,它既是頌辭,又是挽歌。唐朝詩人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工于詩者能之。”《蜀相》一詩包括汗青,融匯古今,說話凝練而內在豐碩。若是把劉禹錫的話用來評《蜀相》,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鑒賞概要
弄清史實,疏浚辭意
讀懂詠史懷古詩,對作品所觸及的史實和人物必然要有所領會,這就要求要堆集必然的汗青常識。
如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落日斜。舊時名門堂前燕,飛入平常蒼生家。”烏衣巷在南京,東晉時是高門士族的聚居區,晉朝王導、謝安兩年夜家族棲身此地,其門生都穿烏衣,是以得名。朱雀橋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烏衣巷相鄰,舊日富貴壯盛,而今野草叢生,冷落殘照。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舊日的名門豪門此刻已棲身著平常蒼生之家;今昔對照,感傷白云蒼狗,人生多變,使人嘆惜再三。若是不領會這些汗青常識,就很難深切的理解蘊涵此中的詩意。
貫通豪情,觸發共識
詩家懷古詠史,年夜致有兩種環境,一種是對汗青作理性的沉著的分解,經由過程昔盛今衰,古今轉變,來借古諷今;一種是感傷小我的出身,抓往的只是汗青的一些影子,經由過程贊美前人立功立業的業績,表達本身立功立業的表情,同時,委宛地對實際進行攻訐,豪情成份較濃。在鑒賞懷古詩詞時要捉住汗青人物或事務與時局和詩人本身出身之間的毗連點。
如杜甫《詠懷奇跡》:群山萬壑赴荊門,發展明妃另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傍晚。繪圖省識東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為何回想王昭君呢?實在,這是沒有找到兩者的對接點: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與杜甫的“流散西南六合間”,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宮而不得恩寵與杜甫“古來材年夜難為用”的悲劇命運。詩中的明妃就是詩人本身,詩人本身就像昔時的明妃。捉住此對接點,就不難琢磨出詩作的寄義。
懷古詩詞賞析紀律
懷古詩我就知道2首 一首是王安石的金陵懷古
一首就是蘇軾的念奴嬌
王安石《桂枝噴鼻·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祖國晚秋,氣候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采舟云淡,銀河鷺起,繪圖難足。
念往昔、富貴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往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不時猶唱,后庭遺曲。
詞的上闋首要是寫景,作者在一派肅爽的晚秋季氣中登高臨遠,看到了金陵最有特點的風光:千里長江潔白得猶如一匹素白的綢緞,兩岸蔥翠的群峰恰似爭相聚在一路;江中的船帆在落日里來往來來往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著西風在飄蕩。縱目遠眺,那水天一色處的各類舟楫在淡云中時隱時現;一群白鷺在銀河般的洲渚騰空而起。如斯絢麗的風光真是“繪圖難足”啊!
詞的下闋,作者的筆鋒一轉,切入懷古的題旨。用“念往昔”三字拉開了時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統治者競相過著豪侈荒淫的糊口,乃至像陳后主那樣,敵軍已兵臨城下,他還擁著一群嬪妃在尋歡作樂(這里“門外樓頭”是化用杜牧的《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語意)。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馬燈似地一個接一個地國破家亡,悲恨接踵不竭。對此作者發出了深深的感慨:千古以來人們登高憑吊,不外都是空發興亡感傷,六朝往事跟著東逝的江水是一去不復返了,剩下的只有幾縷寒煙和一片綠色的衰草。最后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詩意,指出六朝亡國的教訓已被人們健忘了。這結尾的三句借古諷今,寄意深入。
王安石是在神宗熙宗寧初出任江寧知府的(府治即今南京市),兩年后即入中樞為相。這首詞看成于任知府時代。作為一個偉年夜的鼎新、思惟家,他站得高看得遠。這首詞經由過程對六朝汗青教訓的熟悉,表達了他對北宋社會實際的不滿,流露出安不忘危的憂患意識。同時,這首詞在藝術上也有成績,它表現了作者“一洗五代舊習”的文學主張。北宋那時的詞壇固然已有晏殊、柳永如許一批著名詞人,但都沒有沖破“詞為艷科”的藩籬,詞風荏弱無力。王安石這首詞全篇意境坦蕩,把絢麗的風景和汗青內容協調地融會在一路,自成一格。《歷代詩余》引《古今詞話》說:“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枝噴鼻》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為絕唱。”王安石平生固然寫詞很少,但這首詞倒是可以千古傳唱的。
起首,這首詞寫景奇偉絢麗,景象形象坦蕩綿邈,充實顯示出作者安身之高、胸懷之廣。開首三句是泛寫,寥寥數語即交接清晰時令、地址、氣候,并把全詞置于一個憑欄遠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肅殺的氛圍當中,氣焰已經是非凡。以下“千里澄江似練”寫水,“翠峰如簇”寫山,從整體上寫金陵的山水情勢,更給全詞描畫出一個廣漠的布景。“征帆”二句是在此布景之下對景物的具體描述。在滾滾千里的江面之上,無數征帆于夕照余輝中倉促駛去。這風景,與“夕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秦不雅《滿庭芳》)比擬,雖廣寬者同,但是,前者絢麗,后者凄清,氣概懸殊。而長江兩岸浩繁參差的酒旗背著西風飄零,與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風”比擬,濃郁與俊爽之不同則不言而喻。至于“彩舟云淡,銀河鷺起”,猶如片子鏡頭的進一步推開,跟著征帆垂垂遠去,詞人的視野也隨之擴年夜,竟至把水天上下融為一體,在一個加倍寬敞豁達的空間寫出長江的萬千儀態。遠去的征帆象是漂漾在淡淡的白云里,飄動的白鷺猶如從銀河上驚起。
讀到這里,不由令人想起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為千古傳誦的駢文警語,一為史無前例的詞中創境,其實是異曲而同工。
此詞景物有實有虛,色采有濃有淡,遠近交織,虛實連系,濃淡適宜,組成一幅鬼斧神工的金陵風光圖。其曠遠、清爽的境地,雄壯、壯闊的氣概,是那些“小園噴鼻徑”、“殘月落花”之作所無可對比的。
其次,立意新奇,高瞻遠矚,表示出一個蘇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見。《桂枝噴鼻》下片所發的群情,毫不是慨嘆小我的離合悲歡、閑愁哀怨,而是反應了他對國度平易近族命運前程的存眷和焦心表情。前三句“念往昔奢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所念者,是揭穿以金陵定都的六朝統治者,操縱江南娟秀山水,奢華競逐,荒淫誤國;所嘆者,是鄙夷他們到頭來表演了一幕又一幕“門外樓頭”式的悲劇,其實是既可悲又可恨。“千古憑高”二句則是批評千古以來文人騷客面臨金陵山水只知慨嘆朝代的興亡,未能跳出榮辱的小圈子,站不到應有的高度,也就很難從六朝的接踵覆滅中引出汗青的教訓。而此刻,六朝往事跟著流水逝去了,面前只剩下幾縷寒煙覆蓋著的毫無朝氣的衰草。這“寒煙衰草凝綠”明顯吐露出作者對北宋王朝不克不及勵精圖治的不滿情感。全詞重點在結句:“至今商女,不時猶唱,后庭遺曲。”所謂“后庭遺曲”,是陳后主所制艷曲《玉樹后庭花》。此意唐人杜牧也寫過:“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但是,作者不似杜牧那樣去指責商女蒙昧,而是指桑罵槐,意在言外:歌妓們至今還唱著亡國之音,恰是由于當權者沉緬酒色,花天酒地。但是,“玉樹后庭花,花開不復久”,如再不改變方式,采納富國強兵的辦法,必定如六朝一樣悲恨相續。此結句無異于對北宋政府的正告。有人說,張升的《離亭燕》是王安石《桂枝噴鼻》所本。若是從說話、句法來看,王詞確受張詞影響不小。但是,張升對六朝的興亡只是一種消極的傷感:“幾多六朝榮枯事,盡入漁樵閑話。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兩詞的思惟境地的確不成同日而語。
第三,章法上講求起承轉合,條理井然,極類散文的寫法。上片首句“登臨送目”四字覆蓋全篇,一篇從今生發。次句“祖國”二字點明金陵,為下片懷古群情埋下伏筆。以下寫景先從整體寫起,接著是近景,前景,最后以“繪圖難足”收住。既總結了以上寫景,又很天然地轉入下片群情。放置十分就緒妥當、天然。下片拓開一層年夜發群情:金陵如斯絢麗,但是它恰是六朝接踵衰亡的汗青見證。“念往昔”三句表白了對六朝興亡的立場,“千古憑高”二句寫出了對歷來憑吊金陵之作的觀點。以下即轉入實際,結句又回到今天。首尾圓合,布局謹慎,逐層睜開,絲絲入扣。詞有以景結,如晏殊的《踏莎行》:“一場愁夢酒醒時,夕陽卻照深深院”,寫的是稀里糊涂的春愁;有以情結,如柳永的《鳳棲梧》:“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蕉萃”,表示的是專一真摯的戀愛。而《桂枝噴鼻》卻以群情作結,此中依靠著作者對重年夜的實際政治題目的觀點。《桂枝噴鼻》在章法布局方面的這些特點,反應了詞的成長在進入慢詞以后,以散文入詞呈現的特點。
第四,用典貼切天然。“千里澄江似練”乃化用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銀河鷺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三山半落彼蒼外,二水平分白鷺洲”詩意。“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用的是隋滅陳的典故:當隋朝年夜將韓擒虎兵臨城下時,全無意肝的陳后主還正在和寵妃張麗華歌舞作樂。杜牧《臺城曲》曾詠此事:“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而王安石奇妙地只借用“門外樓頭”四個字,“門外”言年夜軍壓境,“樓頭”說荒淫無度,就極為精辟而又形象地表示了六朝的覆滅。“悲恨相續”四個字則給南朝的汗青作了總結。結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詩句,但付與了它更加深入、精辟的思惟內容。短短的一首詞而四用典,在王安石之前實未幾見。
王安石的這首《桂枝噴鼻》在藝術氣概上解脫纖細、綺靡的詞風,“一掃五代舊習”,有著極年夜的獨創性;在乎趣和識度上,一反千古謾嗟榮辱的嘆傷,站得高,看得遠,隱喻實際,寄興遙深,所以被推為金陵懷古詞的絕唱。難怪蘇軾見了,贊嘆“此老乃野狐精也。”
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
年夜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騷人物。故壘西邊,人性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山河如畫,一時幾多好漢!
遐想公瑾昔時,小喬初嫁了,英姿英發。羽扇綸巾,說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祖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世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名作,是宋詞中傳播最廣、影響最年夜的作品,也是豪宕詞最精采的代表。它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游黃風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此詞對一度流行繾綣悱惻之風的北宋詞壇,具有振聾發聵的感化。
開篇即景抒懷,時越古今,地跨萬里,把傾瀉不盡的年夜江與名高累世的汗青人物聯系起來,安插了一個極其廣漠而悠長的空間、時候布景。它既令人看到年夜江的澎湃飛躍,又令人想見風騷人物的卓犖氣勢,并將讀者帶入汗青的尋思當中,喚起人們對人生的思考,氣焰恢宏,筆年夜如櫞。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里是傳說中的古赤壁疆場,借懷古以抒感。“人性是”,下筆極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詞題,又是為下闋懷想公瑾預伏一筆。以下“亂石”三句,集中描述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峻峭的山崖狼藉地高插云霄,澎湃的駭浪狠惡搏擊著江岸,滾滾的江流卷起萬萬堆彭湃的雪浪。這類從分歧角度而又訴諸于分歧感受的濃墨健筆的活潑描述,一掃平淡委靡的氛圍,把讀者馬上帶進一個奔馬轟雷、觸目驚心的奇險境地,令人氣度為之坦蕩,精力為之振奮!煞拍二句,總束上文,帶起下片。“山河如畫”,這大白精切、脫口而出的歌頌,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供給的年夜天然的宏偉畫卷中天然得出的結論。以上寫周郎勾當的場合赤壁周圍的風景,形聲兼備,富于動感,以觸目驚心的奇偉景不雅,隱喻周瑜的不凡氣勢,并為浩繁英雄人物的進場襯著氛圍,為下文的寫人、抒懷作好鋪墊。
上片重在寫景,下片則由“遐想”領起五句,集中筆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作者在汗青事實的根本上,遴選足以表示人物個性的素材,顛末藝術集中、提煉和加工,從幾個方面把人物描繪得繪聲繪色。據史載,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身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與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并同他一齊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在皖城戰爭成功之時,厥后十年他才批示了著名的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路,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小喬初嫁了”這平生活細節,以佳麗襯托英雄,更見出周瑜的風姿蕭灑、年光光陰似錦、年青有為,足以使人艷羨;同時也令人聯想到:博得此次抗曹戰爭的成功,乃是使東吳占有江東、成長成功情勢的包管,不然不免呈現如杜牧《赤壁》詩中所寫的“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嚴重后果。這可以使人意想到此次戰爭的主要意義。“英姿英發,羽扇綸巾”,是從肖像儀態上描述周瑜整裝儒雅,風姿瀟灑。綸巾,青絲帶頭巾,“葛巾毛扇”,是三國以來儒將常有的打份,出力描繪其儀容打扮服裝,正反應出作為批示官的周瑜臨戰蕭灑自在,申明他對此次戰爭早已胸有成竹、可操左券。“說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捉住了火攻水戰的特點,精切地歸納綜合了全部戰爭的成功場景。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敗情形形容殆盡。以下三句,由憑吊周郎而聯想到作者本身,表達了詞人壯志未酬的郁憤和感傷。“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為倒裝句,實為“應笑我多情,早生華發”。此句感傷出身,言生命急促,人生無常,深邃深摯、痛切地發出了韶華虛擲的嘆傷。“人世如夢”,抑郁沉挫地表達了詞人對曲折出身的無窮感傷。“一尊還酹江月”,借酒抒懷,思接古今,豪情沉郁,是全詞余音裊裊的尾聲。“酹”,即以酒灑地之意。
這首詞感傷古今,雄壯凄涼,年夜氣磅礴,高昂興盛,把人們帶入山河如畫、奇偉雄渾的風景和艱深非常的汗青尋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窮感傷和思考,融景物、人事感慨、哲理于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氣力。
————————再送你一個————————
周邦彥的《西河·金陵懷古》
周邦彥的《西河.金陵懷古》是宋朝詠史詞中的名篇。這首詞從六朝故都金陵為懷寫對象,經由過程本日凄清景物的描摹,抒發了汗青變遷、朝代興亡的感傷,具有汗青的艱深感和滄桑感。詞的上片寫天然之景,以“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問句總領全篇,點明吟詠對象為南朝故都金陵。按此思緒,下面或應追思往昔之富貴,而作者卻筆鋒一轉,寫金陵此刻的氣象。“山圍”等八句,拔取了山、水、樹三個景物進行特寫,使全部上片以天然景物的描述為主,集中表示了天然的恒常,由此暗襯汗青人事的變遷。詞的下片寫人文之景,以凄涼的奇跡,托寫汗青的變遷,在此根本上借景抒懷,抒發興亡之慨。“空余”三句,六朝富貴已去,只剩下之前的舊跡蒼凄涼涼,半壁古堡壘覆沒在濃霧里。“深夜”兩句,寫冷月無邊,亙古不變,愈顯幽靜。“酒旗”數句,以今昔分歧景不雅對照,顯示人事的變遷,恍如在敘說時期的變遷,朝代的興亡。這首詞多化用古樂府《莫愁樂》和劉禹錫《石頭城》、《烏衣巷》詩意,熔裁了前人的三首詩,但卻不覺僵硬,不見斧鑿陳跡,到達了渾化無跡的高深境地。
詠史詩(懷古詩)的首要意象
詠史詩(懷古詩)的首要意象:意象:投筆、長城、明月、樓蘭、柳營、請纓、羌笛、古地、吳鉤等。在詠史懷古詩里常見到的意象有物象類,如:樓蘭、羌笛、吳鉤等,還有古地、古居類,如:驪山、馬嵬、汴京、長安、金陵、赤壁等。
詠史懷古類詩詞作為一類怪異的詩歌題材,就其本身而言,就注定了它具有“著詩”“和史”的兩重特點,詠史懷古詩詞“是詩”“與史“”、詠史”“與言志“”、古”“與今”的連系與同一,這是詠史懷古詩詞所獨占的藝術特點。
擴大資料:
詠史詩(懷古詩)經常使用的典故:
1、投筆:《后漢書》載:班超家道清貧,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糊口。他曾投筆感慨,要師法傅介子、張騫建功邊疆,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
2、長城:《南史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年夜將,權利很年夜,遭到君臣猜疑。后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年夜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后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
3、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屢次殺戮前去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建功。今后詩人就經常使用“樓蘭”代指邊疆之敵,用“破(斬)樓蘭”指立功立業。
4、折腰:《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后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游天姥嶺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顯貴,使我不得高興顏?”
5、化碧:《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代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放逐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本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后血釀成了碧玉。后來人們就經常使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報酬公理事業而蒙冤受屈。
關于“詠史懷古”的古詩詞有哪些?
1、《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朝:蘇軾
年夜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騷人物。
故壘西邊,人性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山河如畫,一時幾多好漢。
遐想公瑾昔時,小喬初嫁了,英姿英發。
羽扇綸巾,說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祖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2、《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朝: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幾多事?悠悠。不盡長江滔滔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全國英雄誰對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3、《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朝:辛棄疾
千古山河,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騷總被雨打風吹去。夕陽草樹,平常巷陌,人性寄奴曾住。想昔時,雄姿英才,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博得倉促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狼煙揚州路。可堪回顧,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4、《夏季絕句》
宋朝:李清照
生看成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愿過江東。
5、《泊秦淮》
唐朝: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詠史懷古詩的特點】
詠史懷古詩是一種借古事、前人、奇跡或汗青事務抒發群情,托古諷今抒發感情的詩。
(1) 布局:臨古地-思前人-憶其事-抒己志
(2) 意象:汗青人物、城池、宮殿、寺廟、陵墓等;山河、流水、野草、燕子、明月等
(3) 內容:國度-國運陵夷、統治者-荒淫豪侈、古地-昔盛今衰、前人-壯志難酬
(4) 表示手法:對照、觸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懷、情形融合、虛實連系、借古諷今、吊古傷今。
古詩詞中描寫離愁別恨和懷古傷今的語句有哪些?
寒蟬凄慘,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京都帳飲無緒,迷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拜別,更何堪蕭瑟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晨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古詩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賞析
原文:《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年月: 宋 作者: 辛棄疾
千古山河,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騷總被、雨打風吹去。
夕陽草樹,平常巷陌,
人性寄奴曾住。
想昔時,雄姿英才,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博得倉促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狼煙揚州路。
可堪回顧,佛貍祠下,
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口語譯文:
歷經千古的山河,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昔時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跟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夕陽照著長滿草樹的通俗冷巷,人們說那是昔時劉裕曾住過的處所。回憶昔時,他領軍北伐、光復掉地的時辰是多么威猛!
但是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年夜喜功,倉皇北伐,卻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伺機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敵手的重創。我回到南邊已有四十三年了,看著華夏依然記得揚州地域狼煙連天的戰亂場景。怎樣能回顧啊,昔時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蒼生在那邊祭奠,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著社日,只把他看成一名神祗來供奉,而不知道這里曾是一個天子的行宮。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賞析:
此詞作于開禧元年(1205 )。那時,韓侂胄正籌辦北伐。失業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升引為浙東撫慰使,這年春初,又受命知鎮江府,出鎮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蘇鎮江 )。從概況看來,朝廷對他仿佛很正視,但是現實上只不外是操縱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令罷了。辛棄疾到任后,一方面積極安插軍事進攻的籌辦工作;但另外一方面,他又清晰地意想到政治斗爭的邪惡,本身處境的艱巨,深感很難有所作為。
在一片緊鑼密鼓的北伐聲中,固然能喚起他恢復華夏的激情壯志,可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又感應內心不安。這類老成謀國,沉思熟慮的情懷矛盾交叉復雜的心理狀況,在這首篇幅不年夜的作品里充實地表示出來,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為壓卷之作(見楊慎《詞品》)。這固然起首決議于作品深摯的思惟內容,但同時也由于它代表辛詞在說話藝術上特別的成績,典故應用得很是恰如其分;經由過程連續串典故的暗示和開導感化,豐碩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惟。
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年夜帝孫權設置的重鎮,并一度為國都,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發展的處所。面臨美麗山河,懷想汗青上的英雄人物,恰是像辛棄疾如許的英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詞恰是從這里著筆的。
孫權以戔戔江東之地,對抗曹魏,開疆拓土,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場合排場。雖然斗轉星移,滄桑屢變,歌臺舞榭,遺址淪湮,但是他的英雄事跡則是和千古山河相照映的。劉裕是在清貧、勢單力薄的環境下逐步強大的。以京口為基地,削平了內哄,代替了東晉政權。他曾兩度揮戈北伐 ,光復了黃河以南年夜片故土。
這些振奮人心的汗青事實,被形象地歸納綜合在“想昔時,雄姿英才,氣吞萬里如虎”三句話里。英雄人物留給后人的印象是深入的,因此“夕陽草樹,平常巷陌”,傳說中他的故宅遺址,還能引發人們的瞻慕追懷。在這里,作者發的是思古之幽情 ,寫的是實際的感傷。
不管是孫權或劉裕,都是從百戰中首創基業,開國東南的。這和南宋統治者自甘墮落于江左、忍氣吞聲的懦怯表示,是何等光鮮的對比!
若是說,詞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還比力軒豁呈露,那末,鄙人片里,作者經由過程典故所揭露的汗青意義和實際感傷,就加倍意深而味隱了。
創作布景: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于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 ,辛棄疾六十六歲。那時韓侂胄在朝,正積極規畫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升引為浙東撫慰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負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從概況看來,朝廷對他仿佛很正視,但是現實上只不外是操縱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令罷了。辛棄疾到任后, 一方面積極安插軍事進攻的籌辦工作;但另外一方面,他又清晰地意想到政治斗爭的邪惡,本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辛棄疾撐持北伐抗金的決議計劃,可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應內心不安,他以為該當做好充實籌辦,毫不能輕率從事,不然不免重蹈復轍,使北伐再次遭到掉敗。辛棄疾的定見沒有引發南宋當權者的正視。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遠望,懷古憶昔,心潮彭湃,感傷萬千,因而寫下了這首詞中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