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河北、南京、深圳……被公開的醫暴越來越密集,一方面,醫務人員群情激憤,另一方面,針對醫務人員的言語暴力也不時曝出。醫患雙方何以變成勢不兩立的兩個群體?以下是一位管理背景的作者對醫患關系的思考,他指出,醫患暴力“根源在于制度失敗、管理失靈,并非某個醫生個體,但如拒不承認這一實事,或者傲慢地僅將其歸因于‘無良患者’和‘無良媒體’等外界因素,就過于自欺欺人了。”其言或許刺耳,但有理沒理,還請諸位評判。
新春伊始,醫暴頻發,正值廣大醫護人員悲憤之際,廣東電視臺不靠譜主持人王牧笛在微博上對護士大爆粗口,以其媒體人的角色,吸引了比殺醫暴徒更多的眼球,這不僅招來了醫護群體的憤怒譴責,甚至還引發了醫師協會的正式抗議。
正是“別人偷驢他拔蹶,不作死就不會死”。
發現形勢不妙的王牧笛很快刪帖道歉,但為時已晚,道歉被認為誠意不足,更大規模的抗議浪潮席卷而至。眼看這位小生的職業生涯危在旦夕之時,據說經高手指點的第二份道歉書低調出爐,其中言辭懇切,悔意昭然,這得到了部分意見領袖的認可,雖尚有爭議,但王牧笛貌似涉險過關。
一個本來應該很有教養的公眾人物,何以因一件在醫方看來不足掛齒的小事而發飆?對此,不同的立場,存在著完全不同的解讀。
醫生們認為:扎針能否一次成功,與患者的個體差異相關,沒有一次找準血管是完全正常的現象。假如因此對護士不滿就是無知,而威脅砍人更是犯罪。
醫療界外部人士的看法卻有所不同,他們認為醫方對患者缺乏尊重才是糾紛的起因,威脅使用暴力應予譴責,但窮追猛打并不理性,且醫方也應反省。
至此,和每次醫患沖突事件后存在的輿論對立一樣,上述觀念的撕裂點昭然若揭:醫生認為自己在醫療程序上沒有過錯,外界則認為患者沒有受到尊重。顯然,雙方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評價體系,難以進行有效的溝通。
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一個無比熱愛足球的小伙追求心儀女孩的方法,就是不斷為女孩預定昂貴的足球比賽入場券,但他最終不僅沒追到女孩,還被鄙視為奇葩。小伙傾情付出,且在選擇座位時絕對沒有因省錢而犯錯誤,但不知女孩心里想的卻是“這該死的球賽又耽誤回家看帥哥‘都敏俊’了”。
認識的不同可能源于立場和評價體系的差異,但真相只能有一個。到底是僅僅因為多次針刺才找到血管而沒有任何其他原因,王牧笛就發飆并揚言使用暴力?還是真如其所說,護士存在態度傲慢等服務品質瑕疵?這是網絡和社會上意見對立的主要原因,而與此相關的任何缺失真相的判斷都缺乏說服力。
當然,無論醫方是否存在過錯或其他任何理由,都不可以作為使用暴力的理由。但其中的因果關系卻不容忽視,就像忘記鎖門絕對不是小偷就可以入室行竊一樣。盜竊犯罪也應嚴懲,但不鎖門就更容易被盜,這也是常識。
顯然,只有將事件的起因、過程等細節真相進行調查清楚并公之于眾,方可終結各種猜測。但每一次醫暴事件后,相關部門總是對調查和公布真相這一重要程序諱莫如深,其原因很可能在于擔心公開真相會導致輿論失控。
醫院是一個公共場所,出入人員復雜,少數潑皮無賴尋釁滋事甚至實施暴力犯罪,在所難免。但是,每一次醫患事件發生后,醫方很少反思是否真的存在服務瑕疵,我們聽到的都是患者僅僅由于對醫療過程本身不滿,就“毫無理由”地對醫護人員實施了暴力侵害。遺憾的是,在事實未知的情況下,這種無真相無邏輯、缺乏常識的判斷,難以平息外界的質疑。
患者在就醫過程中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就醫流程復雜甚至混亂,就醫體驗惡劣,凡去過公立醫院的人都深有體會。強調一點,這絕不是暴力犯罪的理由,但卻是社會輿論普遍對醫方不利的真正原因。其根源則在于制度失敗、管理失靈,并非某個醫生個體,但如拒不承認這一實事,或者傲慢地僅將其歸因于“無良患者”和“無良媒體”等外界因素,就過于自欺欺人了。
有部分人認為:只要實現了分層診療,大型公立醫院的患者少了,延長了醫生的就診時間,患者的就醫體驗就自然會好,這種思考過于簡單化。實際上,醫生接診的那幾分鐘時間,僅僅是患者就醫體驗中很小的一部分。
對于暴徒,必須嚴懲,那是為了社會公正和司法尊嚴。但僅僅期待通過嚴懲暴徒而有效減少殺醫事件,則過于天真了。事實證明,溫嶺案的連恩青雖被嚴懲,但之后發生的醫暴行為依舊在發生,盡管每個事件背后的原因不同。
還有一種意見是寄希望于“教育患者”,這更不靠譜。世間從無任何一個行業或機構是靠教育顧客而成功的,且現在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知識水平都不比以前低,但這并沒能阻止醫療暴力的持續增長。因此,所謂患者不了解醫學的局限性,絕不是當今醫暴頻發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頂級的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墻壁上,懸掛著“patient first always(患者永遠第一)”的院訓,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是醫院得到患者信任的不二法則。
中國目前的醫暴事件遠超合理范圍,一線醫護人員做出了太多犧牲,一次次的悲劇驅人絕望,但醫療界人士除了譴責罪犯之外,很少反思其中的深刻原因。
走出協和的龔曉明醫生說:“醫患關系要改善,唯有讓醫療回歸服務的本質”,可惜“醫療屬于服務業”這一全球共識,在中國醫療界尚未得到普遍認同。在其他領域逐漸市場化的現實中,醫療機構的衙門作風越來越受到公眾的詬病,這是中國當前醫患矛盾持續激化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