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園》——《河邊柳》的乳名
2006年1月《河邊柳》強勢復刊。杯子雖然換了,但杯里裝的還是柳河文學的茶。當時如金在朋友的聚會上說起《綠園》,想在此基礎上再組織一個民間文學社團,下設的刊物不再用《綠園》,改名叫《河邊柳》,因為柳河地處長白山腳下,有一統河、三統河和哈密河流過柳河縣域,河兩岸生長著生命力頑強的柳樹。柳河文學從“綠園”開始就像河邊柳一樣頑強地生長著。
不管怎樣,對“綠園”有感情的人都愿把《綠園》喚作《河邊柳》的乳名,親切的回憶它逝去的歲月。經黃如金的努力把柳河的文學隊伍掛靠在了通化市作協,成立了通化市作家協會柳河分會,如金被選為會長并兼《河邊柳》主編。后來又在林升的山莊集資蓋了70平方米的作家活動基地(會員們叫它“紅房子”)。作協年會便在這里舉行。這樣正規的活動基地在其他縣級作協,也是絕無僅有的。
2007年,中共柳河縣委宣傳部下發紅頭文件正式批準“通化市作家協會柳河分會”轉為“柳河縣作家協會”。從2005年到2009年共出版15期用打字機打印的32開本48頁的《河邊柳》(其中第1期為16開四版報紙)。從16期開始改版為16開48頁,由通化師范學院印刷廠印刷。作協鼓勵會員積極參加采風活動,下設小說組、散文組、詩歌組和詩詞組。開始時每組活動費用采用的是AA制,后來逐漸發展成個人拿一點作協補一點,一直到現在的活動費用全由作協承擔。2008年,黃如金主編了一本對柳河文學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學作品集——《柳河文學》(第一卷)。
2009年10月,柳河作協成立了《河邊柳》雜志社,由原來的雙月刊改為月刊,由柳河縣委宣傳部主管,縣文體局和縣文聯主辦,縣作協承辦。從此,《河邊柳》雜志面向全縣發行,覆蓋了柳河全縣各鄉鎮、村屯和各行各業。到2018年年底,《河邊柳》已出版發行125期?,F在,《河邊柳》正逐步成為柳河的一個文化品牌,而且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縣級文學月刊。
看著眼前一期期高雅淳樸、莊重美觀的《河邊柳》,就讓人想起了長白山龍崗山下的那個園林村。正如《綠詩集》的序言里所說的:“這個偏僻的小山村,雖非靈杰之地,卻偏偏生出幾名想一腳踢翻一個地球的狂妄之人。當初,祖國文學的百花園里群芳競妍,各種自發性的文學社團開始在全國部分地方出現。在此形勢的影響下,一種結社辦刊的愿望在這些青年的心中產生了。1983年5月,一名在縣里工作的文學青年回到家鄉,同另外兩名青年在園林村聚會,宣告了綠園文學社的正式成立。從此,這個小小的文學團體走上了漫長的發展軌道……”
今天,柳河文學的成就是顯著的,而它所走過的路也是艱難而曲折的,但是有黃如金這個掌門人的引領,柳河文學正一步步走向它的輝煌。
請允許我親切地喚一聲《河邊柳》的乳名——《綠園》!深深地向它的創辦者敬個禮,并且說一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