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畫是構成漢字的最小單位,所以,很多初學者都走進一個誤區,筆法與結構分開來學。我也曾經有過,自以為先把筆畫基礎練好了再學結構,循序漸進會更容易,想法是好的,但進步緩慢。
關于筆法與結構,有人偏重于筆法。認為結構是死的,而用筆是千變萬化的,筆法難于結構。宋末元初的大書法家趙孟頫說過:'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意思是說:字的結構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而筆法從古至今不會改變。很明顯偏重于筆法。文史學家陶宗儀《書史會要·書法》中說到:“一點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畫失所,如壯士之折一肱”。這也在強調用筆的重要性。
但,也有人認為結構重于筆法。明代趙宦光《寒山帚談》中道:“能結構不能用筆,猶得成體;但若知用筆,不知結構,全不成形矣。俗人取筆不取結構,盲相師也”。明末清初詩人馮班《鈍吟書要》中說到:'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即明,則學用筆。間架可先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意思是說:先學間架結構,就是古人所說的結字。間架結構明白了,再學筆畫。學習間架結構可以先看石碑,而練習筆畫,不看真跡是不可以的。當代書法家 啟功 先生也在接受采訪時談到:“用筆與結字,哪個重要?我認為結字重于用筆。理由很簡單,‘用筆’管的是筆畫的形狀問題,‘結字’管的是整體的效果問題”。
古人對筆法與結構的論述有所側重,但不是說另一個不重要,現代人學書萬不可強調極端偏重一方。筆法與結構,就像兩只足,缺一不能行走。平時練習時可能有所側重,但二者要同時兼顧,對照著字帖練習,練筆法時要考慮到結構,學結構時要想到筆法。這就是學書法強調臨帖的原因。
中國漢字很多,初學書法如人汪洋大海,學書雖說只有勤奮沒有捷徑,其實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學習臨摹的范本稱‘法帖’,有些字可以稱之為‘法字’,寫好了這個字,能舉一反三會寫很多字,只有掌握了‘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下面是《間架結構九十二法》圖片,供大家學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