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應該教什么?這是之于語文課程研究的原點問題,也是課改實驗中最為困惑語文教師的問題。
一、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體現出來的之于語文課程定位的兩種思維:學科思維和課程思維
基于學科思維,我們以為語文具有綜合性,應當在語文課程中雜糅各種內容,目的是更為全面覆蓋學生發展的方面以及最大程度上滿足教育其社會功能的實現。這樣一來,學科定位處于理想態,是教師從自己的主觀意愿出發,或者由社會各方面做出的對于語文課程的解讀,從而賦予語文課程不堪之重。由此,語文課程處境尷尬:社會發展以及文化傳承等職能轉化在教育上需要語文學科做分擔,而語文學科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無論占用課時還是教材內容都是有局限性的,甚至在外部關注有所偏頗于數理化和英語,造成對語文學習的擠壓之下,語文教學事實上在被弱化。
現實語文與理想語文總是有很遠的距離。所以,課程論專家以為語文教學不應該考慮“我想教什么”,而需要基于課程定位,思考“我能教什么”和“我應該教什么”。
在學科發展中,我們思考學科定位問題的核心在怎樣實現學生知識體系的最優化,即設置什么課程,課程需要實現怎樣的功能,才能為學生學習發展奠定最好的基礎。一切學科都不能凌駕于其他課程之上,優勢學科的思維必須改變。這么說的意思是,我們肯定語文課程重要,但是不能以為語文課程最重要。語文課程功能的定位一定要基于學生的發展和學科的性質與特點進行綜合考量。
二、語文課程標準之于課程定位表述中滲透的兩種意識:語文意識與課程意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稿(2011年版)與實驗稿比,有不同的解讀。把其中文字分列如下:
1.實驗稿表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2.修訂稿表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對兩者表述做幾點比較,如下表:
內容 版本 | 實驗稿 | 修訂稿 |
什么是語文(界定) |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
什么是語文課程(界定) |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 |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屬性) |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
語文課程的作用和地位 |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
語文之于人的發展的作用,在實驗稿課標關于“語文”的界定中,其一是語言交際功能。主張借助于語言交流,更好的適應現實社會生活。其二項功能是文化傳承功能。強調語文閱讀的文章載體,內涵文化和思想等,在語文學習關注于語言形式的同時,我們還會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感染。這一課程功能也是語文獨有的。從語文的特點出發,引發關于語文課程的作用與課程性質的界定,這是語文的源頭意識的體現。即在實驗稿語文課標的研制中,語文意識有所體現。而且,實驗稿界定語文課程作用時,以為語文課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這個認識本身是正確的,但是用于表述語文課程的作用,則把語文課程的功能無限擴展了。在學校課程體系中覆蓋和影響了其他課程,在人的發展中又擴展到了與生命等長的時間。這無疑表現出一種學科優勢思維。這種泛化的語文思維,大而失當。
強調“失當”不是從語文學習的有效性而言,指的是完成如此重要的語文學習卻困窘于課程體系中語文課程作用有限的現實。這樣的語文是教師教不了的。語文意識,往往不離學科思維,缺乏課程的高位視角。
課程設置和教學實施要體現量力原則,即從課程的地位出發,制定可行的實施計劃。語文學科應該是具有獨自課程功能的,應該是教師可以教得了的。基于此,修訂稿確定語文課程中語文行為集中于“學習語言文字應用”。簡而言之,語文學習就是語用活動。這是吸納了語言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這種界定非常清晰,而且把握了語文學習的本質特點。如此一來,語文學習的核心就放在了語用上,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實際。在這個認識基礎上,語文學習的表現特征為實踐性和綜合性就有了依據的根本。
因此,修訂稿語文課標表述學科性質體現出了課程意識,主張語文教學行為更為集中于語用,而不是泛化。
三、由語文課程的定位可能引發的語文教學的側重點改變:由“知識能力”視角轉為“語言應用”
修訂稿的表述更為簡明,側重回答三個問題:什么是語文課程?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語文課程的基本作用是怎樣的?
語文學習的基本行為特征,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應用。這基本傳承了葉圣陶老“語文姓語”的思想。在這之前,輿論以為語文學科科學化需要明晰和構建一個知識體系,克服語文教學的盲目狀態,所以呼吁語文課程標準在對語文科學化和工具性的體現上有所尊重。在溫儒敏等研制專家的解讀中,我們也看到,在討論中也曾經試圖做過這方面的努力。然而,當新的語文課程思維,這個原點定位在“語用”上的時候,其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就彰顯了出來。這與從“知識和能力”本位出發的單一方“訓練”,構成學理上的沖突。所以,不得不有所舍棄。
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注定是在語言實踐中發展起來的。通過教師告知,或者詮釋,以及教師主導的訓練,都不能有效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閱讀能力怎樣發展起來的?大家都知道要多讀會讀。多讀解決“量”的問題,而會讀解決“質”的問題。多讀和會讀,都依托于閱讀實踐。假如讀得少,而更多依靠教師講讀,你能給學生的不過就是你的閱讀體會和經驗,對于學生自己的閱讀而言,僅僅具有參考價值,而不能脫離閱讀行為談體會。
目前來看,語文學習狹隘化,就是因為過于強調應試,而語文實踐活動和語文綜合性學習,包括語文的聽說讀寫等都重視不夠造成的。
語用是語文教學發展的一條必然之路。
強調語用也不是不需要訓練。就學校教育而言,傳道、授業、解惑諸作用是永恒的,共同的學習行為,以及教師主導下的訓練,也都是教學的基本模型下的構成部分。而在對其必要性的認識基礎上,我們有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數學學習通過做題,強化訓練在某些時候還能顯見一些效果;而在語文訓練上,現在的做題、解析行為,其轉化率是非常低下的。我們以為今后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走語用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