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5 17:39:38)
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送別詩和悼亡詩很早就有了。
《詩經》里的《邶風·燕燕》、《秦風·渭陽》與《邶風·綠衣》當是現存最早的送別詩和悼亡詩。歷代著名詩人如潘岳、鮑照、韋應物、孟郊、元稹、李商隱、梅堯臣、蘇軾、黃庭堅,一直到明代的于謙和清代的吳嘉紀、厲鶚等,都有送別詩和悼亡詩流傳。
縱觀古代的送別詩和悼亡詩,不難發現,它們雖非一種題材和內容(一寫生離的惆悵,一寫死別的哀傷),卻都有一條情的血脈貫穿其中。盡管“言志抒情”原是中國古代詩歌數千年間積淀而成的一種民族特色,而非獨為送別詩和悼亡詩所專擅,然而這兩類詩在抒情方面較其他類屬作品卻來得更為摯厚、強烈。
從創作手法上來看,借景言情,是送別詩和悼亡詩的重要藝術表現手法之一。不同的是,送別詩表現的是恨別之情,而古人送別又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長亭間或都門外。在這樣一個較為廣闊的空間環境里,可供作者觸而傷懷、借以言情的客觀物象,不外落日余暉、流水通波、江風引雨、平沙卷蓬、云橫秦嶺、路繞蜀山之屬,所謂“登山臨水送將歸”是也。這些物象一經帶著作者的離情別緒入詩,成為“人化的自然”,便構成一種荒寒而悲涼、空廓而沉深的美感形態。“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荊吳相接,春江渺茫,境界廓大而蒼涼,包孕著作者無邊的離情別緒。后兩句在聯想中開發意境,在沉摯的“天涯一望”中深化感情,頓使全詩情景渾成一體。它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荊門送別》),“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游》),“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莫不如此。這些送別詩多從大處、遠處和動處著筆進行描寫,不僅使人從其空間的無限擴展和延伸產生一種知交遠別的失落感,而且給人以“蘭舟催發”、“桂軺不駐”的躁動感和憂煩感,從中體味到離別的惆悵與悲傷。
與此相對,悼亡詩表現的是傷逝之情,而閨閣庭院則是作者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間,因而這個小天地中的種種物象,諸如苔徑涼階、弱蕙衰蘭、蕪閨塵窗、孤帳空床、殘燈虛座、余墨遺芳等,便最能觸發和寓托作者悼念亡妻的感情,所謂“撫存感往”、“睹物傷神”是也。這些物象作為詩人情感的物化形態進入作品,便又構成一種凄寂而清冷、衰頹而黯淡的美感形態。諸如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元稹《三遣悲懷》之一),“有在皆舊物,唯爾與此共。”(梅堯臣《悲書》),率皆類此。這些悼亡詩,多從細處、近處和靜處進行描寫,不僅給人以“斯人既已”的孤獨感和“觸物傷摧”的郁塞感,而且使人在時間頹然不流的錯覺中產生一種難以自拔的窘促感,從中體味到悼亡的痛楚和哀傷。
虛實相生,是送別詩和悼亡詩創作特色上的又一個共同點,然二者還有不同。送別詩常在作者觸景生情的基礎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別后對方途中所當經見的特定環境或所當體驗的離別的孤獨與惆悵。悼亡詩則多在作者身臨之境的基礎上往回追憶,大抵回憶妻歿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體生活情境。
附帶提及,悼亡詩除了多借追懷往事表現傷逝之情以外,還常書以“記夢”的形式。這些作品多寫作者與亡妻夢中相會的情景,借以表達對亡妻的悼傷與思念。由于詩中的夢境“盡取材于醒時經驗”,故而仍屬虛實相生的法門,讀來更覺情深意切,令人難忘。
鑒賞方法:
1.把握送別悼亡詩的思想內容。或表達離愁別緒,多迷戀、傷感。如白居易的《賦得古草原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或表達深情厚誼,多贊美、留戀。如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或表達詩人豁達的胸襟和豪放的氣度。如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或表達自己的志向。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而悼亡詩的思想內容較為單純,除了多借追懷往事表現傷逝之情以外,還常書以“記夢”的形式,多寫作者與亡妻夢中相會的情景,借以表達對亡妻的悼傷與思念。由于詩中的夢境“盡取材于醒時經驗”,故而仍屬虛實相生的法門,讀來更覺情深意切,令人難忘。
2.注意送別詩詞中的一些特殊意象與作法。在古代的大量送別詩詞中,都有一些常見的意象,表示離別之情。比如在唐宋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有長亭、南浦、灞橋、勞勞亭、楊柳、美酒等,它們或是古代送別之地,或是用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
關于送別詩的作法,《詩法家藪》曾作過如下歸納:“第一聯敘題意趣;第二聯合說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合說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合說何時再會,或囑托,或期望。于中二聯或倒亂并說亦可,但不可重復,須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雋永為佳。”可供我們鑒賞時借鑒。
3.留心詩詞中的序或注釋。在對詩詞進行考查時,命題者通常都要通過某種方式給考生一定的提示,幫助考生正確理解詩意。比如通過原詩詞的序或古人的評論或命題者直接加注等形式,在評價這類詩詞時,要特別注意這些提示信息,聯系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來整體把握全詩的思想內容。
送別詩意象解析:送別詩中經常用到一些意象表達離愁別緒、送別懷人的情感,總結如下:
1、楊柳、楊花或柳絮古人用楊柳、楊花或柳絮表達離愁別緒,好友送別。《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是所出現的最早的以楊柳表惜別之情的詩句。
由于“柳”、“留”諧音,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漢代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雨霖鈴》中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他以“楊柳”表達與戀人分別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鄭谷《柳》:“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若春風。”以柳絮表達離別之情。
《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2、春草
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如《楚辭` 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樂府《相和歌辭 `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詩前半寫草,暗寓送別;后半寫別,不離春草。使“春草”和“別情”相聯系。開頭實寫,結尾轉為虛擬。本詩以古原上離離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別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以碧草連天,表現離別羈旅之情。
3、水
古詩中以水為意象表達送別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寫別情,但仍“不及”汪倫送我時的情誼。再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那送別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向東流去,連綿不斷。
4、春色
王維在《送沈子福歸江東》中對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對朋友的惜別之情,比作遮擋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鮮,化抽象的感情為具體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體的意象,作者以此來表達具體的情感,化無形為有形,化無情為有情,更形象地表達離別之情,仿佛看得見,摸得著。宋丹丹說:“你要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5、送別之地
中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地方表示送別,此后也就成為專有的送別之地。
“長亭”,長亭: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別。后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可見,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地。
南浦:指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后來常用來指稱送別地。屈原《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
柳岸:古人送別有折柳的習俗,后來就用“柳岸”指送別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除此,還有謝亭、西樓、勞勞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別之地。
以上幾種意象是送別詩中經常出現的,見到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達一種送別之情。
背誦下列詩詞并完成詩后題目1、遣悲懷三首(之三)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2、雨霖鈴 柳永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⑧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3、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注:本詩作于柳宗元被貶永州之時。西園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詩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自己的這種“寂寞”之情的?
詩人“寂寞”的原因是自己謫居僻遠之地,孤獨愁苦,情懷無人理解。這首詩歌主要通過營造一種凄清寂寞的意境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
4、悼亡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頭扶病,剪刀聲、猶在銀釭。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而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凄涼。愿指魂兮識路,都尋夢也回廊。咫尺玉鉤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殘陽。判把長眠滴醒,和清淚、攪入椒漿。怕幽泉、還為我神傷。道書生薄命宜將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圓密誓,難禁寸裂柔腸。注:這首詞,從“半月前頭扶病”句來看,當是詩人所賦悼亡之作中的第一首,作于其妻盧氏亡故的半月后。
有人評價這首詞“真是柔情寸斷,此情涌向筆底,寫來字字凄愴, ‘令人不忍卒讀’。”請結合詞的內容加以簡要分析。
詞的上片開始直抒胸臆,說淚水將青衫濕遍了,為妻子的死而痛哭!其后“冷冥冥、盡意凄涼”“蔓草殘陽”“和清淚、攪入椒漿”“難禁寸裂柔腸”等無論是抒情還是寫景都極寫其凄惋哀怨的情感。
5、江城子·記夢 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轉瞬十年,過去的美好的情景當然是“自難忘”,可是為什么在“自難忘”上加了“不思量”呢?這不是矛盾嗎?請說說你的理解。
這里并不矛盾,相反是覺得加得好。因為它真實。蘇妻王弗逝世這十年間,蘇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壓制,心境是悲涼的;到密州后,又逢兇年,忙于處理政務。生活上到了以食榿菊以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即王弗堂妹)及兒子均在身邊,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總記掛在心間呢?不是經常懸念,但決不是經常忘卻!十年忌辰,正是觸動人心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感情潛流,忽如閘門打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這里的“不思量,自難忘”是真實而又自然的。
6、謝亭送別 許 渾勞歌注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注:“勞歌”:本指在勞勞亭(是一個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后來遂成為送別歌的代稱。
1、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這首詩表達了纏綿的離愁,突出別后的悵惘、孤寂與落寞。
2、詩中“紅葉青山水急流”描寫了一種怎樣的景色?與全詩的感情基調是否和諧?請對這一手法對表現思想內容的好處作簡要評析。
第二句寫友人乘舟出發后所見江上景色。時值深秋,兩岸青山,霜林盡染,滿目紅葉丹楓,映襯著一江碧綠的秋水,顯得色彩格外鮮艷。這里是借美好的秋色反襯別離之悲,以樂景寫哀情,使詩歌更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7、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1.這首詩中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么含義?包含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渺茫”一詞包含著復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
2.詩歌的三、四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
第三句故設一問,造成轉折之勢,為下句抒情作準備;結尾一句既抒發了離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8、送魏萬之京 李頎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注:離歌:離別之歌。關城:潼關、函谷關。御苑:皇家的宮苑。砧聲:搗制寒衣的聲音。
1.首聯、頷聯哪幾個詞表達了季節的怎樣的特征(離別的環境)?從中又表達出詩人送別的什么情緒?
“微霜”“鴻雁”點出了送別時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從中表達出詩人送別的悲愁難抑,黯然神傷的情緒。
2.尾聯用什么藝術手法表達出怎樣的思想內容?
尾聯直抒胸臆,以長者的口吻表達了對魏萬的勸勉:莫把長安當作行樂之地而虛度大好時光。這是一般送別詩最常見的做法。
9、送友人 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注:“蕭蕭班馬”出自《詩經》。班馬:離群之馬。
1.首聯用什么詞語勾勒出怎樣的送別環境?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描摹出一幅青山秀麗的送別圖景。
2.頸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頸聯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離開大地一樣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10、
玉樓春 歐陽修洛陽正值芳菲節,秾艷清香相間發。游絲有意苦相縈,垂柳無端爭贈別。杏花紅處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誰肯遠相隨,惟有寂寥孤館月。注:游絲,蛛絲。
①前人論歐詞,有的說他“深婉”,有的說他“層深”,總離不開一個“深”(即含蓄有余味)字。請以上闋為例,簡要分析這首詞是通過哪些藝術手法體現這個“深”字的。
以樂景寫哀情。開頭兩句作者對“離情”只字未提,實則通過洛陽城內美麗、熱鬧的春天景象,反襯了離情。②擬人手法的運用。三、四兩句寫游絲和垂柳,運用擬人手法,想象它們“苦相縈”“爭贈別”,間接地表現出離情的深厚。③移情入物。作者不直寫離情,而是將離情滲透到眼前的春天景物中,使游絲和垂柳等景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從而使離情表達含蓄而又充分。
②下闋“杏花紅處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一句中的“缺”字歷來被稱為神來之筆。這個“缺”字作何理解?它有何妙處?
既可以想象為山口處有紅杏傍路而開,也可以想象是紅艷的杏花林遮住了大片青山,給人以那是山的缺處的感覺。“缺”字用得新穎、不落俗套,可以給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
11、、別董大① 高 適千里黃云白日曛②,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注:①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琴客。高適在寫此詩時,正在不得意的浪游時期。②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這首送別詩的前兩句和后兩句在風格上有什么不同。
前兩句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落日黃云,北風勁吹,大雪紛紛,大雁南飛,體現的是一種漂泊的蒼涼孤獨之感;而第三句突然一轉,借對朋友的慰藉表達對朋友的真摯情感,鼓勵朋友充滿信心和力量,格調高昂豪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