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風箏”的由來
據史載:風箏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人用木、竹做風箏,相傳其代表人物是木匠魯班,以“削木為鷂,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韓非子?外儲說左匕》上也有記載:“墨子為木鳶三手而成,蜚(飛)一日而敗。”《墨子》則記載了“公輸子削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些文字記載,都看不出用繩子牽引,加之當時還沒有發明紙,因此可以想見,“木鳶”是用木料制作的,用現代語說是靠滑翔的鳥形飛行器,到了漢朝,才出現了用竹制框架、以紙糊之、以繩牽之、放之空中的“紙鳶”。到五代時,李鄴在風箏上拴上竹笛,微風吹動,嗡嗡有聲,很像“箏”聲,因而得名“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