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獨處,而腳上又瘙癢難耐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干一件事:摳腳。手指在縫隙間穿插,讓人一種越抓越上癮的爽感。
但總有一些“天選之子”,摳得太猛,抓破了皮,甚至還險些要截肢!
看來摳腳大漢也不是人人都能當,只不過這糖尿病足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會有這么嚴重的后果?趁著11月14糖尿病日,咱們好好漲漲姿勢。
糖尿病咱們再熟悉不過了,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達到1.1億,位居全球第一。本來它是個老年病,但近年來呈年輕化的趨勢,成人患病率為12.8%。
糖尿病作為“并發癥大王”,它可以引發100多種并發癥,最常見且棘手的并發癥之一就是糖尿病足。
20-30%的糖尿病人會發生糖尿病足,這是因為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會出現周圍神經病變,下肢血流量不足,供氧量減少,就會引起下肢缺血。
正常人是有知覺的,遇到痛會避開,但是糖尿病足的病人因為末梢神經的損害,會表現得很遲鈍,受傷時間長了也不知道。
因為血供不足,傷口也會很難愈合,一旦有點小傷口,就會變成大傷口,會進一步損傷周圍的組織,出現潰爛、感染,甚至要截肢。
據統計,我國每年約28萬人因糖尿病足截肢!
對于糖尿病足人來說,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都有可能是危險來源。
不信?小編就來考考大家,這一組居家環境物品里,你覺得什么最危險?
正確答案是:
拖鞋會讓腳趾裸露在外,如果不小心絆在石頭或其他堅硬物體上,很容易形成傷口,久久不愈。
指甲刀、剪刀、茶幾桌角屬于尖銳物品,如果不小心傷到腳,但由于周圍神經病變,感知減弱,很容易讓小傷口潰爛,導致腳局部壞死。
由于糖尿病足患者的末梢神經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溫度,若用上電熱毯,溫度過高也會不自知,容易灼傷,而且還有漏電的危險。泡腳也是如此,水溫很高也感覺不到,容易被燙傷。
糖尿病足患者如果有雞眼,要慎重使用雞眼膏,弄不好很容易感染,應該交給專業的醫生來處理。
這些常見的居家物品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不足為患,但對于糖尿病足患者來說,可能就是隱藏的殺機,所以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得大意。
很多糖尿病患者對自己病情的發展并不了解,所以很容易延誤治療。如果患者的雙腳出現以下4個表現,很可能是糖尿病足來臨的前兆,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拖成可怕的糖尿病足。
下肢麻木、疼痛
下肢發涼
對冷熱感應遲鈍
腳部顏色異常,如發白、發黑
點擊下圖,預約名醫
↓↓↓
糖尿病足非常難纏,要想預防還得從根源抓起。
得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血糖升高,而要想預防就得先控糖。要控的糖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白糖、棒棒糖”,而是葡萄糖。
所以我們要降低白米、白面主食的比例,把主食一半以上換成不加油和糖的全谷雜糧(如燕麥、糙米、藜麥、蕓豆等)。
一些油性食物也要少吃甚至不吃,這類主食熱量高且不利于減少體脂肪和內臟脂肪,也不利于維持胰島素敏感性。
可以多吃一些深綠色的葉子菜,它們既能補充排出的鉀、鈣等元素,又能提供抗氧化物質,還可以延緩消化吸收速度和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因為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心理壓力大會引起一系列胰島素對抗激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
而已經患上糖尿病的人,也要避免發展成糖尿病足,因此要做好以下幾點:
定期監測血糖變化,調整降糖藥的使用劑量,血糖的良好控制是預防糖尿病足最為重要的一點。
大家可以通過下面的血糖自測專區,購買血糖儀。不用跑醫院,在家也能監測。方便快捷,還能有效護好健康。
點擊下圖,測試血糖
↓↓↓
堅持每日足部檢查,有助于及時發現潛在的隱患。比如每天都查看足底和足趾間有沒有擦傷、水皰,有沒有局部皮膚變暗、趾甲變形等,一旦出現上述情況,建議前往醫院就診。
糖尿病人不建議泡腳,如果一定要泡,需嚴格控制水溫不要超過40℃,可以用水溫計或手背去測試水溫,而非用腳去試。冬天一周泡兩三次即可,每次泡的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
熱水袋在睡覺之前要拿開,電熱毯在睡前也最好關掉,否則很容易燙傷。
冬季需用潤膚霜保護足部皮膚,防止出現皮膚皸裂繼發感染。
穿寬松的鞋子,以便更好地保護足部。襪子最好選擇棉質的,化纖材料的不透氣,容易導致真菌和細菌的感染。
剪腳指甲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而且剪的時候要平著剪,不要剪太短,盡量使趾甲與腳趾邊緣平齊。不要把兩邊的角剪尖或圓,不然很容易讓指甲長進肉里,引發感染。
糖尿病足無小事,每個人都要記在心里!與其做一個被病痛折磨的“小糖人”,還不如從現在開始,好好注意,成為可愛的“小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