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從山上流下河灘并不是有意的,白云從山洞中穿過也是無心的。當(dāng)初若不是去登高望遠(yuǎn),后來怎知東海的浩瀚?路途遙遠(yuǎn),才可以知道馬的腿力好壞;經(jīng)歷的事情多了,時間長了,才能識別人心的善惡好歹。兩人齊心協(xié)力,就能辦成許多事;如果各行其是,則什么也做不成。偶爾見面,彼此容易相處,和睦友好;長久住在一起,則很難十分融洽。馬兒行走無力是因為瘦弱,人不風(fēng)雅瀟灑則是為貧窮所困。
陶淵明所處的東晉末年朝廷日益腐敗,官場黑暗。陶淵明陸續(xù)做過一些官職,但由于淡泊功名,為官清正,不愿與腐敗官場同流合污,而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在朋友的勸說下,已過不惑之年的陶淵明再次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wù)。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遠(yuǎn)近聞名,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去必是滿載而歸,否則便會栽贓陷害。縣吏對陶淵明說:“當(dāng)束帶迎之”,就是應(yīng)當(dāng)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五斗米的俸祿,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xiàn)殷勤?說完,陶淵明掛冠而去,辭職歸鄉(xiāng)。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榮華富貴,至少衣食無憂,但那要以人格和氣節(jié)為代價,于是他選擇了艱苦但寧靜而自由的田園生活。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jié)更是勉勵后人以天下蒼生為重,以節(jié)義貞操為重,不趨炎附勢,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不為世上名利浮華所改變。如松的品格堅忍不拔,不屈不撓,迎接一切艱難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