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濟南歷城小清河畔,有一個地方名叫遙墻鎮。公元1140年,即宋高宗紹興十年,辛棄疾就出生在這里。辛棄疾不僅是一位愛國詞人,而且還是一位優秀的愛國將領和民族英雄,他精忠大義,與岳飛齊名,論文采詞作,與蘇東坡不相上下。
辛棄疾是位智勇雙全的英雄,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在他出生的前13年,宋室遭逢靖康之難,中原被金人占領。辛棄疾祖父辛贊為家計所困,未能脫身南下,曾在亳州譙縣作縣令。辛棄疾因父親早亡,幼年便隨祖父在譙縣讀書,并拜亳州劉瞻為師。
劉瞻精通詩文,當時任史館編修,門生眾多。其中最優秀的學生是辛棄疾和黨懷英,二人才華相當,并稱為“辛黨”。回來黨懷英受金人重用,辛棄疾卻走上了抗金的道路。
在譙縣時,祖父辛贊不忘家國,每逢閑暇就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由于生長于金人占領區,辛棄疾自幼就決心為民族復仇雪恥,收復失地。
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即公元1161年,濟南人耿京聚眾數十萬,反抗金朝的暴虐統治。時年22歲的辛棄疾,也趁機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隊伍投奔耿京,為掌書記。并勸耿京與南宋政府取得聯系。
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棄疾等人赴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面見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東的途中,辛棄疾等人獲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張安國殺害,便立即率領50名騎兵,直奔金兵營地,生擒張安國,并送往建康處死。這一壯舉充分表現出辛棄疾的非凡膽略和勇氣,辛棄疾因此名噪一時。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辛棄疾,南歸后本來希望盡展雄才將略,征戰沙場,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生后名”。然而。自隆興元年,即公元1163年的符離之役失敗后,南宋王朝甘心向金朝俯首稱臣,納貢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請纓無路,報國無門。而身為“歸正人”的辛棄疾,更受到歧視而不被信任。
他23歲南歸之初,只被任命為小小的江陰簽判。六年后官職雖逐步升遷,但都是在地方任職,而且每一任時間都不長。從29歲到42歲,13年時間調換14任官職。使他無法在職任上有大的建樹和作為。
乾道八年,即公元1172年,辛棄疾調任滁州,就是現在安徽滁縣任知州,開始了南歸后第二個十年的仕途生涯。十年期間,辛棄疾仍未被派往抗金前線,相反,卻被委派去平定內亂,辛棄疾內心充滿矛盾。不過,在第二個十年中,辛棄疾還是盡職盡忠,政績卓著。
辛棄疾希望國富兵強,再圖恢復大計。但南宋統治集團昏庸腐敗,辛棄疾的改革與整頓,不為眾人所容。終于在醇熙八年,即公元1181年,被彈劾罷職。嘉泰三年,即公元1203年,辛棄疾已經64歲了,南宋政府利用辛棄疾的名望,又派他到鎮江出任知府。辛棄疾懷著建功立業的希望再度出山,然而不久之后,辛棄疾卻被調離,并受到彈劾,恢復之計仍然行不通。
開禧元年即公元1205年秋天,辛棄疾帶著絕望的心情,66歲的老英雄從縝江又回到了鉛山故居。68歲時,他含恨而逝。
辛棄疾深謀遠慮,智略超群,他的《十論》與《九議》兩篇奏書,充分顯示出經綸濟世的非凡才能。辛棄疾積極進取的精神,抗戰復國的政治主張,本來就與當時只求茍安的政治環境相沖突。而他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鷲的傲岸不屈,剛正獨立的個性,更是他常常遭到忌恨、饞害和排擠,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
辛棄疾自他23歲南歸40余年,或賦閑散居,或沉淪下僚,不得盡其才,一腔忠憤,無處發泄,不得不“自詭放浪林泉,從老農學稼,借歌詞為陶寫之具”。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一世之豪,被迫過著“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萬事云煙忽過”的無聊生活。然而,也正是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成為了一代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