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公元632年的一個盛夏,唐太宗李世民來到長安郊外的九成宮避暑。
剛一進入宮城,一陣帶有濕潤氣息的泥土清香就從空氣中飄到了李世民的面前。他用隨身攜帶的手杖挖了挖土,又敲了下山間的巖石。沒想到,一股清泉竟然從巖石之間涌了出來。
李世民用手接了一點兒,嘗了嘗,立馬覺得口舌生津,夏天的暑熱消散了一大半,一時之間是龍心大悅。于是,唐太宗給這泉水起了名字,還準備找大書法家寫碑文來紀念這次奇妙的經歷。
按理來說,能接到這份差事的那必定是根正苗紅的青年才俊啊,但沒想到,承擔這次任務的不僅是個丑陋不堪的老頭,甚至還是個叛賊的后人。
這位老人究竟是誰?皇上為什么點名要他寫碑呢?
達官世家 一瞬覆滅
”
提起歐陽詢,熟悉書法的朋友們肯定不陌生,這可是楷書四大家之一!不過這位大家到底牛到什么程度呢?這么跟您說吧,在中唐時期,如果你要想學習書法,那您得先把歐陽詢的字練明白,那才算是入了門。
不光是初學者,對于高階的書法研究者來說,歐陽詢歐體的楷書也是楷模中的楷模。當時的書法圈兒里公認:歐陽詢就是在王羲之之后書法最牛的人。
如果從諸多作品里選出一件最能代表歐陽詢書法特點的,那一定要數《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
咱開頭提到了,當時唐太宗有個行宮叫九成宮,在宮里意外發現了一汪地下泉水?;实凼指吲d,就把這口泉賜名叫“醴泉”,翻成白話就是“甘甜的泉水”。為了慶祝這件事,唐太宗還特意把歐陽詢找來題字。
當時,歐陽詢已76歲高齡了。對于一個“奔八”的老人來說,還能提筆寫字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但《九成宮醴泉銘》不僅完整地寫完了,還寫得非常之好,一筆一劃工整規矩,被書法家們夸是“險勁瘦硬而不失婉潤”,被后世的書法愛好者們推崇為“天下第一銘”。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造就歐陽詢落筆的謹慎,源自于他不幸的過去。
歐陽詢這輩子過得有多曲折呢?這么和您說吧,他一輩子經歷了三個朝代,分別是魏晉南北朝時候的南陳、隋朝和唐朝,一輩子要多顛沛流離就有多顛沛流離。
早年間,歐陽詢的家里也是世代為官、十分富庶的。他的祖父是南陳國的開國元勛,領了圣旨專門駐扎在嶺南地區,很受老百姓的愛戴。祖父去世后,歐陽詢的父親接了他祖父的班,去廣州當官。
當時,南陳的風氣是很差的。有個姓陳的輔政大臣推翻了南陳皇帝,自己登了基,史稱陳宣帝。
陳宣帝
因為皇位來路不正,這位陳宣帝的疑心病也非常的重,總是擔心手底下的大臣謀反。于是,他就三天兩頭地找手底下人的茬,只要有點懷疑,就立刻找個由頭把他砍了,上臺不久就已經害死了許多重要的大臣。
很快,歐陽詢的父親也被盯上了。他本來好好在廣州過著日子,卻突然接到了都城的命令,說要封他當將軍,要他馬上帶著所有家屬北上來領賞。
歐陽詢的父親在接到調令的那一刻起,就知道這是一場鴻門宴。想著那些被殘忍殺害的同事們,他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那就是:賭上歐陽家族在嶺南地區多年積累下來的人脈和名聲,起兵造反!
可惜的是,他并沒有賭對。經歷了十分痛苦的鏖戰之后,歐陽詢的父親最終還是敗了。不僅敗了,也使得整個歐陽家族陷入了絕境。
這場大戰之后,偌大的歐陽家就只剩下了歐陽詢這么一根獨苗。而當時,他還不到14歲。
從此,歐陽詢不僅成了個沒家的孩子,還得背負著“逆賊的后人”這么一個難聽的名號。
雙重的打擊讓這個從前不諳世事的少年,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也正是在這次巨大的變故之后,歐陽詢就和他的字一樣,變得一板一眼,十分嚴謹,生怕再次行差踏錯。
當官路不通 潛心搞書法
”
幸運的是,在歐陽家族覆滅后不久,南陳朝廷大赦天下,身為“在逃人員”的歐陽詢終于恢復了自由身。也是在這時,歐陽詢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這個人是誰呢?
這位貴人姓江名總,字總持。由于和歐陽詢的父親有些交情,江總就收養了他。
江總這個人在南北朝的政壇和文體上都十分有名。不過,這個“名”卻不是什么好名聲。
提起他的名字,這個自帶“老總”光環的人卻總會引起一眾官員的厭惡。為什么呢?因為,在他輔佐陳后主治國的時候,干的事實在是不太地道。
當時,陳后主非常昏庸,不好好治國,每天就喜歡研究各種艷麗到十分色情的宮廷音樂。為了投其所好,江總就使出渾身解數幫陳后主創作淫詞艷曲。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边@句詩您肯定很熟,這里頭提到的《后庭花》正是江總的大作。您看看,這都遺臭萬年了。
不過,撇開政治不談,江總仍算得上是當時最為杰出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根據史料記載,他的書法能在陳朝排進前二十一,寫起字來頗有王羲之的風范。
自然,江總對歐陽詢這個養子讀書習字的功課也是非常上心,總是親自教導他。江總先是讓他不斷臨摹,學習王羲之的行書風格,然后又讓他學習南朝秀美的字體,最終再融會貫通。
就這樣,歐陽詢的書法里既有王羲之的蒼勁和險峻,也有南朝特有的精致與柔美,就這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
不光是寫字,歐陽詢的讀書和功課也沒落下。史書記載,歐陽詢少年時期就已經博覽群書,尤其擅長《史記》《漢書》這類歷史書籍。
按理來說,一手好字加上超高的文學史學素養,再加上江總的社會地位,歐陽詢這個小伙子應該是大寫的未來可期啊,但他卻一直沒能順利走上仕途,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件事,大概要怪歐陽詢的基因不太好。這個倒霉孩子不僅沒遺傳爹媽的優點,還把缺點遺傳了一溜夠,長得實在是……一言難盡……
歐陽詢丑到什么地步呢?在他晚年的時候,和唐朝宰相長孫無忌見過一次面。沒想到,見完面之后,長孫無忌就開始忍不住吐槽他的外貌。說他是“聳膊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角上,畫此一獼猴”。
意思就是說歐陽詢縮頭夾肩還駝背,活像花果山里跑出來的獼猴,要多丑有多丑。
就因為長孫無忌的吐槽,民間甚至都開始傳說歐陽詢不是他爸爸親生的,而是他母親和猴精生下來的人妖怪胎。
總之,歐陽詢抱歉的長相,讓他天生就失去了在朝堂上揮斥方遒的資本。在提到他外貌的時候,有嘴欠的總要叨叨幾句他“叛臣余孽”的身份,害得他幾乎沒臉見人,更別說是走上仕途了。
歐陽詢畫像
眼看著當官這條路是行不通了,歐陽詢干脆把自己的心思全放在了書法上。
歐陽詢對書法癡迷到什么程度呢?據說,有一回他騎馬趕路的時候,忽然看到路邊立著的好像是晉代書法家索靖的碑刻。這馬都跑出去了好幾里了,歐陽詢對碑刻的文字還是念念不忘,于是干脆調轉馬頭,折返回到碑前鑒賞。這一看,竟然溜溜看了三天!
當然了,也正是這種專注、精益求精的精神,為歐陽詢后來開創“歐體”書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歐陽詢能夠進一步精進書法,其實還是要感謝江總。當時,政壇發生劇變,江總迎來了他的人生巔峰,不僅深得新皇的喜愛,還統攬了朝政大權。
隨著養父地位的水漲船高,歐陽詢獲得的唯一好處就是增加了精進書法的機會。不過是和養父說一句話的事,歐陽詢就能看到那些深藏在陳朝內宮中的書法字畫,甚至能隨意地去臨摹學習。
所謂“歷千劍而后能識器”,這段寶貴的書畫鑒賞經歷也讓歐陽詢的書法更上了一層樓,帶上了別人沒有的漢魏風骨。
歐陽詢楷書刻石
朝代更迭 飯碗不保
”
不過,擅長詩文的江總卻把國家治理得一塌糊涂,開國還不滿三十年,南陳就走向了歷史的墳墓。面對著一片混亂的國家,江總的選擇是什么呢?
這么一個喜歡逢迎的人還能有什么選擇啊?自然是抱住新大腿啦!身為宰相而且一把年紀的江總直接帶著南陳皇帝一起,投降了隋文帝楊堅。
作為江總的養子,歐陽詢也只能無條件地服從父親的選擇,跟隨他來到了隋朝的首都。
這么一來,歐陽詢身上背負的罵名就更多了。一開始罵他的人只說他是亂臣賊子,可現在,罵人的新詞已經進化成了亡國孽種。
亡國的罪名對于剛三十來歲的歐陽詢來說,實在是有些太重了。意外的是,改朝換代對歐陽詢的影響并不算大。
除了早已習慣的謾罵外,他的生活平淡如水。外面的罵聲越大,他反而越能把自己安靜地沉浸在書法里頭。這種沉浸還體現在,他會認真地去研究一些書法的理論。
當時,隋朝有位書法家專門研究單個字的結構,還專門寫了書,強調寫字的間架結構多么重要。但歐陽詢覺得這個理論并不可取。他認為,用筆的方法要比結構重要得多。
在他創立的書學理論《八訣》中就提出,書寫者握筆的時候需要“虛拳直腕,指齊掌空”,直到今天這還是書法學習者們的八字真言。
在寫字的時候,歐陽詢認為,每一次落筆,筆鋒都應該藏而不露,這才能體現出書法含蓄的情志。
當然了,歐陽詢也不是完全不重視結構。他認為,在筆畫轉折的時候,書寫者一定要注意字體結構的方圓轉換,這樣才能寫出一篇連貫的作品。
不過,要創作出頂級的書法佳作,光憑這些當然還遠遠不夠。正所謂“書肇于自然”,一份傳世的書法佳作,不僅只是對前人字跡的模仿,還得體現書者的內心。只有用心感受世間萬物、崇尚自然,方能成就書法作品的自然之道。
就這樣,隨著書法理論一步接一步的升華,歐陽詢的書法作品也獲得了質的飛躍,很快就出了名。
為了一睹歐陽詢的書法風采,達官貴人紛紛上門求寫碑文和墓志銘。
也是憑借高超的書法技藝,歐陽詢終于等來了入仕的機會,雖然這個官位并不完全“專業對口”:當時,年近半百的歐陽詢接到任務是入宮去與其他幾位大學問家一起給前朝修史。
自古以來,歷來編修國史都是一件非常漫長的工作。當然了,修好了是大功一件,編修者在史書完成的時候也往往能得到提拔。這對歐陽詢而言無疑是一次新的開始。
然而,史書還沒修完,大隋帝國卻完了。為國家修了十幾年的史書,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歐陽詢簡直是欲哭無淚。
不過,當時的歐陽詢也不會知道,這次亡國變故卻反而給他帶來了仕途上的春天。
趁著隋朝覆滅、一片混亂的時候,有個叫竇建德的人趁亂起義,打著清君側的名號,自己割據一方。
占足了地盤之后,竇建德想搞點儀式感,他把自己的政權起名叫大夏,準備稱王稱帝。但他是個粗人,打仗還行,真讓他遵循禮法帶頭搞祭祀,恐怕他連祭祀時辰的子丑寅卯都弄不明白。
于是,在一群隋朝舊臣中,竇建德相中了寫得一手好字的歐陽詢,讓他專門負責大夏朝的禮儀祭祀工作。
可是歷史又對歐陽詢開了個玩笑:他才上了不到兩年的班,就又被迫下崗了。
純靠實力 迎來事業春天
”
公元622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關與竇建德展開決戰,大獲全勝。大夏朝就此覆滅,歐陽詢又一次成了俘虜。這一次,他又該何去何從呢?
憑著在各個朝代干臨時工的經歷,歐陽詢并不具備被重用的資格,但恰好,這時候大唐的最高發言人李淵,正是歐陽詢當年在隋朝任職時的至交好友。
憑著好哥們的照顧,歐陽詢直接就被封成了唐朝的給事中,也就是唐高祖李淵的政治秘書。
到這兒,已經六十多歲的歐陽詢,才徹底迎來了自己政治上的春天。
李淵對歐陽詢非常信任。信任到什么程度呢?當時,由于連年戰亂,無數奸商故意囤積糧食,哄抬物價,讓剛剛建立的大唐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而各路諸侯都忙著用武力征服天下,誰也沒空搭理早就已經破敗不堪的經濟秩序。
為了穩定市場價格,大唐就迫切地需要發行一種標準型錢幣,用來規范天下臣民的交易方式,穩定大唐帝國經濟秩序。
于是,李淵下令在全國鑄造新貨幣,指導百姓流通使用。新貨幣的鑄造工藝和形狀都是當時最頂尖的水平。
設計完成后,李淵找到了歐陽詢,要求他給這套新的貨幣題字。要知道,這可是新王朝建立的第一套貨幣,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李淵卻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歐陽詢。
于是,歐陽詢親筆題寫了“開元通寶”四個大字。
值得一提的是,憑借開元通寶的發行,唐王朝成功地控制了物價。在之后的日子里,隨著大唐國力蒸蒸日上,開元通寶也成為世界上最值錢的貨幣之一。
而歐體字的挺拔與秀美,也通過“開元通寶”四個大字,流通天下,甚至還傳到了海外。
據說,當歐陽詢的字傳到東邊高麗國的時候,國王還以為歐陽詢是個又高又帥的大帥哥,對他瘋狂仰慕。派遣使者入唐的時候,還點名要欣賞歐陽詢的風姿。
沒想到,當歐陽詢如猿猴般的身軀出現在使者面前時,對方被嚇得差點暈了過去,人家壓根兒沒想過這個大書法家的字和人竟然一點都不沾邊。
唐高祖李淵退位以后,新上臺的唐太宗簡直是歐陽詢的狂熱粉絲。唐太宗本就重視文化,歐陽詢在他眼里更是國寶一般的存在。
準備開弘文館招納人才的時候,他趕緊就去邀請歐陽詢加入。所以可以這么說,和前七十年的漂泊不定相比,歐陽詢的晚年過得是相對開心自在的,平時在弘文館也就是寫寫字,講講課,論論道。
除了這些日常工作之外,歐陽詢還有許多機會參與各種皇宮聚會,展露自己幽默的另一面。
有一回,唐太宗賞賜百官,邀請大家一起射箭玩。但當時身為宰相的宋國公蕭瑀總是射不中,站在一旁的歐陽詢就動筆寫了首《嘲蕭瑀射》:
急風吹緩箭,弱手馭強弓。
欲高翻復下,應西還更東。
十回俱著地,兩手并擎空。
借問誰為此,乃應是宋公。
這詩寫得很直白,就是在寫蕭瑀各種射箭射不中的著急樣兒。
要換成別人這么嘲諷自己,以蕭瑀耿直的個性早就和他鬧翻天了??擅鎸W陽詢,蕭瑀非但沒有指責,還默認了他對自己射箭能力的“客觀評價”。可見,在與王公大臣的相處上,歐陽詢的尺度拿捏得十分到位。
當然了,對于某些曾經嘲笑過他外貌的人,比如長孫無忌,歐陽詢也給出了自己的反擊:“縮頭連背暖,俒襠畏肚寒。只緣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這首詩一邊解釋自己的長相后,一邊還不忘對長孫無忌的心虛與焦躁進行一番嘲弄。對此,長孫無忌頓感啞口無言。除了搬出長孫皇后,別無他法。
公元641年,85歲的歐陽詢在家中病逝。
對于他流傳后世的書法成就,唐朝書法理論家曾經說他是:“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于古人。”
大致意思就是說,他能把各種不同的書體都寫出自己的特色,篆書和飛白的行草甚至比古人還要有韻味。
歐陽詢《敦煌遺書》
生逢亂世,樣貌奇丑,幾度被俘,背負罵名……好在歐陽詢一直知道:樣貌與身世,不過是暫居人世間的軀殼,只有實力和作品,才能打破質疑,流芳千古。
編輯:亞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