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美國抽象派畫家,生于俄國,十歲時移居美國,曾在紐約藝術學生聯合學院學習,師從于馬克斯·韋伯。他最初的藝術是現實主義的,后嘗試過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的方法。以后,他逐漸拋棄具體的形式,于40年代末形成了自己完全抽象的色域繪畫風格。
1947年以后,他趨向以更純粹的形式和技巧去創作。這時期的代表作品,常見巨大的彩色方塊,配以朦朧柔和的邊緣,簡潔單純地懸浮在畫布上,以此喚起人類潛藏的熱情、恐懼、悲哀、以及對永恒和神秘的追求等等。他旨在超越一切理智跟感官認知,追尋人生的終極哲學--赤裸又神圣的宗教體驗與感情。 他能夠賦予每一塊顏色極富詩化的情調,這話聽來可能會讓人覺得故弄玄虛。而其實在他的畫中不管是暖色、冷色、亮色、暗色,都會具有一股沉郁的情調。他筆下那些厚薄大小適宜的毛邊色塊,透露出人類恒古以來揮之不去的深邃無底無邊無際又無窮無盡的迷茫與憂抑。所以這些色塊內含的張力也是大到無窮。畫出這些色塊的,不是手法技巧與設計,而是心靈與性情。千萬別以為涂塊顏色人人都會,這樣的顏色,畫史已經證明:只有他才能涂得出來。《橙、紅、黃》 羅斯科 美國 1961年 油畫 236.2x206.4cm
2012年5月8日,在紐約佳士得“戰后及當代藝術”拍賣會夜場,羅斯科1961年創作的《橙、紅、黃》估價3500-4500萬美元,最后以8690萬美元成交。成為2012年佳士得全球拍賣最高價的拍品。這幅畫高93吋、寬81吋,屬大篇幅的作品,是羅斯科藝術生涯的高峰期時創作的?!冻?、紅、黃》以不同色調的紅色、橙色和黃色組成,加上明快有力的筆觸,使紅色在一層又一層的顏料中隱約但有力地散發出來。羅斯科使這幅畫作有著熾熱的顏色,目的是要讓觀者背著畫作時,能感受到一股如太陽般強勁的熱力和光線。記得《世界美術》1991年第一期上,有美國人卡特(Malcolm N.carter)的文章《藝術、金錢和馬克·羅斯科的苦惱》(譯自地平線雜志1978年12期),開頭就有故事:馬瑟韋爾(Robert Motherwell)記得1950年的一個晚上,羅斯科說,如果誰肯在他的余生里,每月給他600美元,那么他將心甘情愿地將他以前所畫的和以后要畫的畫全部奉送給他。馬瑟韋爾等朋友們站在那里,非常同情他,但他們知道沒有人會這么做。《紐約時報》的Souren Melikian將羅斯科的橙,紅,黃描述為“ 可以令人信服地被認為是他所有照片中最有力的”,《華爾街日報》的凱莉·克羅說 這幅畫的橙色和黃色矩形三重奏在櫻桃紅色的背景上飄動,形成了一個像日落或冰棒一樣醒目的調色板?!辈⒅赋觯骸芭馁u專家說,收藏家歷來為紅色和金色的作品支付的價格更高,因為 反對灰色?!?nbsp;羅斯科繪畫特色是:不定、不安、不穩、沉默、沉郁、沉靜、虛無、悲愴、毀滅,還有情緒波動起伏、宗教精神強烈、充滿戲劇沖突…等,他的畫面上我們看到的是有邊緣的幾何形體,但感覺到的卻是由微妙色彩對比所輻射出的情緒,創作時后力圖通過有限的色彩和極少的形狀來反映深刻的象征意義,往往具有觸動觀者潛在意識的感動力。他創造了一種情緒化的抽象藝術形式,其作品是對色彩、形狀、平衡、深度、構成、尺度等形式因素的關注。不過他不愿意人們僅從這些方面來理解他的繪畫。有藝評者認為他運用大量純凈的色彩表達無形的思想, 作品總蘊含著一種或淡或濃的沉郁,營造出或樸素或詩意,以至充滿戲劇性的氣氛和效果。”如果還有人以為你或你的孩子也能涂成他這樣的,那勸你馬上涂一下試試,但我敢保證你涂出來的必定是一塊拘謹死板、氣悶油膩、委瑣局促、浮薄輕佻等等等等之類的顏色。就算你是個老漆匠,或者寫實行畫手,也照樣逃不出上述的結果。涂塊顏色能成為藝術的要素,不關乎刷子功夫,而關乎思想心理、情緒視覺等等,如果說有技法也是在這個層面上。為什么那樣的厚薄、交疊、錯位、輕重、緩急、光毛、軟硬、濃淡、大小,已是恰如其份恰到好處,這全得由著作者的掌控與把握,如果不是大師,就做不了這樣的事。畫史中確有不少“色塊”作品,很可能終將被遺忘與淘汰,但羅斯科的作品不可或缺。《牛津20世紀藝術指南》說:“羅斯科的色彩并不僅僅是達到了非同一般的輝煌,而且是達到了這樣一種輝煌:作品內在的光明溢放出來,其效果來自這光明的力度與形體的邊界的相互作用,各種色彩調子都在那邊界處相會。(圖文轉自十月藝術生活微信公眾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