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婦女。1952年1月中旬,因下肢浮腫和尿量減少而發病。3月上旬在大學醫院住院,下肢浮腫和嚴重之尿蛋白未消失。
全身倦怠,尿量減少,脈浮弱,舌潤苔白不太厚,腹脹滿略軟。初與當歸芍藥散、五苓散、小柴胡湯、桂枝茯苓丸料、小半夏加茯苓湯、防己茯苓湯,平均每方用1周,但5個月間尿蛋白依然強陽性。以腰以下作腫及于陰部,且難于屈伸為目標,投與防己黃芪湯。經過半年,尿量增加,尿中蛋白減少,3周來尿蛋白完全消失。因而故意停服中藥,從第2天開始,尿量減少,又現蛋白尿。
再與防己黃芪湯內服,第3日尿量增加,尿蛋白也變成微量。前后服用60日,諸癥消退。《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漢方治驗選讀》《經方100首》《經方醫案》
論:防己黃芪湯,起到了利尿的作用。腰以下腫,利其小便。還是黃芪,行其營衛,則經陽與里陰相得,大氣一轉,其氣乃散。
徐某,女,60歲。門診號Q060,1985年1月21日診。4年前患腎炎,迭經治療,水腫仍時起時伏,身邊常備雙氫克尿噻片。刻診:顏面、下肢浮腫,按之成凹,氣短乏力,納差,畏風惡寒,腰痛,小便黃少,帶下量多,腥臭氣,舌質淡紅苔膩,脈沉弱。證屬陽氣虛衰,水氣不行;帶脈失約,水濕下注。方用防己黃芪湯補氣利水,合萆薢分清飲溫腎化氣、分清去濁。藥用:黃芪30g,防己10g,白術12g,炙甘草3g,苡仁20g,萆薢15g,益智仁10g,烏藥12g,石菖蒲10g,茯苓15克,大腹皮12g,桑皮12g。上方服6劑,尿量增,水腫退,白帶減,納增神爽,續予上方4劑鞏固療效。《經方大師傳教錄》
論:畏風惡寒,就是表證,以肺與太陽,同主皮毛,外寒閉肺,是肺氣不降,氣不化水。所以小便黃少,水無泄路,所以浮腫。病理就是外感傷寒,氣水不能互化,而病浮腫也。假如沒有畏風惡寒,會以脈沉弱,水旺土濕,不能化氣,用真武湯。
總結一下泄水的方子。五苓散,豬苓湯,苓桂術甘湯,真武湯,牡蠣澤瀉散,防己黃芪湯,麻黃加術湯,麻杏薏甘湯,越婢加術湯,還有黃汗的黃芪方也算,還有水氣篇的方,等等。
王某,男,32歲,1993年6月29日入院。主訴3年前因“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在某醫院住院,病情好轉后出院。此后病情時有反復,遷延不愈。近1周患者自覺癥狀加重,遂來求治。目前所見:患者全身水腫(滿月臉),腰痛,乏力,面色?白,納少腹脹,大便稀溏,舌質淡暗苔薄白,舌體胖大邊有齒痕。實驗室檢查:24小時蛋白定量3.1g,血清蛋白18g/L,總蛋白40g/L,血膽固醇14.4umol/L,腎功能未見異常。B超示:雙腎彌漫性改變。尿常規檢查:尿蛋白(m),潛血(+),紅細胞0~1個/HP,白細胞0~1個/HP。中醫診斷為:水腫、腰痛。時氏辨證屬脾氣虛弱,治宜健脾利水,方選防己黃芪湯合參苓白術散加減。防己、生黃芪、車前子(包)各30g,太子參、茯苓、蒼術、白術、扁豆、牛膝、焦山楂、神曲、蓮子肉各10g,山藥20g,砂仁6g,白豆蔻10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2周后水腫基本消退,腰痛疲乏、納差等癥明顯減輕,大便轉稠。2個月后,查血清蛋白升至26g/L,總蛋白48g/L,血膽固醇10.92umol/L,24小時蛋白定量1.3g,尿常規檢查:蛋白(++),余(一)。原方去車前子、牛膝,加金櫻子、芡實各10g,繼續治療半年余,尿常規檢查(一)。血清蛋白、血脂檢查正常。守方治療1年余,無明顯不適。尿檢一直無異常,病情完全緩解。《當代醫家論經方》
姚某,男性,23歲,病歷號183376,初診日期1965年12月11日。1965年5月發現腎小球腎炎,服激素治療未能治愈,近仍乏力,納差,心悸,雙下肢浮腫,口干思飲,汗出惡風,苔白膩,脈細弦滑。尿常規:比重1.020,蛋白(+++),白細胞1~3,紅細胞15~20。證屬表虛里飲,治以固表利水,予防己黃芪湯:防己10克,生黃芪12克,炙甘草6克,蒼術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
結果:上藥服3劑,小便增多,雙下肢腫減,汗出減少。繼加減服用1個月,浮腫消除,惟感乏力,查尿常規:尿比重1.016,尿蛋白(+),白細胞0~1,紅細胞1~10,再繼續隨證治之。3個月后查尿蛋白為(士)。《解讀張仲景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