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歐陽修、蘇 軾、黃庭堅論書摘抄
歐陽修、蘇 軾、黃庭堅論書摘抄 [轉貼 2009-02-10 17:44:53] 
 

 

歐陽修《六一論書》:蘇子美嘗言:明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體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若以為樂,則自是有馀。

      歐陽修《六一論書》:自此已后,只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得名。然虛名已得,而真氣耗矣,萬事莫不皆然。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為勞也;有以樂其心,不知物之為累也。然則自古無不累心之物,而有為物所樂之心。

      歐陽修《六一論書》:每書字,嘗自嫌其不佳,而見者或稱其可取。嘗有初不自喜,隔數日視之,頗若有可愛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較其工拙,而區區于此,遂成一役之勞,豈非人心蔽于好勝邪!

      歐陽修《六一論書》: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馀,于靜坐中,自是一樂事。然患少暇,豈其于樂處常不足邪?

      歐陽修《六一論書》: 余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鐘、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未必獨然。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從邕書而得之耳。

      歐陽修《六一論書》:善為書者以真楷為難,而真楷又以小字為難。羲、獻以來,遺跡見于今者多矣,小楷惟《樂毅論》一篇而已。今世俗所傳,出故高紳學士家最為真本,而斷裂之馀僅存者百馀字爾,此外吾家率更所書《溫彥博墓銘》亦為絕筆。率更書世固不少,而小字亦止此而已。以此見前人于小楷難工,而傳于世者少而難得也。

       蘇 軾《書唐氏六家書后》: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并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釋智永白”者,誤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禪師書也。云“謹此代申”,此乃唐未五代流俗之語耳,而書亦不工。

        蘇 軾《書唐氏六家書后》:歐陽率更書,妍緊拔群,尤工于小揩,高麗遣使購其書,高祖嘆曰:“彼觀其書,以為魁梧奇偉人也。”此非知書者。凡書象其為人。率更貌寒寢,敏語絕人,今觀其書,勁險刻厲,正稱其貌耳。

        蘇 軾《書唐氏六家書后》:褚河南書,清遠蕭散,微雜隸體。古人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也。河南固忠臣,但有譖殺劉泊一事,使人怏怏。然余嘗考其實,恐劉泊末年褊忿,實有伊、霍之語,非譖也。若不然,馬周明其無此語,太宗獨誅泊而不問周,何哉?此殆天后朝許、李所誣,而史官不能辨也。

        蘇 軾《書唐氏六家書后》:張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自足,號稱神逸。今世稱善草書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今長安猶有長史真書《郎官石柱記》,作字簡遠,如晉、宋間人。

       蘇 軾《書唐氏六家書后》: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后之作者,殆難復措手。

        蘇 軾《書唐氏六家書后》:柳少師書,本出于顏,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虛語也。其言心正則筆正者,非獨諷諫,理固然也。世之小人,書字雖工,而其神情終有睢盱側媚之態,不知人情隨想而見,如韓子所謂竊斧者乎,抑真爾也?然至使人見其書而猶憎之,則其人可知矣。


       蘇 軾《跋王晉卿所藏蓮華經》: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真書難于飄揚,草書難于嚴重,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

        蘇 軾《論書》: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缺一,不為成書也。

         蘇 軾《論草書》: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草書雖是積學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書”,此語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時亦有意于學。此弊之極,遂至于周越、仲翼,無足怪者。事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

       蘇 軾《書所作字后》:獻之少時學書,逸少從后取其筆而不可,知其長大必能名世。仆以為不然。知書不在于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獨以其小兒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

        蘇 軾《記與君謨論書》:作字要手熟,則神氣完實而有余韻,于靜中自是一樂事。


        黃庭堅《跋蘭亭》:《蘭亭敘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摹寫或失之肥瘦,亦自成研,要各存之以心會其妙處爾。

        黃庭堅《跋蘭亭》:《蘭亭》雖是真行書之宗,然不必一筆一畫以為準,譬如周公、孔子,不能無小過,過而不害其聰明睿圣,所以為圣人。不善學者即圣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魯之閉門者曰:“吾將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可以學書矣。

       黃庭堅《題繹本法帖》:王氏書法以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承學之人更用《蘭亭》、“永”字以開字中眼目,能使學家多拘忌,成一種俗氣。要之右軍二言,群言之長也。

      黃庭堅《書贈福州陳繼月》:東坡先生云:“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馀”寬綽而有馀,如《東方朔畫像贊》、《樂毅 論》、《蘭亭禊事詩敘》、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結密而無間,如焦山崩崖《瘞鶴銘》,永州磨崖《中興頌》,李斯《嶧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沼。
近世兼二美,如楊少師之正書、行、草,徐常侍之小篆。此雖難為俗學者言,要歸畢竟如此。如人眩時五色無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黃皂白亦自粲然。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唯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黃庭堅《跋與張載熙書卷后》: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問,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字既成,且養于心中,無俗氣然后可以作,示人為楷式。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

       黃庭堅《跋與張載熙書卷后》: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草書不難工矣。

       黃庭堅《論書》: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寫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

       黃庭堅《論書》:草書妙處須學者自得,然學久乃當知之。墨池筆冢,非傳者妄也。

       黃庭堅《論書》: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古人學書學其二處,今人學書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丑惡處,乃其可慨然者。

       黃庭堅《論書》:楷法欲如快馬入陣,草法欲左規右矩”,此古人妙處也。書字雖工拙在人,要須年高手硬,心意閑澹,乃人微耳。

歷代書論摘抄輯錄——瘸老道 王羲之《自論書(傳)》: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張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后達解者,知其評之不虛。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鐘、張故為絕倫,其馀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賢,仆書次之。頃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論君不謝。

    王羲之《自論書(傳)》: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鐘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鈞之駑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于許下破鐘繇墓,遂得《筆勢論》,翼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傳)》:夫紙者陣也,筆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揚筆者吉兇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傳)》: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鐘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鈞之駑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傳)》: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于許下破鐘繇墓,遂得《筆勢論》,翼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傳)》: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 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于眾碑學習焉。時年五十有三,恐風燭奄及,聊遺于子孫耳。可藏之石室,勿傳非其人也。

    王羲之《書論(傳)》: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大抵書須存思,余覽李斯等論筆勢,及鐘繇書,骨甚是不輕,恐子孫不記,故敘而論之。
   
    王羲之《書論(傳)》:夫書,不貴平正安穩。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長或短。凡作一字,或類篆籀,或似鵠頭;或如散隸,或近八分;或如蟲食木葉,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壯士佩劍,或似婦女纖麗。

    王羲之《書論(傳)》:欲書先構筋力,然后裝束,必注意詳雅起發,綿密疏闊相間。每作一點,必須懸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須用數種意:或橫畫似八分,而發如篆籀;或豎牽如深林之喬木,而屈折如鋼鉤;或上尖如枯桿,或下細如針芒;或轉側之勢似飛鳥空墜,或棱側之形如流水激來。

    王羲之《書論(傳)》:作一字,橫豎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承。第一須存筋藏鋒,滅跡隱端。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于點畫瑕玷也。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若書虛紙,用強筆;若書強紙,用弱筆:強弱不等,則蹉跌不入。

    王羲之《書論(傳)》: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結思成矣。仍下筆不用急,故須遲。何也?筆是將軍,故須遲重。心欲急不宜遲,何也?心是箭鋒,箭不欲遲,遲則中物不入。

    王羲之《書論(傳)》:夫字有緩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緩急?至如“烏”字,下手一點,點須急,橫直即須遲,欲“烏”之腳急,斯乃取形勢也。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若直筆急牽裹,此暫視似書,久味無力。仍須用筆著墨,不過三分,不得深浸,毛弱無力。墨用松節同研,久久不動彌佳矣。
蘇黃論書8 v9 |& `- g1 s

; m3 ?0 P$ K6 `: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每當吟起這段詞便使我們心田開放,豪情萬丈。我喜歡蘇東坡的詩詞,更喜歡蘇東坡的人。此人性格外放,放說,放作,放為。放于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改治主張,固此在官場上的改治漩渦中總是處于不利的地位。革新派和保守派都不太喜歡他。三起三落貶詆放逐便成了此官場生活的主旋律。但他不論官大官小在其任上都能為官清廉造福一方,得到人民的愛戴。他為人豁達,開朗,幽默,故此很有人緣。記得有段相聲說:蘇軾為他妹妹的長相寫了一副對聯“未出閨閣三兩步,額角已到畫堂前”。妹妹反唇相譏“去年一滴相思淚,今日方流到嘴邊”。雖說這是杜撰,但很能表現蘇軾的性格。
; |5 m( v  ~# Y% {3 P3 C6 s+ c    由于我喜歡和崇敬蘇東坡,因此以他為題材的畫畫了不少。如《東坡玩硯圖》,《東坡觀竹圖》,《東坡夜游赤壁》,《三酸圖》及《論書圖》。后兩幅畫是我比較滿意的創作,前人畫得比較少。《三酸圖》說得是:金山寺方丈佛印得了一壇上好的桃花醋,不愿獨享,便找來好友蘇東坡和黃山谷一起品嘗。不想此醋奇酸,讓這三個酸文人丑態百出。《論書圖》更是有趣。論書圖講得是蘇東坡和黃山谷在一起調侃對方書體的故事。黃山谷(字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論起來應該是蘇東坡的學生(小東坡九歲)。但他們經常在一起沒大沒小的開玩笑。蘇東坡的字方扁筆畫較粗,人們戲稱“墨豬”。黃山谷的字中緊外松筆畫舒展開張。蘇東坡便對山谷說:“都說你的字好,可我把你的字好有一比”。山谷忙說:“比作何來”?東坡說:“如樹梢掛蛇”!山谷說:“我把先生字也好有一比”。“比從何來”?山谷說:“似石壓蛤蟆”。言畢二人相視大笑,直至笑出眼淚。這是真性情的真藝術家,是我們值得學習和佩服的真君子。放到現在,你如果說某個書法大家,大碗的字如“掛蛇”和“壓蛤蟆”之類的話,他不跟你急才怪。既辱了人臉面,又斷了人財路,殺了你也不解恨!

 

  

論書

 

黃庭堅
字體: 打印本文

 

《蘭亭敘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摹寫或失之肥瘦,亦自成研,要各存之以心會其妙處爾。
---《跋蘭亭》
中國古籍全錄
《蘭亭》雖是真行書之宗,然不必一筆一畫以為準,譬如周公、孔子,不能無小過,過而不害其聰明睿圣,所以為圣人。不善學者即圣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魯之閉門者曰:“吾將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可以學書矣。
---《跋蘭亭》
www.artx.cn
余在黔南末甚覺書字綿弱,及移戎州,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語,但難為知音爾。李翹叟出褚遂良臨右軍書《文賦》,豪勁清潤,真天下之奇書也。
---《書右軍文賦后》

右軍嘗戲為龍爪書,今不復見。余觀《瘞鶴銘》,勢若飛動,豈其遺法耶?歐陽公以魯公書《宋文貞碑》得《瘞鶴銘》法,詳觀其用筆意,審如公說。
---《題瘞鶴銘后》
中國古籍全錄
余嘗論近世三家書云:“王著如小僧縛律,李建中如講僧參禪,楊凝式如散僧入圣。當以右軍父子書為標準。”觀予此言,乃知遠近。
---《跋法帖》
www.artx.cn
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彌覺成就爾。所以中間論書者,以右軍草人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嘗以右軍父子草書比之文章,右軍如左氏,大令似莊周也。由晉以來難得脫然都無風塵氣似二王者,惟顏魯公、楊少師仿佛大令爾。魯公書今人隨俗多尊尚之,少師書口稱善而腹非也。欲深曉楊氏書,當如九方皋相馬,遺其玄黃牝牡乃得之。
---《跋法帖》

余嘗評書,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至如右軍書,如《涅口經》說“伊字具三眼”也。此事要須自體會得,不可立論便興諍也。
---《題繹本法帖》
中國古籍全錄
王氏書法以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承學之人更用《蘭亭》、“永”字以開字中眼目,能使學家多拘忌,成一種俗氣。要之右軍二言,群言之長也。
---《題繹本法帖》

鐘大理表章致佳,世間蓋有數本,肥瘠大小不同,蓋后來善臨拓本耳。要自皆有佳處,兩晉士大夫類能書,筆法皆成就,右軍父子拔其萃耳。觀魏晉間人論事,皆語少而意密,大都猶有古人風澤,略可想見。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仿佛。
---《題繹本法帖》
www.artx.cn
觀江南李主手改草表,筆力不減柳誠懸,乃知今世石刻,曾不能得其仿佛。余嘗見李主與徐鉉書數紙,自論其文章筆法政如此,但步驟太露,精神不及。此數字筆意深穩。蓋刻意與率爾為之,工拙便相懸也。
---《跋李后主書》
www.artx.cn
顏魯公書雖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軍父子筆法。書家多不到此處,故尊尚徐浩、沈傳師爾。九方皋得千里馬于沙丘,眾相工猶笑之。今之論書者多牡而驪者也。
---《跋洪駒父諸家書》

東坡簡札,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今世號能書者數家,雖規摹古人自有長處,至于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所謂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與也。建中靖國元年五月乙巳觀于沙市舟中。同觀者劉觀國、王霖,家弟寂向,小子相。
---《題東坡字后》

余嘗論右軍父子翰墨中逸氣破壞于歐、虞、褚、薛,及徐浩、沈傳師幾于掃地,惟顏尚書、楊少師尚有仿佛。比來蘇子瞻獨近顏、楊氣骨,如《牡丹帖》,甚似白家寺壁。百馀年后,此論乃行爾。
---《跋東坡帖后》
www.artx.cn
東坡書隨大小真行皆有嫵媚可喜處。今俗子喜譏評東坡,彼蓋用翰林侍書之繩墨尺度,是豈知法之意哉!余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芋芋發于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
---《跋東坡書遠景樓賦后》

少年以此增來乞書,渠但聞人言老夫解書故來也爾,然未必能別功口也。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嘗為少年言,土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或問不俗之狀,老夫曰:“難言也。視其平居無以異于俗人,臨大節而不可奪,此不俗人也。平居終日,如含瓦石,臨事一籌不畫,此俗人也。”雖使郭林宗、山巨源復生,不易吾言也。
---《書增卷后》

舊為陳誠老作此書,不知乃歸楊廣道已數年。余滴黔南道出尉氏,廣道持以相訪,茫然似不出余手,梵志所謂“吾猶昔人非昔人者耶”!紹圣甲戌在黃龍山中忽得草書三昧,覺前所作太露芒角。若得明窗凈幾,筆墨調利,可作數干字不倦,但難得此時會爾。
---《書自作草后》
www.artx.cn
往時王定國道余書不工,書工不工是不足計較事,然余未嘗心服。由今日觀之,定國之言誠不謬。蓋用筆不知禽縱,故字中無筆耳。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豈易言哉!
---《自評元祐間字》

東坡先生云:“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馀”寬綽而有馀,如《東方朔畫像贊》、《樂毅 論》、《蘭亭禊事詩敘》、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結密而無間,如焦山崩崖《瘞鶴銘》,永州磨崖《中興頌》,李斯《嶧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沼。近世兼二美,如楊少師之正書、行、草,徐常侍之小篆。此雖難為俗學者言,要歸畢竟如此。如人眩時五色無... ...

 

徐浩 論書


- i, S5 x* V! G! ]書法,書法家   《周官》內文教國子六書,書之源流,其來尚矣。程邈變隸體,邯鄲傳楷法,事則樸略,未有功能。厥后鐘善真書,張稱草圣。右軍行法,小令破體,皆一時之妙。近世蕭、永、歐、虞頗傳筆勢,褚、薛已降,自《鄶》不譏矣。然人謂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歐得其骨,當矣。夫鷹隼乏彩,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翬翟備色,而翱翔百步,肉豐而刀沈也。若藻耀而高翔,書之鳳凰矣。歐、虞為鷹隼,褚、薛為翚翟焉。歐陽率更云,蕭書出于章草,頗為知言,然歐陽飛白,曠古元比。
; @( x8 s7 L  T9 ~! e5 F1 O, O( T" H2 `www.zgsfj.com   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小促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其大經矣。筆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平,亦不欲側。側豎令平,平峻使側,捷則須安,徐則須利,如此則其大較矣。
8 \  ]  [* i& E# ]$ `   張伯英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永師登樓不下,四十馀年。張公精熟,號為草圣;永師拘滯,終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盡美。俗云:“書無百日工。"蓋悠悠之談也。宜白首次之,豈可百日乎!www.zgsfj.com7 e0 R  v, `' f9 U& X& J' W6 X1 j0 G
[評點]徐浩(703一782),唐書法家,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其書最精楷法,圓勁肥厚,自成一家。但拘于法度,稍欠韻致。《論書》是徐浩留給其子孫的經驗談,為世人所重.2 o/ @: z/ ^1 [# [( s5 p2 n6 F
此文是徐浩用來教育子孫的家訓,所以言辭肯切,諄諄善誘。唐代中期崇尚豐肥,書法追求闊大溫厚的氣象。李肇《國史補》說:“懷素工瘦,張長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勁難工"。徐浩即以“肥勁”為標格,既強調豐腴,又強調骨力,由此可見唐中期書法美學思想的嬗變。而在這之前漫長的時期,書壇上是以“瘦硬”為美的。另外,作者所說書“宜白首攻之"的告誡,也精警有力。

) `) h! J1 z/ _! x( d6 S中國書法家論壇

懷素(737-799),俗姓錢,湖南零陵人。他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因自小“忽發出家之意”,“二親難阻”,進入佛門后,改字藏真。史稱“零陵僧”或“釋長沙”。為了學習書法,在漆盤上練字,竟把盤子都磨穿了。他不辭辛勞,千里求教,可見其專學之毅力,其草書風格,為歷代書家所欽羨。
所謂“醉素”,緣由這位出家人嗜酒茹葷,醉后“草圣欲成狂便發”,敢從破體變風姿,字字筆走龍蛇,“風驟雨旋”,筆下氣勢磅礴,著實給人以“劍氣凌云”的豪邁感。懷素的草書用筆圓勁,“使轉如環”,所學對象不拘一格--大自然、長輩、再傳弟子,甚至在公孫大娘的舞劍中也能穎悟筆法,此種精神,是這位大書家咸大器的秘奧所在。


生平與交往
  懷素,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主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立于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因他三家為僧,書史上稱他“零陵僧”或”釋長沙”。
  懷素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后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
  《高僧傳》記載,懷素的曾祖父錢岳,唐高宗時做過緯州曲沃縣令,祖父錢徽任延州廣武縣令,父親錢強做過左衛長史。陸羽《懷素別傳》說:懷素的伯祖父釋惠融也是一個書法家,他學歐陽詢的書法幾乎可以亂真,所以鄉中稱他們為“大錢師,小錢師”。
  懷素生得眉清目秀,自幼聰明好學,做事少年老成,甚得父母鐘愛。因此人人說他“學必成功,才當逸格”。
  懷素十歲那年,“忽發出家之意”,急得雙親唉聲嘆氣,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所謂“猛利之性,二親難阻”。他在《自敘帖》單也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
  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驚人的。李肇《唐國史補》中曾描寫道:“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圣三昧,棄筆堆集埋于山下,曾曰‘筆冢’。”《懷素別傳》說:懷素家貧,家里買不起紙,只好在寺里的墻上、衣帛上、器皿上練字。又說,嘗于故里種芭蕉萬余株,剪其葉以供揮灑。后來又做了一塊漆盤和一塊漆板,寫了擦,擦了寫,以致把盤、板都寫穿了。懷素“棄筆成冢,盤板皆穿”的勤學苦練精神,難怪李肇說他“有筆如山墨作溪”。
  懷素草書的名氣,在青少年時代已經遠近聞名。當時有位朱逵處士,聽說少年和尚草書有名,特從遠處趕來衡陽,拜訪懷素,并贈詩道:“衡陽客舍來相訪,連飲百杯神轉王。”“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怪狀崩騰若轉蓬,飛絲歷亂如回風。……于今年少尚如此,歷睹遠代無倫比。……”永州太守王邕也親自登堂拜望懷素,贈詩道:“衡陽雙峽插天峻,青壁巉巉萬余仞。此中靈秀眾所知,草書獨有懷素奇。懷素身長五尺四,嚼湯誦咒吁可畏。銅瓶錫杖倚向庭,斑竹秋毫多逸意。……我牧此州嘉相識,又見草書多慧力。懷素懷素不可得,廾卷臨池轉相憶。”
  (一)向李白求詩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懷素二十二歲。這年李白已五十九歲,在巫峽遇赦后,從長流夜郎乘舟回江陵。在南游洞庭瀟湘一帶時,被懷素找到求詩。兩人雖是忘年交,李白精神十分振奮,當即寫了一首《草書歌行》,贊揚他:“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龜,筆鋒殺盡中山兔。……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恍恍如聞神鬼驚,寸寸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古來萬事貴人生,何必要公孫人娘渾脫舞。”
  (二)向徐浩求筆法 向蘇渙求詩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懷素三十一歲。他由零陵出發,作萬里之行,求師訪友,向當代名家探求筆法,經衡陽、客潭州。于代宗大歷三年(767),南下到廣州向徐浩學筆法。黃山谷云:“唐自歐、虞后,能備八法者獨徐會稽(浩)與顏太師(真卿)耳。”(《題徐浩碑》)詩人蘇渙在長沙遇見了懷素。當時正是徐浩去廣州任刺史,懷素要蘇渙題詩,蘇渙就寫了兩首詩,一首是《贈零陵僧兼送徐廣州》,另一首是《懷素上人草書歌》:“張顛沒在二十年,謂言草圣無人傳。零陵沙門繼其后,新書大字大如斗。興來走筆如旋風,醉后耳熱心更兇。忽如裴曼舞雙劍,七星錯落纏蛟龍。又如吳生畫鬼神,魑魅魍魎驚本身。鉤鎖相連勢不絕,倔強毒蛇爭屈鐵。西河舞劍氣凌云,孤篷自振唯有君。今日華堂看灑落,四座喧呼嘆佳作。回首邀余賦一章,欲令羨鏟齊鐘張。瑯誦口句三百字,何似醉僧顛復狂!忽然告我游南溟,言祈亞相求大名。亞相書翰凌獻之,見君絕意必深知。南中紙價當日貴,只恐貪泉成墨池。”
詩中稱贊懷素是“草圣”張旭之后唯一繼承人,稱贊徐浩的書法幾乎凌駕于王獻之之上,如果懷素得到徐的賞識,定會“洛陽紙貴”。“貪泉”一詞是雙關語,一指水名,在廣東南海縣西北;一指貪錢、貪財。末句大有深意。不出所料,后來徐浩成了貪官。《資治通鑒》代宗大歷五年,說他“貪而佞,傾南方珍貸以賂(元)載”。
  (三)拜訪鄔彤
  次年,懷素北上岳州。《自敘帖》上說得很清楚。“恨未能遠睹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淺。遂擔芨杖錫,西游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凝滯;魚箋絹素,多所塵點。”
  他到了南昌,寫了一首《洪州詩》,抒發胸中的抱負。此詩已佚,只在宋代董迪的《廣川書跋》中留下了“漢家聚兵楚無人”一句。董迪解釋道:“懷素似不許右軍得名太過,謂‘漢家聚兵楚無人也’,其與阮籍言‘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氣也略等矣。”可知懷素胸懷大志,要超過前人。
  鄔彤是懷素的表叔,懷素便拜表叔為老師。鄔彤是張旭的學生,顏真卿的同學。鄔彤便把他留在家中,把張芝臨池之妙,張旭的草書神鬼莫測,王獻之的書法如寒冬枯樹等,一一給懷素講解;鄔彤又將作字之法的一個“悟”字教給懷素。所謂“悟”,就是要抓住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如山巒、鳥獸、蟲魚、花果、日月、星辰、風雨、雷霆等等,加以觀察、分析、研究,從中得到某種啟發或感受,并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感情灌注在草書之中,因此獲得了許多成就。
一天,懷素要辭別而去,鄔彤對他說:“萬里之別,我無一物相贈,很感抱歉,我想有件寶贈送您。”當時傳說,鄔彤藏有王羲之的《惡溪》、《小王》、《騷勞》三帖,這是無價之寶,懷素認為表叔將以此物相贈,可是臨走時,鄔彤對懷素道:“草書豎牽,似古釵腳,勉旃!”意思是說草書的直連(如豎),應像古代的釵腳那樣的古樸圓渾,希望你勉勵吧!原來就是這么一句寶貴的臨別贈言:
  (四)看“夏云隨風”
  懷素離別了鄔彤,這次是應禮部尚書張謂的邀請,去京城長安。唐代任華有詩記載道:“狂僧,狂僧,爾雖有絕藝,猶當假良媒,不因禮部張公將爾來,如何得聲名一旦喧九垓。”古人說:“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懷素對鄔彤的諄諄教誨是刻骨銘心的。有一天,懷素看見幾塊浮云,像棉花團似的一朵朵分散著,映照著溫和的陽光,云塊的四周射出金色的光輝,太陽已被浮云遮蔽住了,不禁令他憶起“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的李白詩句。一會兒這些積云又很快地消散了,它們又成為扁球狀的云塊,云塊間露出碧藍色的天幕,遠遠望去這些白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一會兒像奔馬,一會兒像雄獅,像大鵬,有的像奇峰。忽然烏云密布,雷電齊鳴,風雨大作。這時候他恍然想起鄔老師說的一個“悟”字,我何嘗不可把這些夏云隨風的變化運用于狂草之中呢!正如《懷素別傳》所說:“吾觀夏云多奇峰,輒常師之。”又說:“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一一自然。”從此懷素的狂草,有了一個飛躍,沖破了王羲之、王獻之受章草的影響束縛,創造性地形成了他自己的狂草風貌。
  (五)看公孫大娘劍器舞
  《樂府雜錄》記載:“開元中有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僧懷素見之,草書遂長,蓋準其頓挫之勢也。”公孫大娘是廾元時有名的女舞劍家,她的弟子也擅長舞劍。詩人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寫道:“先帝侍女八干人,公孫劍器初第一。”“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詩中還說劍光明亮閃爍,好像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矯健輕捷,猶如群神駕龍飛翔;舞劍開始時,前奏的鼓聲暫歇,好像雷霆停止了震怒;舞罷時,手中的劍影好像江海上平靜下來的波光。懷素看了公孫劍器舞后,大受啟發。由此他的狂草在畫形分布、筆勢往復中增強了高昂回翔之態;在結體上也加強輕重曲折、順逆頓挫的節奏感。他的名氣越來越大。
(六)向顏真卿求張旭筆法
  懷素四十歲至京兆,向顏真卿求教筆法,并請作序以“冠諸篇首”。《廣川書跋》說:“書法相傳至張顛后,魯公(顏真卿)得盡于楷;懷素得盡于草。”懷素是通過顏氏而學到張旭筆法的。顏真卿說:我二十多歲時,曾游長安,師事張旭二年,略得筆法,自以為未穩。三十五歲,從醴泉罷職回來,又特往洛陽去訪張旭,繼續求教。有次我再三要求張長史教筆法,長史許久不說,乃左右盼望,心情不舒暢而去,我跟在他后面,走到東竹林院小堂里,張公坐在床上,命我居于小榻邊,說道:“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豈可言其妙!書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子,可須思妙。”張旭舉出“十二筆意”授顏真卿,顏之把“十二筆意”即“平謂橫、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等傳授給懷素。又問懷素道:“你的草書除了老師傳授外,自己有否獲得感受?”懷素道:“貧僧有一天傍晚,曾長時間地觀察夏云的姿態。我發現云朵隨著風勢的轉化而變化莫測,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蛟龍翻騰,或如飛鳥出林,驚蛇人草,或如大鵬展翅,平原走馬,不勝枚舉,美妙無窮。”顏真卿說:“你的‘夏云多奇峰’的體會,使我聞所未聞,增加我的廣識,‘草圣’的淵妙,代不乏人,今天有你在,后繼有人了。”
  (七)晚年撰經
  懷素晚年在四川成都寶園寺度過。貫休詩:“師不談經不說禪。”《唐釋懷素食魚帖》后李璜說懷素既食肉又食魚。《金壺記》說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為酒,狂筆自通天”,他志在“狂草”而已。
  懷素對佛學也很有研究:有位曇元德尊,從《律藏》中選編了一部《四分律》。相州日光寺有個叫法礪的法師也研究《四分律》,著有《四分律疏》。有一天,他聽了懷素對《四分律》的解釋,大為吃驚,感嘆道:“我研習這書三年了,古人的義章錯誤實在太多,解釋的任務要落在你的肩上!”從此懷素編撰《四分律開宗記》。懷素還懂梵文,能翻譯。他的堂叔父錢起有詩道:“釋子吾家寶,神清慧有余。能翻梵王,妙盡伯英(張芝)書。”
  他晚年患風痹病,于貞元十五年圓寂,享年六十二歲。
  懷素留下的草書有:《四十二章經》、《干字文》、《自敘帖》、《苦筍帖》、《圣母帖》、《論書帖》、《去夏帖》、《貧道帖》、《逐鹿帖》、《酒狂帖》、《食魚帖》、《客舍帖》、《別本六帖》、《藏真帖》、《七帖》、《高座帖》、《北亭草筆》等。
  “狂草”的師承和風格
  懷素狂草的師承關系,還應該追溯到張芝、索靖、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等人。懷素的狂草比起二王的草書來,要“狂逸”得多了。任華詩道:“古來草圣無不知,豈不知右軍與獻之,雖有壯麗之骨,恨無狂逸之姿。”任華又說:“張老顛殊不顛于懷素,懷素顛乃是顛。”貫休云:“張顛之后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這些人說明懷素“以狂繼顛”,他的“狂”草在前人的基礎上又邁出了一大步。同時也說明了“以狂繼顛”,正是以師承源流而說的。
  但懷素的“狂草”也不是隨意涂涂寫寫的,而是出規人矩的。明代項元汴說過:“予僅得宋秘所藏《苦筍》一帖,其用筆婉麗,出規人矩,未有越于法度之外。疇昔謂之‘狂僧’是不解其‘藏正于綺,蘊真于草,稿巧于樸,露筋于骨’。觀其以懷素稱名,‘藏真’為號,無不心會神解,若徒視形體,以點畫求之,豈能窺其精妙!”這段活對領會懷素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可以得出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項氏原來只知道懷素是“狂僧”,而不知道懷素取名“藏真”的用意,讀了“藏正于綺,蘊真于草”之后,乃心領神會懷素的抱負和他的奮斗目標。
  懷素的狂草風格是糅取各家之長而形成的。他兼容并蓄地把篆書、隸書、蝌蚪文、蟲書、稿草、章草、飛白等筆意容納在其中。所以有人說狂草的瘦勁樸野則出于蟲、篆;點畫波發則出于八分;轉換背向則出于飛白;沉著痛快則出于章草。
  黃庭堅說過,數百年來只有三個半人懂得這個道理。這三個半就是張旭、懷素和黃自己,蘇舜欽只能算半個。他說:“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耳!不知與蝌蚪、篆、隸同法同意,數百年來唯張長史、永州狂僧及余三人悟此法耳。蘇才翁有悟處而不能盡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草書是由行書發展而來。后漢時的張芝,學崔瑗、杜度的草書之法,創變成了“今草”:后來王羲之在張芝“今草”的基礎上除去了一些章草的波磔,結合楷書筆法創了王羲之派“今草”(即行草)。王獻之又在其父“行草”的基礎上變方筆為圓筆,字畫更為秀媚流暢,便變革為“破體書”。唐戴叔倫《懷素上人草書歌》道:
  “楚僧懷素工草書,古法盡能新有余。
  神清骨竦意真率,醉來為我揮健筆。
  始從破體變風姿,一一花開春景遲。”
  懷素的狂草脫胎于張芝、王獻之的“一筆書”。“一筆書”即字字相連,一筆而成,多用中鋒,融合圓字,一氣呵成。懷素圓而長的筆畫,有“春蚓秋蛇”、“奔蛇走虺”之趣。顧復《平生壯觀》評懷素說:“《干文》、《自敘》、《苦筍帖》,有春蚓秋蛇之意,變化不可端倪,險絕也。”
  懷素的筆法有的脫胎于“雕蟲篆”。他的狂草風貌,有時遒勁,垂畫纖長,旋繞屈曲,同雕蟲相像。前人謂懷素的狂草為“雕蟲之美,獨步當時”。有的學自索靖的“銀鉤蠆尾”。他的狂草風貌,有時筆畫如絲如發拖得很長,似斷非斷,似續非續。正如任華說的“或如絲,或如發,風吹欲絕又不絕”,貫休說的“或細微,仙衣半縫金線垂”一樣。懷素《自敘帖》中“常接游居”、“張旭之作也”等字細如絲發,正是索靖的“銀鉤蠆尾”。” 

注:唐朝崇佛,很多達官貴人的子女都流行出家,可以有家室,和普通百姓理解的出家完全不一樣!

 

 

顏真卿(709~785)中國唐代書法家。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開元(713-741)年間中舉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為人剛正不阿,為權□楊國忠所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祿山叛亂,顏真卿在平原聯合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奮起抵抗,河北一帶十七郡紛紛響應,被推為盟主。后顏杲卿和侄顏季明被安祿山殺害,顏真卿懷著悲憤的心情寫成著名的《祭侄季明文稿》。肅宗時至鳳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代宗時封魯郡公,因此后世又稱他為顏魯公。由于顏真卿篤實戇直,敢于直言諫諍,德宗時遭到虞杞的妒惡。當李希烈叛亂,虞杞奏請使顏真卿前去勸降,不斷遭到李希烈的威逼,顏真卿不屈,并叱責李希烈,被李希烈殺害于獄中。后人輯有《顏魯公文集》。

顏真卿自幼勤奮好學,有文學才能,他的書法受家庭和外祖家殷氏的影響,同時得到張旭的指導,他又廣泛地向歷代書法名家如蔡邕、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等汲取營養,經過融會貫通,創造了出類拔萃、雄偉剛勁、大氣磅礴的獨特風格,被稱為顏體,成為代表有唐一代的大書法家,他的書法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起了承先啟后的作用,對后世書法影響極大。顏真卿的楷書具有莊嚴雄偉的氣派,他用筆橫輕豎重,筆力雄強而有厚度;在結構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圓。豎筆向中略呈弧度,剛中有柔,富有彈性感,兼以筆畫重,力足中鋒,更增加他那氣勢宏大、圓潤渾厚的美感。

中國楷書發展到唐代可以說達到頂峰階段,其成就以顏真卿為代表。稍晚的唐代書法家柳公權亦受到顏真卿的影響,后世并稱為顏柳。顏真卿的書法筋力豐滿,氣派雍容堂正;柳公權的書法則偏重骨力勁健,所以又有“顏筋柳骨”的稱謂。顏真卿的行草書具有既凝練渾厚,又有縱橫跌宕的特色。他用筆氣勢充沛,巧妙自然,并有篆籀氣息,但他的行草書仍不失魏、晉的準繩。顏真卿的書法理論,流傳有《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傳世顏真卿的書法作品比較多,著名墨跡,楷書有《竹山堂聯句詩帖》、《告身帖》;行草書有《祭侄季明文稿》、《劉中使帖》、《湖州帖》等。其中除《祭侄季明文稿》公認為真跡外,其余作品真偽尚有不同意見,但都是流傳有緒的墨跡。《祭侄季明文稿》為草稿性質的遺跡,書寫自然,手稿滿紙涂改,卻表現出顏真卿書法的神韻。

顏真卿一生書寫碑石極多,流傳至今的有:《多寶塔碑》,結構端莊整密,秀媚多姿;《東方朔畫贊碑》,風格清遠雄渾;《謁金天王神祠題記》,比較端莊遒勁;《臧懷恪碑》,雄偉健勁;《郭家廟碑》雍容朗暢;《麻姑仙壇記》,渾厚莊嚴,結構精悍,而饒有韻味;《大唐中興頌》,是摩崖刻石,為顏真卿最大的楷書,書法方正平穩,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廣平碑》,書法開闊雄渾;《八關齋報德記》,氣象森嚴;《元結碑》,雄健深厚;《干祿字書》,持重舒和;《李玄靜碑》,書法遒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顏勤禮碑》,1922年出土,字畫完好如新,是顏真卿碑刻中最能傳達出原跡面貌、神氣的碑刻。其書法雄邁清整,為晚年代表作品。《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

顏真卿書法刻成法帖的也很多,歷代匯集的叢帖大都有顏真卿的作品。單帖有《爭坐位帖》、《奉使帖》、《送裴將軍詩》、《小字麻姑仙壇記》、《送劉太沖敘》等。其中以《爭坐位帖》最為著名。此帖為行草書,是根據真跡上石,現在西安碑林;此帖為他的手稿,信手揮筆,縱橫跌宕,筆墨淋漓,是不經意的杰作。米芾認為有篆籀氣息,為顏真卿的書法第一。專門匯集顏真卿書法的法帖有宋刻《忠義堂帖》,共收集顏真卿書法作品45種,浙江省博物館藏有宋拓孤本。

顏真卿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709年)——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終年77歲,瑯邪臨沂(山東臨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時期的書法創新代表人物,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遭勁舒和,神彩飛動。他的書法,既有以往書風中了氣韻法度,又不為古法所束縛,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規,自成一幅,稱為“顫體”。宋歐陽修評論說:“斯人忠義出于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宋朱長文《續書斷》中列其書法為神品。”并評說:“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

魯公是書史上居承先啟后地位的偉大人物,他的正書,向以博厚雄強著稱,「鋒絕劍摧,驚飛逸勢」,以顏世家廟碑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氣勢磅礴,以大唐中興頌最著;至最高境界,表現沖和淡遠之韻致者,則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勁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為第一。

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書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輝映的,就是顏真卿了。他的書法,以楷書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書所寫之碑,端正勁美,氣勢雄厚。他生于楷書流行之際,與王羲之之典型相對,導開書法新風氣。

顏真卿是進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時始聞名于世。安祿山起兵范陽時,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顏真卿固守平原城,為義軍盟主,為唐朝盡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將李希烈處勸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更是提高其于書法界的地位。顏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終均用正鋒,因此所謂顏法的定型化筆法其藝術價值較少,但此筆法卻能充分發揮男性的沉著,剛毅。

中唐以后,由于藩鎮割據,兵連禍結,舊有的制度已經呈現瓦解之勢。顏真卿起而建立楷書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種心經呈理反映。但是,規矩森嚴的楷書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畢竟是有距離的,因此唐末以后,書法藝術的發展便集中表現在行草書方面,古典的典范終于讓位給個人主義的抒情作風了。

顏真卿的書法,號稱顏體,有他獨特的風格和筆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書法家認為從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圓筆」的痕跡,和其他書法家的「方筆」不同。

顏真卿被使用圓筆的書法家奉為開創者。他和使用方筆的王羲之,都對后世產生既深且遠的影響。

顏真卿現存的書法作品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祭伯文稿……等。他和唐詩另一位以楷書成名的書法家柳公權,被人合稱為「顏柳」。
他的書跡作品眾多,據說流傳下來的有130多種。為后人重視的楷書有楷書《多寶塔》、《東方畫贊碑》、《麻姑仙壇記》、《郭家廟碑》,《顏勤禮碑》等,這些碑刻楷書,有個性,有特點,有正面不拘,莊而不險的氣勢,但筆畫橫細豎粗及捺腳空腹過大之處,在學習時應求其神韻,不應單純追求形似。他的行書《祭侄季明文稿》是懷著悲憤的心情創作出來的佳作,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書還有《爭座位帖》、《裴將軍帖》等。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楷書,岑勛撰文,徐浩題額。字體勻稱,豐腴。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25年)四月立。碑存陜西西安碑林。
 


變化萬千 貴在自然

       凡書通既變。王變白云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永禪師,楮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書中法,后皆自變其體,以傳后世,俱得垂名。唐.釋亞棲《論書》

      學書畫者,貴在仿佛大都,而細微曲折之間,正不妨增減出入。若只為依樣葫蘆,則是以紙印紙,雖云一線不差,少天然生動之趣矣。清.李漁《閑情偶記》

      以風骨為體,以變化為用。唐.張懷灌《書儀》
      學書以沉著頓挫為體,以變化牽掣為用,二者不可缺一。明.解縉《春雨雜述》

      活潑不呆者,其致豁;流通不滯著,其機圓。機致相生,變化乃出。

      使轉圓勁而秀折,分布勻豁而工巧,方許入法家之門。清.笪重光《書伐》

      廢紙敗筆,隨意揮灑,往往得心應手。一遇精紙佳筆,整襟危坐,公然作書,反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一則破空橫行,孤行已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則刻意求工,局于成見,不期拙而自拙也。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名手無筆筆湊泊之字,書家無字字疊成之行。清.笪重光《書伐》

       作書點畫鉤磔,轉折挑剔,須氣貫神足,否則松懈。清.梁獻《學書論》

       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是書家之大要。唐.釋亞棲《論書》

      每自皆須骨氣雄強,爽爽然有飛動之態。屈折之狀,如鋼鐵為鉤,牽掣之蹤,若勁針直下。主客勝負皆須姑息,先作者主也,后為者客也。每書一紙,或有重字,亦須字字意殊。蔡希綜《法書論》

       字形八面,迭遞增換,一面變,形凡八變;兩面變,形凡五十六變;三面以上,變化不可勝數矣。元.陳譯曾《翰林要訣》

     為一字,數體俱入,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晉.王羲之《書論》

      元章自敘云:古人書筆筆不同,各立面目,若一一相似,排如算子,則奴書也。清.錢泳《書學》

      字須飛動,無凝滯之勢,是得法。唐.張懷灌《玉堂禁經》

      作法書多失體,布置勻直少勢。點不變謂之有棋,畫不變謂之布算,最是大忌。清.馮班《鈍書吟要》

       體有疏密,意有倜儻,或有飛走流注之勢,驚竦峭絕之氣,淘淘閑雅之容,卓犖調宕之志,百體千形,巧媚爭呈,豈可一概而論哉!南朝.蕭衍《草書狀》

       一字之體,率多由于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者,如此應,各有義理。姜夔《續書譜》

       用筆均極隨意,絕無拘牽束縛之態,惟稍有霸悍之氣,未能若煙客之沖和自在也,學者能得其意,一切塵俗蹊徑,自掃除凈盡矣。秦祖永《桐陰畫訣》

       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南朝.蕭衍《答陶隱居論書》

       用筆需要活潑潑地,隨形取象,在有意無意間,畫成自然,機趣天然。方是功夫到境。秦祖永《桐陰畫訣》

       勿令有死點死畫,方盡書之道也。唐.李世民《筆意》

       字猶用兵,同在制勝。兵無常陣,字無定形,臨陣決機,將書審勢,權謀妙算,務在萬全。然陣勢雖變,行伍不可亂也;字形雖變,體格不可逾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變者,如高低,長短,闊狹,其變無窮也。《書法三味》

      書擎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行氣立矣。蔡邕《石市神授筆勢》

      用筆法,先急回,后疾下,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魚得水。景山奧云:或卷或舒,乍輕扎重,善思之,此理可見。李斯《用筆法》

      觀其體勢,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筆墨。唐.張懷灌《書斷》

      魏伯子曰:古人作字,于楷細秀婉中,忽作一重大奇險者,蓋其精神機勢所發,無能自遏,不覺縱筆,覽者亦遂怵然改觀。后人見此,學為怪異,而所書不足動人。本無情興,徒欲作怪故也。人有哈欠噴嚏,又舒肆震動而泄之。茍無是而學為張口伸腰,豈得快哉。清.梁章鉅《學字》

      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晉.王羲之《書論》

l     風行水石,自然成文;云出嚴間,無心有態;趣以觸而生筆,筆以動而含趣,相生相觸,輒合天妙。能含天妙,不必言條理脈絡,而條理脈絡自無之而不在。清.沈宗謇《芥舟學畫編》

l         結字須令整齊中有參差,方免字如算子之病,逐字排比,千體一同,便不成書。作字不須豫立間架,長短大小,字各有體。因其體勢之自然與為消息,所以能盡百物之情狀,而與天地之比相肖。有意整齊與有意變化,皆是一方死法。清.王澍《論書勝語》

l         然欲自然,先須有意,始于方整,終于變化,積習久之,自有會通處。清.王澍《論書勝語》

l         何取于生且拙?生則無莽氣,故文人所謂“文人之筆”也;拙則無作氣,故雅人所謂“雅人深致”也。明.顧凝遠

l         北魏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變態,唐人書無定勢,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l         書法要旨,有正與奇。所謂正者,偃仰頓挫,揭按照應,筋骨威儀,確有節制是也。所謂奇者,參差起復,騰凌射空,風情姿態,巧妙多端是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l         書亦須用圓轉,順其天理;若輒成棱角,是乃病也。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l         一畫之間,變欺起伏于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況云積其點畫,乃成其字。唐.孫過庭《書譜》

l         山谷云:凡作書之害,姿媚是其小弊,輕佻是其大病。直須落筆,一一端正。至于放筆,自成行草,最忌用意裝綴,便不成書矣。清.梁章鉅《學字》

l         怪石以丑為美,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俗書非務為妍美,則故詫丑拙。美丑不同,其為為人之見一也。清.劉熙載《藝概》

l         甜熟不是自然,佻巧不是工致,鹵莽不是蒼老,拙惡不是高古,丑怪不是神奇。清.方薰《山靜居論畫》

   規矩入巧,乃明神化,出沒不窮。本領精熟,則心意自能變化。清.馮班《鈍書吟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馬一龍狂草:花亂無計小大,人狂不知我誰
中國古代文學常識
歷代草書大家,領略暢快淋漓之美!
中國草書四大家的風格及其代表作品
草書之美
唐·張旭 《古詩四帖》墨跡本 賞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西乌珠穆沁旗| 孝昌县| 肥乡县| 常宁市| 北川| 酉阳| 寿阳县| 兰考县| 和龙市| 和政县| 宝应县| 通山县| 马关县| 阿坝| 察哈| 义乌市| 新闻| 玛曲县| 利辛县| 厦门市| 凤阳县| 渭南市| 定边县| 阿拉善右旗| 宣化县| 股票| 营山县| 清苑县| 科尔| 绥芬河市| 镇康县| 甘德县| 巩留县| 靖州| 台东县| 高平市| 柳林县| 宜都市| 望城县| 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