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婕妤的墓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漢成帝延陵的東北約600米處的地方,當地的人民稱此墓為“愁女墳”或者“愁娘娘墓”。班婕妤在死后陪葬在漢成帝的墳墓附近,墳墓的底部周長為300多米,高為14米,在她墳墓的東邊有7座陪葬的墳墓。
在太后。班婕妤寫了一篇奏章,請求漢成帝答應她去侍奉王太后,漢成帝答應了她的請求。班婕妤也是一個聰明的人,她知道在王太后的保護下,自己就不會再受到趙氏姐妹的誣陷了。
從此班婕妤身居深宮中,憐憫自己的年華老去,便作《團扇詩》來自傷,知道自己今后再也不可能得到漢成帝的寵愛了。不久,趙飛燕就被封為皇后,趙合德也成了昭儀,但是這些事情都與斑鳩于無關了。班婕妤除了侍奉王太后燒香念佛之外,她還每天寫寫詩賦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慨。
婕妤(jié yú),是宮中嬪妃的稱號。這個稱號從漢代開始使用,一直沿用到了明代。婕妤是類似于貴妃的稱呼,漢代的婕妤很多時候都會晉封為皇后,所以婕妤作為妃子的稱號,它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班婕妤是班氏被封為婕妤之后被大家所稱呼的,到現在也被叫做班婕妤,班婕妤真實的姓名已經沒有辦法進行考證了。
班婕妤是班況的女兒,聰明伶俐,美艷動人,才學廣博,擅于詩賦。在漢成帝即位的時候就被選入宮,后又被立為婕妤。班婕妤不爭風吃醋,不干涉政事,品行端正,謹言慎行。她的文學造詣相當高,熟悉古代的事情,常常運用古代的史事來開到漢成帝,又擅長彈琴奏樂,使得漢成帝在悅耳的絲竹聲中如癡如醉。對于漢成帝而言,班婕妤不但是她的妃子,也是他的朋友知己。不過,因為班婕妤的莊重自持,拘泥于禮數,時間久了漢成帝對她也漸漸失去了好奇之心。班婕妤為漢成帝生下過一個龍裔,但是很可惜幾個月之后便夭折了雖然班婕妤受寵的時間挺久,但是她自那以后就沒有再生育。
班婕妤,漢成帝劉驁的妃子,古代著名的才女,也是古代以賦聞名的作家之一。擅長寫詩和賦,具有高尚的品德,進宮的時候為少使,后來又被封為婕妤。她的相關作品大多是已經銷聲匿跡,唯有三篇詩賦流傳于現在,分別為《自傷賦》《搗素賦》和《怨歌行》。
班婕妤出生在一個功勛的家庭,班婕妤是楚國令尹子文的后代,她的父親是班況,在漢武帝抗擊匈奴的時候做出過卓越的貢獻。班婕妤從小就及其聰慧又非常漂亮,喜歡寫詩作賦,文采出眾,所讀過的書也非常得多。
在漢成帝劉驁即位時,班氏被送進了宮,剛開是一名下等宮女,不久之后獲得了漢成帝的寵幸被封為了“婕妤”。漢成帝為班婕妤住在后宮的第三區,她也為皇上誕下了一位皇子,但是很不幸這位皇子沒過幾月就夭折了,之后班婕妤再也沒有生育過。
班婕妤在少女時期就被選入進宮,在深宮中度過了她的一生,從皇帝萬分寵愛的妃子到最后無人問津的形影單只,她的一生是非常悲涼孤獨的,但是能在后宮這個紛紛擾擾的地方保持自己初心,不被世俗所干擾是很多人都十分贊賞她的方面。
班婕妤在入宮不久就被皇上所寵幸,得到了萬人都像得到的寵愛,那時的她是非常幸運的。但是這種日子卻是十分短暫的,在趙氏姐妹入宮之后,她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趙氏姐妹在后宮飛揚跋扈,許皇后萬般無奈,于是想出了一個下策,在自己的寢宮中設神壇,早晚誦經,祈求皇帝平安,同時有詛咒趙氏姐妹。等到事情敗露之后,趙氏姐妹向皇上讒言說許皇后不僅罵自己還詛咒了皇上,漢成帝一怒之后將廢黜了許皇后。趙氏姐妹還想利用這個機會鏟除了班婕妤,誣陷班婕妤說她也參與了巫蠱案,漢成帝相信了趙氏姐妹的話。然而班婕妤淡定地跟皇上說:“我知道人的生命長短是命中注定的,不是人能所控制的,修行的人都沒有得到福報,為邪的人還有生命希望呢?如果鬼神知道,難道肯聽沒有信念的人的禱告?萬一神明都不知曉,詛咒有神明用,我不僅不會做,我也不屑于做這個!”漢成帝覺得她的話非常有道理,并且念在昔日恩愛夫妻之情沒有在進行追究,同時又對班婕妤進行賞賜來彌補自己愧疚的心理。
班婕妤,班況的女兒,是《漢書》班固的祖姑,因為被漢成帝封為“婕妤”,故稱她為班婕妤。班婕妤為后人所熟知,是因為她歷經繁華蕭瑟的生平和她的著名詩歌《怨歌行》。《怨歌行》又叫做《團扇詩》,是在趙氏姐妹入宮,她被冷落時所作,用此詩抒發了自己的心情。
班婕妤的一生可以作為后宮妃子的一個重要標本。班婕妤年紀輕輕就被選入后宮,為許多同齡的女孩所羨慕。剛剛踏入后宮趙氏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剛開始是一個宮女,但是因為得到了漢成帝的寵愛很快便成為了婕妤。居住在漢成帝專們為他布置的增成舍,收到了萬般的寵愛。
在受皇帝寵愛的那幾年中,班婕妤卻時常感到憂慮,在詩歌《怨歌行》中的“常恐秋節至”就能看出,所以她也非常的小心謹慎。班婕妤的擔心最終還是降臨了,漢成帝被趙飛燕姐妹迷得昏頭轉向,漸漸的班婕妤也失去了皇帝的寵信。為了避免趙氏姐妹的毒害,班婕妤選擇去供養太后,之后便一直居住在長信宮。
詩中作者班婕妤用“團扇”來進行自比,用秋扇見捐來比作見棄的狀態,十分貼切。作者以優美清麗的筆法用事物來表現出自己的心情,在某種意義上,是作者個人的寫照,但同時它已經超越了個人遭遇的事實,而是深刻揭露出在男權的社會中女性悲慘的遭遇和痛苦的心情。
班婕妤,西漢時期著名的女作家,古代才女,擅長寫詩作賦。她的作品很多,但是到現在大部分的作品都已經佚失。目前保存完好的作品只有三篇,分別是兩首賦《自傷賦》《搗素賦》和一首詩《怨歌行》(也叫作《團扇歌》)。
這些作品都是抒發班婕妤在失寵后獨居深宮的嘆息和苦悶,其中《怨歌行》這首詩也是她失寵后的作品。《怨歌行》的另外一個題目叫做《團扇歌》,這是一首借物言情的作品,用秋扇見捐這個行為來比喻后宮的嬪妃被皇帝玩弄后造拋棄的悲慘命運。
詩的前兩句是寫制作扇子的材料,是從織機上裁下來的一塊精美絲絹,非常潔白無瑕,也同時暗示出入宮的少女們出身名門,純凈美好。三四兩句是寫經過加工后的扇子更加美麗了。開頭前兩句是在寫內在之美,那么這兩句則寫了經過加工,外在美麗的容貌。后面四句的意思是寫團扇的命運。團扇在夏天的時候被主人一直捧在手上,受到主人的喜歡,然而又為自己的恩寵不能得到持久而常常充滿恐懼的心理,因為轉眼就要到秋天了,秋天的風吹走了夏天的炎熱,但也同時奪去了主人的寵愛。那時的團扇就被丟棄在竹箱里,與主人從此就沒有聯系了。這四句話將后宮妃嬪的經歷寫的十分形象生動,她們的命運就像一把團扇一樣,皇上寵信她們的時候她們是幸福的,但是如果沒有了皇帝的寵幸,她們的人生將會變得一無是處。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得到身為封建士大夫的男人青睞,并給予崇高的評價,實在很難得。班婕妤不但有名將之家,父親是漢武帝的驍將,立下班昭的姑母。在這樣的家族背景之下,她自有一份雍容華貴的氣質,和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
古代才貌雙全的女子并不鮮見,而趙飛燕入宮前,漢成帝對她最為寵幸,而班婕妤在后宮中的賢德也是有口皆碑的。當初漢成帝為她的美艷及風韻所吸引,漢成帝為了能夠與班婕妤形影不離,特命人制作一輛較大的輦車,以便同車出游,但卻遭到她的拒絕,她說:賢圣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古代圣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而夏、商、周三代末主夏桀、商紂、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身邊。
當時王太后聽到班婕妤以理制情,不與皇帝同車出游,非常欣賞,逢人便說: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王太后的賞識,使班婕妤的地位在后宮更加突出。而她的婦德、婦容、婦才、婦工等多方面的修養,很有可能對漢成帝產生更大的影響,使他成為有道的明君。可惜漢成帝沒有憑借班婕妤的賢內助,成就一番帝皇霸業,是他本性趙合德姐妹入宮,與漢成帝過起信讒思之理;倘若鬼神無知,則讒溫又有何益?妾不但不敢為,也不屑為。班婕妤一番肺腑之言,成功打消了漢成帝的疑心,還得到厚加賞賜。
自此,我不得不嘆服班婕妤的高超智慧及完美人格。相比之下,歷代在宮廷陰謀中倒下去的具有文韜武略的男人,不知有多少,即使是那些和皇帝一起打江山的人們,也難以擺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何況作為一個后宮之妃,更是皇家砧板上的肉。而班婕妤失寵后能夠保全自身,退而養性,實在是千百年間,一婦人焉。
而且,坎坷的命運,卻成就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女辭賦家。班婕妤失寵之后,并不是在怨艾中虛度余生,而是創作出了不少辭賦作品,成為千古吟詠的佳作。她的《團扇詩》,又稱《怨歌行》,利用團扇抒發了她心中的失落悵惘之情。鐘嶸《詩品》評此詩說:《團扇》短章,辭旨清捷,怨深文綺,得匹婦之致;當是中肯的評語。其詩曰: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棄捐莢笏中,恩情中道絕。
團扇又稱絹宮扇、合歡扇,是當時妃嬪仕女的飾品。但由于班婕妤的一首《團扇詩》,團扇幾乎成為紅顏薄命、佳人失寵的象征,并成為文學典故,被后代所旁征博引。如唐代王建的詞: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而納蘭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名句,也是因為用了該典故,成為傳世之詠。
班婕妤的人生,雖然并不一帆風順,命運對于她也不是特別眷顧。但是在我們眼里,她仍然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女人,她出色的容貌,橫溢的才華,貞靜的美德,成為中國歷史上無數女人追慕的理想女性的楷模。
【原文】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最新裁出的齊地上好絲絹,猶如霜雪一般潔白。
用它縫制出一把合歡團扇,像輪渾圓渾圓的明月。
隨你出入,伴你身側,搖動起來微風徐徐拂面。
團扇呵,常常擔心秋來的季節,那時涼風會代替夏天的炎熱。
用不著的團扇將被拋棄,扔進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斷絕。
注釋
⑴怨歌行:屬樂府《相和歌·楚調曲》。
⑵新裂:指剛從織機上扯下來。裂,截斷。齊紈(wán)素:齊地(今山東省泰山以北及膠東半島地區)出產的精細絲絹。紈素都是細絹,紈比素更精致。漢政府在齊設三服官,是生產紡織品的大型作坊,產品最為著名。素,生絹。
⑶皎潔:一作“鮮潔”,潔白無瑕。
⑷合歡扇:繪有或繡有合歡圖案的團扇。合歡圖案象征和合歡樂。
⑸團團:圓圓的樣子。
⑹君:指意中人。懷袖:胸口和袖口,猶言身邊,這里是說隨身攜帶合歡扇。
⑺動搖:搖動。
⑻秋節:秋季。節,節令。
⑼涼飆(biāo):涼風。飆,疾風。
⑽捐:拋棄。篋(qiè)笥(sì):盛物的竹箱。
⑾恩情:恩愛之情。中道絕:中途斷絕。
【作品鑒賞】
《怨歌行》著名的宮怨詩,嬪妃即使再受寵,也不過是侍候君側,供其歡娛愜意的玩物而已
該詩又題為《團扇詩》《紈扇詩》《怨詩》,是一首著名的宮怨詩。
該詩通首比體,借秋扇見捐喻嬪妃受帝王玩弄終遭遺棄的不幸命運。前六句是第一層意思。起首二句寫紈扇素質之美;從織機上新裁(裂)下來的一塊齊國出產的精美絲絹,像霜雪一般鮮明皎潔。紈和素,皆精美柔細的絲絹,本來就皎潔無瑕,更加是“新”織成,又是以盛產絲絹著稱的齊國的名產,當然就更加精美絕倫,“鮮潔如霜雪”了。
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門,品質純美,志節高尚;也是寫其內在本質之美。三四句寫紈扇制作之工:把這塊名貴精美的絲絹裁制成繪有合歡圖案的雙面團扇,那團團的形狀和皎潔的色澤,仿佛天上一輪團圓的月亮。此二句則寫其經過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態之美。
“合歡”,是一種對稱的圖案花紋,象征男女和合歡樂之意,如《古詩》中“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羽林郎》中“廣袖合歡襦”,皆屬此類。故這里的“合歡”,不僅突出了團扇的精致美觀,以喻女子的外貌出眾,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對于美好愛情的向往;“明月”不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時也象征著她對永遠團圓的熱望。
“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寬大,故扇子可置于懷袖之中;天氣炎熱時則取出搖動,頓生微風,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謂蒙恩幸之時也。”但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其實,這兩句更深的含義是:嬪妃即使受寵,亦不過是侍候君側,供其歡娛愜意的玩物而已。
《怨歌行》借扇擬人,巧言宮怨之情;設喻取象,無不物我雙關,以秋扇見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棄,尤為新奇而警策
后四句為第二層意思:團扇在夏季雖受主人寵愛,然而卻為自己恩寵難以持久而常常擔心恐懼,因為轉瞬間秋季將臨,涼風吹走了炎熱,也就奪去了主人對自己的愛寵;那時,團扇將被棄置在竹箱里,從前與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斷絕了。“秋節”隱含韶華已衰,“涼飆”,象征另有新歡;“炎熱”,比愛戀熾熱;“篋笥”,喻冷宮幽閉,也都是語義雙關。封建帝王充陳后宮的佳麗常是成千上萬,皇帝對她們只是以貌取人,滿足淫樂,對誰都不可能有專一持久的愛情;所以,即使最受寵幸的嬪妃,最終也難逃色衰愛弛的悲劇命運。
嬪妃制度又使后宮必然爭寵相妒,互相傾軋,陰謀讒陷,班婕妤不就為趙飛燕所讒而失寵了嗎?“常恐”,正說明樂中伏悲,居安思危;這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嬪妃的普遍心理狀態。此詩本是女詩人失寵后之作,而這里說“常恐”、用失寵前語氣,更顯得她早知此事已屬必然之勢,正不待奪寵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詩人用語之隱微、怨怒之幽深,千載之下,猶不得不令人驚嘆其才情麗感慨其不幸!
《怨歌行》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婦女被遺棄的普遍悲劇命運,怨情寫得抑揚頓挫
該詩完全符合這兩條美學要求:借扇擬人,巧言宮怨之情;設喻取象,無不物我雙關,貼切生動,似人似物,渾然難分。而以秋扇見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棄,尤為新奇而警策,是前無古人的創造。正因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宮怨范圍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義,即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婦女被玩弄被遺棄的普遍悲劇命運。這正是本詩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所在。在后代詩詞中,團扇幾乎成為紅顏薄命、佳人失時的象征,就是明證。
其次,詩中欲抑先揚的反襯手法和綺麗清簡的語言也是值得欣賞的。前六句寫紈扇之盛,何等光彩旖旎!后四旬寫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頑艷!在兩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價值和這價值的毀滅,又對比何等鮮明!短短十句,卻寫出盛衰變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寫得如此抑揚頓挫,跌宕多姿,蔚為大觀。
【名家點評】
南朝梁文學評論家鐘嶸《詩品》:“《團扇》短章,辭旨清捷,怨深文綺,得匹婦之致。”
清代詩人文學家沈德潛《古詩源》:“用意委婉,音韻和平。”
清代詩人學者吳淇《選詩定論》:“‘裁作’句,既有此內美,又重之以修能也。”
作者介紹
班婕妤
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名不詳,漢成帝劉驁妃子,西漢女作家,古代著名才女,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漢書·外戚傳》中有她的傳記。
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現存作品僅三篇,即《自傷賦》、《搗素賦》和一首五言詩《怨歌行》(亦稱《團扇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