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便有帝王對于王霸之道的困惑,即使是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能例外。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與魏征談論自古以來帝王的治政得失時,他就曾憂心忡忡地說:“如今國家剛處于大亂之后,恐怕百姓不易教化,在短期內很難實現天下大治呀。“
魏征卻回答:“臣以為恰恰相反。在大亂之后,并非不易治理,反而更容易治理。因為百姓在戰爭中已經感受到了痛楚,這樣就會更加盼望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如果百姓期盼安定,那么就會容易教化了。所以說,戰亂之后的百姓其實是容易教化的,這就同饑餓的人容易滿足對飲食的需要是同樣的道理。”
然而李世民仍然是信心不足,他頗有疑慮地問道:“即使是一位圣明的國君往往要用畢生精力來治理國家,武力也是避免不了的手段,最后方才能夠實現社會安定。而現如今正是大亂之后,天下太平豈能是很快就能實現的?”
魏征回答道:“此類事宜只適合于普通人,不適用在英明的國君身上。如果英明的君主施行教化,上下同心同德,百姓就會如浪潮般紛紛響應。不說數月內使天下大治,相信一年其實也不太困難。既然人民渴望安居樂業,只要皇上能靜以待民,少征徭役,使人民休養生息,這樣一來,百姓安定,國家就可以實現無為而治了。”
有關這次君臣辯論,其實質上就是對究竟用王道還是霸道來統治人民這個問題的爭論。如果采用霸道的主張,對內實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對外干戈不息,窮兵黷武,其結果必然是重蹈隋煬帝的覆轍。而李世民不愧是為一代明君,他在權衡利弊之后,最終采納了魏征的意見,推行王道政治,也就是“圣哲施化,施仁政于民。”就這樣國家與民修養生息,貞觀盛世因此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