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回首已無家,
不作人間解語花。
處士美人同一哭,
悔將水雪誤生涯。
這首詩的作者就是明清交替之際,聞名金陵的名妓,“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她在自然平實的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脫和清澄的詩意人生。她聰明靈秀、神姿艷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第一流人物。
董小宛自幼聰明,七八歲就通曉書翰,及長,織繡縫紉,彈琴唱曲,烹調茶道,樣樣精通,用現在的說法真得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女子。小宛不僅具傾國傾城之貌,又兼備所有女人的優點與美德,更可貴的是喜靜不喜鬧,雖處身風月場,依舊獨標清韻,超凡脫俗,是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可人兒。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道:小宛“在風塵雖有艷名,非其本色”,這也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青睞”與“深愛”小宛的原因。
這個美麗的女子,還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姑娘?,F在人常說的一句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勸人在父母健在時多盡孝,以免將來留遺憾。對小宛來說,本來生在一個富足的家庭,乖乖女的她享盡了父母的寵愛。怎奈家道中落,父親去世,母親重病纏身,這巨大的變故讓小宛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
她是個孝女,為給母親治病,無奈之下墮入青樓,依靠從小琴棋書畫的熏陶,加之小宛溫婉秀雅,天生一種惹人憐愛的氣質,令她很快就脫穎而出、聲名遠播,多少男人如狂蜂浪蝶趨之若鶩,可小宛潔身自愛,對那種利用自己的美色從男人身上賺取金錢的行為嗤之以鼻。陪客吃飯、聊天、游玩是她的底線,其他免談。這份孤傲令她得罪了一些風流浪子,卻贏得了有才華的名士的喜愛,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她有緣結識了后來的丈夫冒辟疆。小宛早就聽聞冒公子的文采,一直期待有朝一日和他相見,而小宛“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也讓冒辟疆充滿了好奇,想一睹美人的風采。
說起來她和小冒的相識一波三折,公子幾次拜訪都吃了閉門羹,最后一次去,正趕上小宛陪客人喝酒剛回家,雖然醉酒渾身綿軟,可她還是和心儀的帥哥侃侃而談,談他的理想,談他的事業,也談自己的處境,言語中流露出深深地無奈。雖然只是短暫的相處,可小宛的淡妝素衣和獨到的見解,給小冒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她為母治病、賣笑不賣身的經歷,令他非常疼惜。
幾天之后,他再來看望小宛,仿佛心有靈犀,美女已在門口笑盈盈的等他,并拉著他的手來到屋里并傾訴衷情。小冒答應她,再回來一定為她贖身,兩個人依依惜別。
小宛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等來了心上人,雖然贖身的過程不太順利,但是她最終嫁給了心愛的人,讓她感嘆上天的厚愛。
婚后,董小婉更是處處體現出一種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的良好風范。董小宛并未因地位偏低而抱怨什么,而是把日常瑣碎的生活過得很有情致。冒辟疆的原配妻子蘇氏體弱多病,董小宛便毫無怨言地承擔起理家主事的擔子來,恭敬柔順地侍奉公婆,悉心照料蘇氏所生二男一女。在以知書達理、精通琴棋書畫而聞名于鄉里的同時,她對丈夫更是照顧得無微不至。
小宛這樣做完全是出于對冒辟疆的愛戀。他們二人有許多共同的嗜好,閑暇時小宛與辟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鑒別金石。平時,小宛也喜歡練字,每天寫幾千字,還代替辟疆給親戚朋友書寫小楷扇面。后來逃難途中,小宛寧肯丟棄胭脂水粉,也要把書畫藏品捆扎起來,隨身帶走。
小宛不僅是一個才色雙絕的美人,同時還是一個賢惠的好妻子。小宛經常研究一些食譜,燒得一手好菜,其名列于“歷代十大名廚”之列。小宛自己生性淡泊,每次吃飯只要一小壺茶泡飯,加上幾根青菜幾粒豆豉就行了。但是當她聽說哪里有奇珍異味時,就去訪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來。據說現在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發明的。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除此之外,她還能把甘甜的食物釀成香露,中間加上鹽和酸梅,將色香俱全的花朵采下來腌漬。一年后顏色、香味不變,入口香味撲鼻,奇香異艷,不是尋常食品可比。
在瑣碎的家庭生活之余,小宛更喜愛夏夜納涼,聞香賞月。小宛喜歡背誦唐人詠月及流螢、紈扇詩,為領略月色之美,她常隨著月亮的升沉移動幾榻。小宛就是這樣在自然平實的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脫和清澄的詩意人生。這種夫唱婦隨的日子,也是董小宛一生夢想的生活。
可是,“自古紅顏多薄命”,小宛在過了數年安樂日子后,國破家亡、戰亂流離的苦難接連落到這個弱女子身上。戰亂再起,李自成攻占北京,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瞬間時局動蕩,兵荒馬亂。冒辟疆舉家逃避戰亂,輾轉深林僻路,風餐露宿,饑寒交迫,苦不堪言。在他們途經安徽馬鞍山時,行李和財物遭亂兵搶劫,家丁奴仆二十余人被殺,董小宛回到水繪園時,冒家已一落千丈。經不起逃難艱辛的生活,冒辟疆終于病倒了,下痢兼瘧疾把他折磨得不成人樣。瘧疾發作寒熱交作,再加上下痢腹痛,冒辟疆幾乎沒有一刻能得安寧。為了方便照顧他,董小宛不離不棄,與丈夫同睡一張破草席。只要丈夫半夜一有動靜,她便馬上起來察看,為他清洗污物,毫無怨言。惡寒發顫時,她把丈夫緊緊抱在懷里;發熱煩躁時,她又為他揭被擦澡;腹痛則為他揉摩;下痢就為他端盆解帶,從沒有厭倦神色。經過五個多月的折騰,在小宛的悉心照料下,冒辟疆的病情終于好轉。然而,日子剛剛安穩不久,冒辟疆又病了兩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進,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藥煎湯,時時守在他的身邊,整整伺候了六十個日日夜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難忍,不能仰臥,董小宛就夜夜抱著丈夫,讓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寢,而她則坐著睡了整整一百天。冒辟疆病愈后,小宛卻已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場。由此可見,董小宛對冒辟疆的愛真是??菔癄€、至死不渝。
在逃難艱辛的生活下,小宛經常食不果腹。本來虛弱的身體,再加上對冒辟疆的悉心照顧、操勞過度,使得小宛的身體垮了下來。順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賢妾良婦的董小宛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年僅二十七歲。四十一歲的冒辟疆痛不欲生,含淚寫下了《亡妾董小宛辭》和《影梅庵憶語》,說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董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盡。
一個女子一生的癡愛以及伴隨而來的苦難,換來的不過是一些微薄的記憶。她為自己的愛而付出了自己一生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