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長治國保—潞安府城隍廟(三)鴟吻的歷史篇
潞安府城隍廟,位于長治的大北街廟道巷,屬于元代至正二十二年創建,明朝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和清朝的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都曾經有過重修。
這是一組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城隍廟現存建筑中,中大殿和角殿屬于元代建筑,寢宮和戲樓、玄鑒樓屬于明代建筑;碑廊、東西耳殿屬于清代后期修建。
一 玄鑒樓
走進不少城隍廟,你幾乎都可以在山門之后見到這么一座建筑,它就是玄鑒樓。查閱史料,發現它可以說是歷代城隍廟的“標配建筑”。其來歷非常有趣,據說是出自《抱樸子》的說法,叫做:
玄鑒幽微
用這個名詞對建筑命名,大有鏡鑒的含義,是為了表達“深奧微妙""可以為鑒"的含義。
城隍廟,主要是為了祭祀城隍神而營建,每年的農歷四月十五是傳統的城隍廟會,就是為了紀念、祭祀這位傳說中守護者長治地區城池和子民的幽冥之神。
城隍廟現存的寢宮,是明三暗五的開間,為城隍爺和城隍奶奶的起居坐臥場所,供他們休息使用,也和歷代的縣衙一樣照例放在最后面。
二 琉璃構件
現存建筑是一座明代木構,正脊上還遺留有黑釉的行龍,也是明代建殿時期的原物。
這一講,我們就主要談一談潞安府城隍廟的琉璃鴟吻。
為什么要說琉璃呢?因為山西的地域尤其特殊,山西是琉璃工藝的發源地。在明代,山西的琉璃工藝可以說是空前繁榮。
由于山西地理上的封閉性,也使得它保留了大量琉璃藝術的珍品;而上黨地區(長治、澤州)就是琉璃的發源地之一,明代鼎盛時期的琉璃構件幾乎在每座廟上都能看的到,可以說是鱗次櫛比;
至今,山西陽城地區的琉璃燒制工藝還在傳續,并且已經申報了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故宮、頤和園、避暑山莊等地的皇家建筑琉璃也都是燒自山西。
三 什么是鴟吻?
鴟吻,就是建筑中用來鎮宅和裝飾的一種琉璃構件。它是產生自漢族的建筑屋脊之上的裝飾用品,也有很強的實用性,一般位于建筑屋脊中正脊的兩側。而“鴟”在古代是指的某種“鷂鷹”,即一種非常兇猛的肉食大鳥。
它的樣子看起來就像是一條還沒發育好的龍,上半身尤其是頭部很大但是身子短小,像四腳蛇被減去了尾巴;
據說它生性好東張西望的,還特別喜歡玩火自焚,能吞火,于是就被人們放在了屋頂上;既順應了它的天性,同時起一個消防的作用。
這是明面上的說法,單單從建筑的角度來說,鴟吻一般是在寺廟或者古建的頂部,咬住屋脊,迎風昂揚,在風雨中巋然數百年;它放置的位置都在屋頂的前后坡面或者側坡的交匯點上,這個地區往往有縫隙,銜接的不好就非常容易漏雨,因此技藝高超的民間匠師們創造出了這獨具一格的“帽子”,它夸張的造型上面也布滿了精美的紋飾,或有龍紋或有花卉,美不勝收。
四 先說這個名字
最早期的鴟吻名叫“鴟尾”,它的后面是像魚一樣的一條尾巴,看起來就是龍頭魚身。
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鴟尾的出現不會早于晉朝;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興盛,在佛經中發現了一種兩身的摩羯魚(就是鯨魚)傳到了中國,當時是叫做鴟魚;
北朝的鴟在云崗石窟、龍門石窟的石刻中都能見到,許多文獻資料也有關于它的記載;晚唐之后,可能是嫌魚頭不夠威猛,就把原來的頭換成了獸頭,尾巴短,張大口,吞起屋脊,名稱也從舊有的鴟尾改為了鴟吻(獸)。
明朝的大文李東陽寫了本《懷麓堂集》,就提到了這個詞匯:
龍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五 城隍廟的鴟吻
文化上講了半天,再回來說潞安府城隍廟上的脊獸。
元代,鴟吻張口比較大,鴟吻的牙齒幾乎都是露在外面的,而且又多又細,這是元代和清代的共同特點,當然,清代的鴟吻稍顯弱小,氣韻不夠,總是看起來有點猥瑣也是特點之一。
明代鴟吻體現了皇權的高高在上。鴟吻是標準的龍頭型,具體來說就是龍頭上雙眼圓瞪,張著大口,上部向內彎曲后來又向下卷曲,幾乎看不出是魚尾巴的形狀;鴟吻上雕刻有龍鱗,看起來栩栩如生,是最像龍的。
工藝,體現了審美和技術,是晉東南古建中真正的精髓所在(韓靜);下一講,我們將繼續展開介紹山西元明清三朝琉璃工藝的不同特點,敬請關注。【輕松訂閱 深扒文物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