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作為當代臺灣最為著名的文人之一,余光中以一首《鄉愁》為國內讀者所熟知。余光中先生出生在南京,成長在四川,而后南渡臺灣,幾十年不得返,這也是《鄉愁》何以感人的原因。但對于余光中先生而言,詩人并不是他唯一的身份,余光中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余光中先生共出版詩集 21 本;散文集 11 本;評論集 5 本;翻譯集 13 本。《月光還是少年的月光》正是這11本散文集的精選集,以其多變的寫作風格向我們展現了余光中先生在散文方面的才華。
《月光還是少年的月光》共收錄了18篇散文,創作時間跨度由1964年至2003年。這些散文類型各異,有抒情的詠嘆,有沉郁的紀念,也有溫情的書寫。但這些文字都帶有相同的特性,那就是細膩雋永,帶著韻律感與美感。
就像《逍遙游》一文,“栩栩然蝴蝶。蘧蘧然莊周。巴山雨。臺北鐘。巴山夜雨。拭目再看時,已經有三個小女孩喊我父親。熟悉的陌生,陌生的變成熟悉。千級的云梯下,未完的出國手續待我去完成。將有遠游。將經歷更多的關山難越,在異域。”
或許我們可以稱上面的文章為散文詩,又或者也可以說余光中先生是用詩的語言、詩的韻味去寫作,所以他的這些散文有留白,有頓挫,有中國古典語碼攜帶的深刻含義,余光中先生用簡練的文字傳達出了深厚的感情,同時也賦予了散文以古典之美詩歌之美。
但余光中先生的寫作絕非僅此一種風格,就像有人說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一樣,只就散文而言,余光中的寫作同樣經歷了多個階段。這種不同的寫作階段與余光中先生的人生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與政治性、思想性同樣有所聯系。不過若僅依淺見,我個人覺得隨著時間的推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由冷峻奇詭逐漸變得溫和了起來,倒也應和了“筆力醇而愈肆,文風莊而愈諧,收放更見自如,轉折更見多姿 ”這句余光中贊賞吳魯芹的點評。
就如散文《我的四個假想敵》,這是1987年余光中先生書寫自己與四個女兒的文章。在這篇文章里我們能夠看到余光中先生鮮活的別出心裁的描寫,比如他將女兒未來的男朋友稱之為假想敵,將男孩子們的追求稱之為“信箱被襲”和“電話中彈”,將女兒的應答稱之為“開門揖盜”和“內奸接應”。本似普通的家庭常事被余光中先生寫的妙趣橫生,且頗能讓人連連點頭、感同身受。
時間滑到2003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又有了新的變化,就像《鈔票與文化》一文,物雖小意卻深,所言凡事點到為止,而文章讀來卻利落且有興味。這篇文章以各國鈔票上的人物風景為題,寫的有趣讀來也頗為暢快,然而仔細琢磨,褒貶借指都并未隱藏,能讀出什么,體會什么,是否“買櫝還珠”都是個人的選擇與體驗。
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至今仍未擱筆的余光中先生為我們展現了文學美的不同形式,在他的文字里我們可以感知古典詩詞的悠長的意味,同樣也能體味幽默所攜帶的理趣。這種感知與體味都能慰藉我們的心靈,同時還能讓我們感知文學所攜帶的力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