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自隋文帝首創,沿用千年,至近代清末止。1904年,清朝“甲辰恩科”為中國的千年科舉劃上了一個句號。
先說說清朝的科舉制度,跟打游戲闖關差不多。一共有七關,第一關稱為縣試,每三年考二次,考生稱為“童生”,共考六場,第一名稱為“縣案首”。第二關為進學,中秀才后,加試一場,定名次,優秀者分到府學,其余分到縣學,稱為附生。第三關,稱為鄉試,三年一次,在各省會貢院舉行。一共三場,一天一場,考中了就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即為“大三元”中的第一元。第四關稱為會試,一般在鄉試后的次年二月舉行,各省的舉人都到京城貢院參加考試,公費報銷的,所以也稱為“公車”。也是三場,第一名稱為“會元”,為“三元”中第二元。第五關為殿試,一般在4月份舉行,地點是在保和殿,試卷由八位考官閱過,草擬出前十名,進呈御覽,由皇上(還有慈禧)確定前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賜“進士及第”,四至十名賜“進士出身”,其余的賜同進士出身。第六關朝考,新進士在入職前,還有參加朝考,第一名稱為“朝元”。根據朝考表現,分配崗位。第七關散館。三年實習期滿后,皇帝是主考官,開始正式定崗,比如侍郎、內閣學士等京官,或者是分配到外地做知府等。
1904年的會試和殿試,由于正好是慈禧的七十大壽,為了賀壽,改稱“甲辰恩科”。由于京城貢院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毀壞,這一年的會試,沒能按照傳統在京城舉行,改在開封考試。第一場考史論,共五篇,其中有一題為“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第二場考各國政治,例如有一題為“美國禁止華工,久而成苛例,十年期滿,急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企保護華僑策”。第三場考《四書》《五經》,例如次題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最終經過三天的考試,考官們將焦點集中在福建人林志烜和湖南人譚廷闿二人身上,會元在這二人中產生。二人各方面都難分高下,最后還是湖南人面子大,在其中一位湖南考官張百熙的力主下,其他考官也都賣他面子,最終譚廷闿成為會元。
到了殿試時,考的是策題四道。例如其中第三道為“古之理財,與各國預算決算有異同否”,最終幾位主考官商議后定下名次,呈給光緒和慈禧。呈上去的名次是朱汝珍第一,劉春霖第二,張啟后第三,商衍鎏第四。不過最后,經過光緒和慈禧的欽定,最終的名次變成了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第四名張啟后。
為什么慈禧和光緒要將第一、二名對調呢?沒有一個十分確切的說法,不過有一些推測。
第一種說法是字的問題,《瓜圍述異》記載,慈禧喜歡疏淡細筆,而朱汝珍用筆較重,因此不和太后的心意,因此將一、二對調,另外探花商衍鎏曾說,主考官陸潤癢告訴他,光緒看了覺得第二名字比第一名好,第四名的對策比第三名好,因此一二對調,三四對調。
第二種說法,民間的說法認為,慈禧不喜歡廣東人(朱汝珍是廣東人),在加上朱汝珍的名字中有個珍妃的“珍”字,也令慈禧厭惡,而劉春霖是直隸肅寧人,有“肅靜安寧”之意,再加上當時北方大旱,“春霖”二字甚和慈禧心意。于是調換順序。
最終,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幫進士都被公派留學,清政府本來對他們寄予厚望,卻不曾想,清政府最終沒能等到他們發光發熱的那一天就垮臺了。而這批人,最終在辛亥之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那個時代的幾乎各個領域和勢力,都要“甲辰進士”的身影,他們有的成為英雄為國出力,有的則泯然眾人,被歷史遺忘。
不夠看?還有更多精彩歷史秘聞,長按復制ID:NEN393682,關注微信公眾號:畫檐蛛網,你想看的都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