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說過:尋找Ten Bagger(十年上漲十倍的暴漲股), 最佳的地方就是在自己住處附近,不是在你院子里,就是在大型購物中心。巴菲特也是Ten bagger的理論實踐者,比如,他老人家愛喝可樂,于是他就投資了可口可樂;他也愛看報紙,就買入了華盛頓郵報。
今天,我們要研究的這家公司,是A股歷史上第一支Ten bagger,并且,23年內最高漲幅高達800倍,力壓萬科A(26年漲800倍)、貴州茅臺(15年上漲100倍)、華東醫藥(10年85倍)。
▼
***圖1,股價漲幅圖(單位:倍)
來源: A股備忘錄
而且,它的產品幾乎每個人都用過,really。上市至今,它的股價從開盤的0.49元/股(萬得數據,前復權),一路上漲到最高點118元/股,股價暴漲240倍。直接來看圖:
▼
***圖2,股價圖(單位:元)
來源:wind
這公司有多賺錢,直接來看財務數據——2015年至2017年,其主營業務收入為207.38億元、224.11億元、243.15億元,凈利潤為27.56億元、29.31億元、31.33億元,經營活動凈現金流為21.80億元、29.85億元、11.56億元,毛利率為30.53%、29.86%、31.19%、凈利率為13.29%、13.08%、12.88%。
營收規模超百億,投資回報率也還不錯,三年平均ROE為20.4%、ROIC為17.65%。可是,要和茅臺對比,各方面數據還差一丟丟:茅臺的三年平均ROE為26%,ROIC為25.82%,毛利率高達90%,凈利率高達50%。
那為啥,它能走出Ten bagger的走勢?
關鍵在于,它的核心護城河——品牌。在品牌中藥領域,全中國唯獨兩家有國家永久保密配方,其一云南白藥,其二片仔癀。顯然,片仔癀并非日常消費品,所以,我們這次研究的,就是云南白藥。
白藥,其主要成分為三七、散瘀草,具有消炎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曾在抗日戰爭時期,被視為“戰略物資”,拯救過無數戰士的性命。
可是,令人好奇的是,為什么同為中藥老字號,云南白藥在估值上的表現,卻與片仔癀大相徑庭?
▼
***圖3,股價圖/PE(單位:元/倍)
來源:理杏仁
不僅如此,今年下半年,其股價也突然大幅回調,從118元/股下降到69元/股,跌幅達41%,同時,PE也回調至歷史低位,約為23倍。
▼
***圖4,股價圖(單位:元)
來源:wind
所以,問題來了:
1)為什么,它的毛利率、凈利率只有茅臺的1/3,卻能成為A股歷史上第一支Ten bagger,23年暴漲800倍,力壓茅臺,它憑啥?
2)2014年至今,云南白藥的歷史PE-TTM,幾乎穩定在25倍-30倍之間,沒什么波動,而同屬中藥企業、保密配方,而片仔癀的PE-TTM則在40倍-50倍之間,將近20倍的估值差異,這背后的估值邏輯,究竟是什么?
3)今年,它的股價下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今的估值區間,到底屬于什么樣的位置?
今天,我們就以云南白藥這個案例,來研究一下中藥領域的產業邏輯,以及財務特征。本報告,是我們關于中藥的第2篇研究,之前的報告為片仔癀、濟川藥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過數百個公司分析案例后,優塾團隊最大的感觸是:任何一家公司的分析,都要經過極其嚴密的思考,要經過財務分析、產業分析、護城河分析、天花板分析等多個視角的研究,并最終在估值邏輯上形成閉環,才能夠形成一整套穩健的投資體系。
優塾團隊在長達3年的研究中,建立了獨特的估值方法,并將估值手段運用于數百個案例中,濃縮成為這套“專業版|估值報告庫”,希望能讓大家少走彎路,找到正確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3月2日~3日,并購優塾將在上海舉辦“CRS+反避稅”背景下,家族財富傳承、離岸架構搭建究竟還能怎么做?(??點擊報名)主題研討會,三位跨境財富管理領域資深財稅法專家,將從離岸架構、離岸信托、稅法等方面分析跨境財富規劃現有的風險以及應對措施!
現場嘉賓將會為參會用戶提供“1對1財富風險評估以及資產檢查”,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此外,添加大師姐微信:ys_dsj,即可獲取企業并購、稅務相關資料。
優塾原創,轉載請后臺回復“白名單”
數據支持:東方財富Choice數據
聲明:本文堅決不做任何建議
韭菜請移步他處
— 01 —
沒想到這玩意起了這么大作用
▼
云南白藥,原名“百寶丹”,1902年傷科醫生曲煥章創制。《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 “云南白藥”和“片仔癀”,均以文山三七為主要原料制成。
1937年,抗戰期間將云南白藥的藥效,推向了歷史舞臺。
著名的臺兒莊戰役中,滇軍60軍、68軍將士先后開赴抗日前線,曲煥章為全體將士捐贈了3萬瓶百寶丹。此后,這藥名聲大振,被視為特殊的“戰略資源”。1938年,民國政府為了百寶丹的秘方,將曲煥章軟禁,逼其交出秘方,曲煥章憂憤成疾不幸逝世。
1955年,在曲煥章去世多年后,其妻繆蘭瑛于將“百寶丹”的配方貢獻給云南省政府,并正式定名為“云南白藥”,1956年起由監管層批準正式生產。此后,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中,數百萬瓶云南白藥作為重要戰備物資,發揮了重大作用。
1971年,聯合制藥廠擴建,并改名為云南白藥廠。1993年,云南白藥成為云南省首家A股上市公司。
1995年,云南白藥被授予“中華老字號”。“云南白藥散劑”、“云南白藥膠囊”被列為國家重要一級保護產品。中國一萬多種中藥中,僅有兩種列為國家絕密配方,包括:云南白藥、片仔癀。
— 02 —
沒想到這門生意這么賺錢
▼
云南白藥,1993年上市,控股股東為白藥控股,2016年混改后,白藥控股的股東變更為云南省國資委(45%)、新華都集團(45%),無實際控制人。
▼
***圖5:股權結構(單位:%)
來源:興業證券
其主營業務分為四大事業部:健康產品(占比17%)、中央產品(占比20%)、商業流通(占比56%)、中藥資源(占比4.6%)。
醫藥商業——包括藥品批發與零售,主要經營云南白藥產品、特殊藥品、醫療器械的藥品流通與線上線下的藥品零售,目前是云南省排名第一的商業流通公司;
中央產品——主要為云南白藥核心產品:白藥氣霧劑、白藥膠囊、白藥膏、創可貼,以及透皮產品,即白藥膏、創可貼,和女性補血藥品,宮血寧、氣血康等。白藥的功能,在于日常基礎止血,核心產品主要市場在OTC市場,其主要的競爭者是西藥止血藥和其他中藥止血藥。
健康日化品——主要包括白藥牙膏系列、養元青洗發水、千草堂沐浴露以及清逸堂衛生巾系列等。
中藥資源——2015年成立,主要為三七粉系列,主要滿足云南白藥自身對中藥資源的需求,并且將中藥材種植與保健品業務結合,形成完整中藥資源全產業鏈。
▼
圖6:產品介紹(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四大版圖中,盡管商業流通業務占比最高,但健康日化品才是利潤的主要來源,2017年貢獻了49%的毛利,其次是白藥系列藥品(毛利占比28%)、商業流通(13%)、中藥(9%)。
▼
圖7:收入構成(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圖8:毛利構成(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其上游,為中藥原料供應商,主要為三七、散瘀草等中藥,中藥種植受天氣等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如果遇到旱情,收獲量少,漲價嚴重。
為了對沖原材料漲價風險,2015年,云南白藥成立中藥資源部,負責三七植物藥材的種植、提取加工等。
其下游,按產品的不同,又分為兩類——一類是,藥品渠道(如噴霧劑、藥膏、創可貼等),云南白藥的藥品絕大部分為OTC非處方藥,其銷售渠道主要為零售藥店,而對醫院渠道的依賴不大;另一類是,日化品(如牙膏、洗發水、衛生巾等),主要通過大的分銷商和經銷商去銷售。由于電商的壯大,目前云南白藥在天貓、京東等平臺,均設有旗艦店。
這門生意,到底有多賺錢?
2015年至2017年,其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207.38億元、224.11億元、243.15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7.56億元、29.31億元、31.33億元,經營活動凈現金流分別為21.80億元、29.85億元、11.56億元,毛利率分別為30.53%、29.86%、31.19%,凈利率分別為13.29%、13.08%、12.88%。營收復合增速為11%,凈利潤復合增速為8%。
云南白藥歷史悠久,其基本面可劃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
1)1993至1999年(管理不善);
2)2000至2005年(重新換帥);
3)2006至2009年(新產品上市);
4)2010至2013年(品牌效應);
5)2014至2017年(穩定發展、混改);
▼
圖9:投入資本回報(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圖10:現金流情況(單位:億元)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圖11:盈利情況(單位:億元)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圖12:資產結構(單位:億元)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圖13:股價/PE圖
來源:理杏仁
好,基礎數據掃一遍,有幾個重要問題要思考:
1)從ROE上看,投入資本回報率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但在2009年出現了低谷,為什么?
2)從業績增速上看,2011年是一個重要的拐點,營收增速下了一個臺階,從30%下降到10%,凈利潤增速也下了一個臺階,從50%下降到30%。這是為啥?
3)從資產結構上看,2010年至2011年,存貨、應收賬款大幅增加,這背后意味著什么?
4)從現金流角度看,它的經營活動現金流與凈利潤差異較大,這和其他品牌中藥龍頭(如片仔癀、東阿阿膠)相比,正常嗎?
5)從估值角度看,它的PE最高時有89倍,然后跌到22倍左右,這是為什么?同時,又是在2011年,股價和PE出現了交叉分離點,這背后有什么原因?
— 03 —
第一階段
其實它也有管理不善的時候
▼
第一階段,先來看ROE、ROIC圖:
▼
圖13:投入資本回報(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第一階段,云南白藥的投資回報率ROE與ROIC,整體變化不大,但有兩個關鍵下跌節點:1995年(ROE從13%下跌至9%)、1999年(ROE從13%下降至10.64%)。
先看1995年——其權益乘數、總資產周轉率變化不大,導致ROE、ROIC下跌的主要原因是銷售凈利率的下降。而影響凈利率的原因有兩點:毛利率下降、期間費用上升。
▼
圖14:凈利率、毛利率(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毛利率下降,是由于白藥的原材料漲價,使得成本上升。
剛上市時,云南白藥主要經營白藥系列(云南白藥散劑、云南白藥膠囊劑、云南白藥酊劑、云南白藥氣霧劑共4個劑型),主要原材料就是文山三七。文山三七,分布范圍較小,不耐嚴寒與酷熱,云南文山州境內和周邊少數地區,最適宜三七生長。歷史上,三七的價格走勢經歷了兩個周期:[1]
第一個周期: 1988年-2000年。在1993年之前,許多大宗中藥材的產量較大,供過于求,價格便宜,三七開始被大量搶購。到1993年之后,三七價格開始漲價,價格漲到了110元/公斤。但很快,藥農又開始盲目擴種,產量增大,價格又回落到100元/公斤以下。
第一個周期整體來看,價格上下波動的幅度還不算太大。但是到了2010年,三七迎來了價格暴漲的第二個周期。
第二個周期:2010年至2015年。2010年前,三七價格一直保持低位,但到了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災,導致三七收成驟減,三七價格暴漲,從最低點的75元/公斤猛增至680元/公斤,也創造了歷史最高價格記錄。可是,隨著藥農再次大量擴種,三七的價格自2013年開始回歸,目前,價格保持在120元/公斤左右。
說了這么多,回到這一階段,注意,1995年,恰逢三七價格位于第一個周期的頂部,所以:原材料價格上漲→毛利率下降→凈利率下降。
▼
圖15:三七價格走勢(單位:元/公斤)
來源:wind
與此同時,凈利率下降,還跟該階段的管理費用大增有關。
管理費用增加,原因跟組織架構有關。
云南白藥,是云南省政府于1971年成立的一家藥廠,在傳統國企體制中,激勵機制缺乏,管理、銷售崗位的人員缺乏動力,所以,內部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費用高。
1993年至1995年,管理費用占收入比重從8.26%上漲到21%,漲幅大約三倍。同期上市的東阿阿膠,也才只有12%-14%左右。
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只有企業績效好,才有可能給員工加薪。但是1995年,其管理費用上漲102%,緣由是計提了“效益工資”(說直白點就是漲工資)。而此時,云南白藥的銷售比較疲軟。
由于云南白藥的產品線較單一,主要為云南白藥四種不同的劑型,同時,品牌意識尚未覺醒,所以,白藥散劑的銷量從鼎盛時期的數千萬瓶,下降到百萬瓶,市場在萎縮。[3]
與此同時,跨國品牌進入國內傷口護理市場,比如強生的邦迪創可貼,迅速代替云南白藥,在小傷口護理市場,拿下了市場份額第一。
兩方面綜合因素,導致1995年ROE出現下跌。這剛上市不久,ROE就下降,咋整?
答案:對癥下藥。
首先,面對原材料漲價的壓力,云南白藥開始提價。自1995年至1998年,云南白藥對白藥散劑提價,提價幅度為178%,白藥膠囊則提價35%。
這招非常有效,1995年至1998年,毛利率立即從50%提高到了66%。并且,營收、凈利潤絕對值和增速都在提升,ROE恢復上漲。
▼
圖16:營收凈利潤(單位:元/%)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趁著業績提振的大好形勢,1999年,云南白藥大股東,云南醫藥集團,將其醫藥流通業務資產,注入了云南白藥上市平臺。
但是,該次重組到2000年才完成股權變更,納入合并報表,所以,對1999年的營收、凈利潤數據沒有產生影響,但是,由于云南白藥配股1772.75股(每股7元),總資產增加了1.2億元,對應市值20.91億元。
基于這個原因,總資產周轉率下降,從而拉低了1999年的ROE水平。
最后,對應這一時期的股價來看,其上市后五年,股價整體基本上變化不大,PE-TTM的走勢幾乎與股價一致,從1993年至1996年一路下跌,在1996年至1999年后開始逐漸上漲。這種走勢,和ROE的走勢基本一致。
并且,PE-TTM在1999年達到了歷史最高點(91.67倍),顯然,市場對于大股東注入資產的預期十分高漲。
▼
圖17:PE/股價圖
來源:理杏仁
注意,看到這里,云南白藥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升了經營績效。但是,別忘了一件事——原材料上漲,可以通過漲價來降低壓力,但是,內部管理效益低下的問題,該怎么解決?
— 04 —
第二階段
用這些手段,進入上漲通道
▼
隨著經營效益的提升,云南白藥在第二階段,表現十分出色:ROE、ROIC大幅上升,2000年至2005年,ROIC從8.76%上漲至21.41%,ROE從12.84%上漲到30.82%,上漲了2.4倍。
▼
圖18:投入資本回報(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ROE上漲的奧秘,在于銷售凈利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的提升。
銷售凈利率——1998年前,云南白藥的凈利率為16%-20%,自1999年大股東注入醫藥流通業務后,凈利率拉低至個位數。
但是,之后,銷售凈利率仍在不斷提升,從2000年的6.73%上升至2005年的9.61%。
▼
圖19:杜邦分析(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凈利率持續上升,原因來自于“控費”,內部管理效益不斷提升。來看三費情況:
1999年至2005年,銷售費用從18.42%下降至11.31%,管理費用從16.74%下降至5.31%,財務費用不變,總期間費用則從35.6%下降至16.3%。
▼
圖20:期間費用(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那么,內部管理效益是怎么改善的?
這主要得益于一個核心人物,王明輝。1999年,王明輝新上任總經理職位,這位37歲的少帥一來,就開始改革。第一個改革的就是營銷、管理部門,踐行“內部創業機制”,引入市場化競爭。
比如,投資3000萬元創建銷售部門,并在全國招聘營銷人員,劃分15個營銷區域,除內部擇優外,還在全國公開大競聘,向社會招募優秀人才,并引進末位淘汰機制和獎勵機制。
另外,還引入了清華大學設計的薪點工資考核體系。該體系按照職工實際貢獻定系數,以單位經濟效益獲取的工資定點值,綜合確定勞動報酬。
一個國企敢于實行末尾淘汰機制、市場競爭、績效考核等創新機制,實屬不易。
改革后,這套系統的最大特點是激勵工作效率,優秀員工可以拿到高工資,不合格的員工只能拿到一般標準的67%。很快,改革出了成效,人員效率提高,管理成本降低,管理費用下降。
不僅如此,隨著改革的推進,總資產周轉率也顯著上升。
總資產周轉率,從1999年的0.43上升至2005年的1.71。其中,占比最大的存貨資產周轉率從0.82上升至4.11,存貨周轉加快。這歸功于生產部門的“內部訂單制”管理,即以銷定產,主要是通過ERP信息系統,形成合理的采購計劃和生產計劃,流程運轉效率提升。
存貨周轉有多快?對比同行業品牌中藥公司來看:
云南白藥——4.08、4.15、4.11;
東阿阿膠——3.57、4.16、4.04;
康美藥業——3.38、3.38、3.20;
片仔癀——0.66、0.84、1.92;
同仁堂——1.15、1.15、1.09;
很明顯,云南白藥的存貨周轉效率最高。不過,光出貨快還不夠,還要看下游回款的效率,這一點,我們結合凈營業周期來衡量。
凈營運周期,是衡量企業從“采購——銷售存貨——回收現金”,凈營業周期越短,說明資金周轉效率越高。以2003年-2005年數據為例:
云南白藥——56天、52天、53天;
東阿阿膠——101天、78天、68天;
康美藥業——119天、118天、122天;
片仔癀——554天、471天、183天;
同仁堂——265天、255天、277天。
可見,云南白藥的運營周期最短,資金周轉效率最高。
最后,我們來看看這一階段的市場表現如何——從股價上看,股價上漲了3.6倍,從4.09元/股上升至20.7元/股。
▼
***圖21:股價圖(單位:元)
來源:wind
而從PE上看,前期PE在1999年摸高到91.67倍,而后PE開始回調,2001年至2005年,PE從91倍跌到了25倍左右。而此時,股價仍然持續上漲,說明凈利潤驅動力很強。
***圖22:PE(單位:倍)
來源:理杏仁
可是,圖中需要注意一個點:為什么在2001年前,市場對云南白藥的預期十分高漲,但是,2001年到2005年,PE持續下跌,市場預期持續低落?
— 05 —
誰也沒想到業務邏輯大轉變
▼
唯一的可能是,市場對于云南白藥的業務邏輯,產生了懷疑——因為,自2000年開始,云南白藥準備切入日化領域,2000年開始生產創可貼,2003年白藥牙膏上市。
投資者的幾個懷疑的角度,據我們猜測,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創可貼技術壁壘低,不賺錢,毛利率估計不會高。
創可貼,屬于低值耗材,大多數創可貼產品,樣式簡單,包裝簡單,即使是覆蓋傷口的部分有苯扎氯銨成分,作用是殺菌消毒,防止傷口感染。
可是生活中,幾乎人人都用過創可貼,就這么一個跟一塊膠布沒什么區別的玩意,你難道會說服自己,這東西能賺大錢?
▼
***圖23:云南白藥創可貼
來源:理百度圖庫
很顯然,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都會對這門生意嗤之以鼻。
2)市場高度壟斷,競爭對手強大。
好,就算有人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姑且相信這門生意可能會賺錢。但是,創可貼市場競爭情況究竟怎么樣,會不會被市場上的已有競爭者PK掉,或者別人吃肉,你就只能喝湯?
而當時,國內創可貼幾乎是強生邦迪創可貼的天下,邦迪在中國傷口護理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占據全國幾乎50%的市場份額。在一個幾乎壟斷的市場,新進入者面臨的壓力和盈利阻力,對于投資者來說,是顯而易見的。
除了創可貼,當時的牙膏市場也是被外資品牌占據,并且,外資品牌牙膏,價格便宜,定價在10元-15元每支,它們的市場占有率高達60%以上,其中高露潔(26%)、佳潔士(21%),中華(10%)。
面對競爭激烈的牙膏市場,云南白藥牙膏卻定價20元/支,這么高的價格,擱在二零零幾年,人均消費水平才3632元,靠譜嗎?
3)從國家絕密配方的“藥字號”轉戰日化消費品,心理預期下降,自降逼格。
云南白藥,其白藥配方代表著一種傳承,這可是國家永久絕密保護的配方,品牌護城河極寬,全中國,只有片仔癀的品牌稀缺性可以和它PK。
而一個光環籠罩的“中藥老字號”,突然自降逼格,2000年說要搞創可貼,2003年又開始倒騰牙膏,怎么看,這事八成都會被人誤解為:不務正業。
不信?這里我們截取一段2005年某券商分析師的研報,來看看當時市場對云南白藥的質疑:
▼
***圖24:研報
來源:招商證券
▼
***圖25:研報標題
來源:光大證券
基于以上幾點猜測,別說普通投資者,就連券商研究員也表示看不懂啊,所以,市場預期回落是情理之中的。
但是,如果能夠沉下心來去分析其背后的商業布局,或者拿財務數據說話,在它的布局之中,仍然不能掩飾幾個亮點:
1)實際上,創可貼的凈利率,還挺高。
來看兩組數據:
2000年年報披露,云南白藥一共生產了80萬張創可貼,收入6萬元,凈利潤5萬元;
2001年年報披露,云南白藥新設上海透皮技術研究中心,從日本引進了生產設備,當年銷售了8000萬張創可貼,收入1085萬元,凈利潤543萬元,收入貢獻占當期營收1%比例,而凈利潤貢獻占總利潤比例為7%。
2003年,云南白藥成立健康產業事業部,推出云南白藥牙膏,一上市就產生經濟效益,毛利就高達80%。
簡單計算一下:創可貼2000年的利潤率為83%,2001年的利潤率為50%;而牙膏的毛利率則更高,可高達80%。請問,這些數據背后意味著什么?
2)經營模式,模仿耐克,采用了虛擬運作的模式。
云南白藥披露,其創可貼采用委外生產,牙膏采用虛擬運作模式生產。
好,看到“虛擬運作”四個字,或許有點不懂,官方解釋的意思是“利用外部力量,整合外部資源的一種策略”,這本質上,差不多和委外加工、OEM生產類似。
這種運營模式,是由總經理王明輝提出來的。因為云南白藥缺乏牙膏制造技術以及生產設備,當時,云南白藥委托杭州、昆明兩地的牙膏生產商加工。這種經營模式,具有快速上生產線、節約成本的優勢,并且降低了投資風險,是一種典型的輕資產運營的方式。
而這種模式,并不是王明輝首創。最早應用成功該模式的,是“鞋王”耐克。
耐克的創始人布沃曼和耐特,將精力全部集中在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上,及時收集市場信息,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反饋到產品設計上,而將重資產生產部分,委托給勞動力相對便宜的代工廠。比如,之前我們研究過的申洲國際。
3)日化賽道,或者說大健康賽道,其實,市場規模很大,“醫藥+日化”兩條腿走路,云南白藥是在走“中國版強生”的路線。
2000年,OTC市場規模253億元,而日化產業市場規模遠高于OTC,僅洗護用品就達200億以上。能把“醫藥+日化”結合到一起,很早有前輩這么實踐過了,它就是強生。
強生,1886年成立,以外生產傷無菌敷料起家。1890年,與產科醫生合作,推出產婦工具包,同年,推出了爆款產品:嬰兒爽身粉。后期,連續推出爆款級別產品:女性衛生護理產品、牙線,邦迪創可貼……
無論是創口貼、牙線,還是衛生巾、爽身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玩意,卻打出了巨大的市場,每一個產品,都有數十億、上百億的銷售量級。
通過醫藥+消費品兩個賽道出發,再通過后期一步步的并購,強生形成了“醫藥+消費品+醫療器械”三大板塊的巨頭。
正是因為市場忽略了以上幾個亮點,云南白藥的估值才被殺的很慘,不過,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頂著這樣的質疑聲,云南白藥該如何化解?或者說,它該怎么選擇戰略布局,去和別人競爭?
— 05 —
第三階段
品牌戰爭:側翼戰
▼
先來看下一階段的股東投入資本回報情況:2006年至2009年,ROE從31%下滑至18%,ROIC從23%下跌至17%。
▼
圖27:投入資本回報(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乍一看這組數據,或許你心里會想:完了,投資回報率下降,看來是沒戲了?
其實并不是。ROE下降的原因,可以分兩段來看:
1)前半段(2006年至2007年):權益乘數上升 VS 凈利率下降 ;
2)后半段(2008年至2009年):權益乘數下降 VS 總資產周轉率下降;
▼
圖28:杜邦分析(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其中,后半段ROE下降的原因,是因為2008年定增募資13.64億元,用來搬遷新工廠所致,這里不展開討論。
▼
圖29:資產結構(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接下來,重點看前半段,凈利率下降 VS 權益乘數上升(表現為ROE和ROIC之間的缺口大):
權益乘數高,可能是高財務杠桿(有息負債高),也有可能是高經營負債,比如預收賬款、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等比較高。
對應云南白藥的經營情況來看,其權益乘數上升,是因為經營負債增加——2006年至2007年,云南白藥的“其他應付款”,從1.64億元上升至4.4億元,緣由是給了下游經銷商銷售折扣和折讓。
▼
圖30:應付賬款
來源:年報
相對應地,根據會計準則要求,銷售折扣和折讓產生的費用,需要計入到銷售費用中,從而使得銷售凈利率同步下滑。
但是,銷售折扣的優惠政策,只執行了兩年(2006年、2007年),因此,2008年、2009年,其銷售凈利率又恢復了增長。
那么,令人好奇的是,為什么突然要給下游經銷商讓利呢?
結合該階段云南白藥的業務重心來看,它正在布局日化賽道,無論是云南白藥創可貼,還是云南白藥牙膏,這兩大產品面臨的市場競爭者,全都是市場領導者,一是強生(邦迪創可貼),二是寶潔、聯合利華、高露潔(外資牙膏品牌),所以必須要快速、高投入地進行推廣,打好一場側翼戰。
之所以將其比喻為側翼戰,是借鑒了杰克·特勞特《商戰》中提到的側翼戰概念,這被稱為是商戰中最具創新性的方法,也是被稱為挑戰行業領導者最有效的策略。
發動側翼戰,有三條原則:首先,好的側翼應該在無人的地方展開;其次,戰術要有奇襲的效果;再次,要趁勝追擊,擴大戰果。
拿江小白為例,它們除了文案給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們抓住了白酒市場的新需求——傳統的白酒太烈,年輕人不喜歡喝,年輕人需要的是口味輕一些、口感淡一些、單瓶量小一些的白酒。而當時,市場上并沒有這樣的產品,所以,在這樣一個“無人地帶”,江小白的快速崛起并不意外。
結合本案來看——
以創可貼為例,早期,創可貼的材質是由彈性紡織物與橡皮膏膠粘劑組成,中間附以苯扎氯銨(一種光譜殺菌劑)吸收墊等,作用是防止傷口感染、消毒、殺菌。當時,國內創可貼市場被強生旗下的邦迪占據,市占率50%以上。
想要突破重圍,云南白藥選擇在產品功能性上創新,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種有止血功效的新型創可貼,在創可貼內層添加了獨有的白藥配方,從而打開了一片嶄新的市場。
再以云南白藥牙膏為例,它采取的是高價位側翼戰和特性側翼戰,產品定價高端,還推出了針對牙齦出血、口腔潰瘍的治療功效,這一下子和傳統牙膏的防蛀、美白、清新口氣等功能區別開。
光有這些產品特性還不行,側翼戰中的第三大原則是:要趁熱打鐵,以快取勝,不給對手反撲的時間。
所以,云南白藥在這兩款新品上市時,卯足了勁做銷售推廣。
一方面,布局全國銷售渠道,同時打進 “藥店”與“超市”渠道,從省會城市開始重心突破,然后向二級地市蔓延。2007年,云南白藥牙膏的市場從最初的云南省,爆發性增長至全國25個省會。
另一方面,在品牌營銷上下功夫。比如,找當紅明星黃曉明代言、與作家馮唐合作,贊助體育賽事等等,投入大筆廣告費,塑造出云南白藥“現代中藥”的形象,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一代。
而以上這些經營邏輯,體現在財務數據上,就是銷售費用率不斷提升:
▼
圖31:三費(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那么,這兩場側翼戰結果如何?
云南創可貼,一經上市,就成功蠶食了邦迪的市場,銷量逐漸反超邦迪,成為市場第一。
▼
圖32:白藥創可貼市場份額占比
來源:廣發證券
而云南白藥牙膏,則成為了云南白藥在日化領域的爆款產品,2009年銷量達7億元,市占率排名第五。2010年,銷量突破十億元,占總營收的10%。
▼
圖33:牙膏市場份額(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截至到2017年,云南白藥牙膏的市占率排名第二,占比18%,僅次于黑人(21%)。
看到這里,再用經營數據和股價來印證下這一階段,它的戰果:
業績方面,營收增速基本維持在30%以上,且除2006年、2007年銷售費用大增,凈利潤增速有所下降,其他時間段,凈利潤增速基本都高于營收增速,盈利質量好,屬于典型的成長股特征。
▼
圖34:營收凈利潤(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股價方面,云南白藥的股價從2.78元/股暴增到29.35元/股,股價上漲了十倍。不僅如此,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云南白藥的股價還很抗跌,股價下降幅度不大。
▼
***圖35:股價圖(單位:元)
來源:wind
PE方面,自2005年起,PE開始回升,這說明市場預期開始回暖,對于云南白藥的日化布局信心增強,最高觸及65倍PE。
▼
***圖36:PE
來源:理杏仁
好,撥開云霧見月明,攻難克艱的日子終于熬過去了——接下來,云南白藥的業績表現和投資回報表現會怎樣?
— 06 —
第四階段
戰斗效果凸顯,品牌提升
▼
第四階段,ROE、ROIC穩步提升,ROE從18%上升至29%,ROIC從16.57%上升至19%。
▼
圖37:投入資本回報(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這一階段,總資產周轉率穩定,權益乘數下降,因此, ROE上升的最大動力,是銷售凈利率的提升。2009年至2013年,凈利率從8.5%上升至14.68%。
▼
***圖38:PE
來源:理杏仁
凈利潤率上漲,為什么?
首先,從毛利率上看,2009年至2013年,毛利率水平稍微有所下降,主要由于原材料三七價格上漲。這一點,在現金流上也有所體現,由于之前三七漲價太快,2011年,云南白藥不得不大量囤貨,防止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經營性凈現金流為負數。
▼
圖39:盈利情況(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那么,凈利率提升,肯定是因為三費減少:
2009年至2013年,其銷售費用分別為17.25%、16.90%、14.73%、13.62%、12.73%,管理費用分別為3.33%、2.51%、2.81%、2.60%、2.92%,財務費用分別為-0.42%、-0.14%、-0.17%、0.01%、0.05%。
▼
圖40:期間費用(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其中,銷售費用下降比較明顯,并且,銷售費用率也在持續下降,可見,這一階段和上一階段(側翼戰時期)產生了較大反差,這說明,前期戰役已經取得效果,品牌效應開始凸顯。
如果用“銷售費用率增速VS收入增速”四象限模型來看,云南白藥處于第二象限,意味著銷售費用的邊際效益最高,不僅在品牌中藥領域,力壓片仔癀、東阿阿膠、同仁堂,甚至還超過了寶潔、高露潔這些大牌日化線廠商。
▼
圖41:品牌效應四象限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回顧這一階段的股價走勢,云南白藥延續了股價大漲,從27元/股漲到了67元/股,股價上漲了2.5倍。
▼
***圖42:股價圖(單位:元)
來源:wind
但是,在估值方面,PE和股價又出現了交叉后分離的現象:2011年之前,PE>股價,PE下降,股價上漲;2011年之后,股價>PE,股價增速大于PE增速。
▼
***圖43:PE圖
來源:理杏仁
這是為啥?難道市場對日化賽道又不看好了?
其實,這一次的市場預期降溫,主要是和營收增速放緩有關。從2004年至2013年的營收增速、凈利潤增速數據來看:
2011年以前,營收增速保持在30%至40%之間,而2011年以后,營收增速進入換擋增長期,增速下滑至10%-20%之間。雖然凈利潤增速仍然高于營收增速,ROE不斷提升,但是,事實告訴我們,市場對于營收增速的反應,常常會過激。
但是,也正是有這樣的PE調整,才會給堅持價值投資者入場機會,假如,在2011年末和2012年初,以27倍至30倍PE進場(當時的ROE為24.29%,ROIC是22.25%),持股至今的話,收益也相當可觀。
▼
圖44:營收凈利潤增速(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值得深思的是,任何一家企業,總是會經歷成長期到成熟期的轉變,那么,面臨增速換擋,它又會怎么辦?
— 07 —
第五階段
遇到了挺大的瓶頸
▼
果然,2014年至2017年,ROE、ROIC下降,ROE從29%下降至18.6%,ROIC從27%下降至16%。
▼
圖45:投入資本回報(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這一階段,銷售凈利率穩定,權益乘數上升,從1.4上升至1.53,主要原因是借款增加用來并購。總資產周轉率下降,從1.34下降至0.93。
因此,導致ROE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總資產周轉率的下降。具體來看,是應收賬款周轉率下降的幅度較大。
▼
圖46:資產周轉率(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其中,應收賬款周轉率從34.48下降至21.65,存貨周轉率從2.44下降至2.15。
通常,應收賬款周轉率下降疊加存貨周轉率下降,這是一個危險信號——出貨慢,應收賬款回款慢,營運資金被大量占用,話語權削弱。2014年至2016年,云南白藥的凈營業周期變長,分別為91天、90天、95天、111天。
特別是2017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11.56億元,遠低于凈利潤31.32億元,主要原因還是應收賬款和存貨的增加。
圖47:凈利潤VS經營凈現金流(單位:億元)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所以,想要整明白云南白藥這一階段的經營狀況到底發生了什么,并且預判未來的可能性,必須要對應收賬款和存貨做個細致分析:
先來看存貨——存貨結構主要以庫存商品為主,逐年增加,2014年至2017年,庫存商品占存貨比例分別為34%、37%、49%、65%。
▼
圖48:存貨結構(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2015-2017年,其并未對存貨增加的原因做詳細解釋,僅在2014年的年報中提到:存貨的增加主要是商業存貨(流通業務)的增加。因此,對應收入結構來看,這些庫存商品大概率是醫藥流通業務的藥品。
▼
圖39:存貨結構(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既然存貨主要是因為流通業務導致,那存貨占總資產比例、周轉率如何,我們與同期流通行業藥企對比:
云南白藥——存貨占總資產比例為30.50%、29.16%、28.14% 、31.27% ,存貨周轉率為2.70、2.72、2.51、2.15;
華潤醫藥——存貨占總資產比例為12.90%、12.00%、14.08%、13.32%,存貨周轉率為8.19、7.97、7.77、7.17;
九州通——存貨占總資產比例為26.16%、24.90%、26.21%、23.41%,存貨周轉率為6.79、6.35、6.21、6.06;
國藥股份——存貨占總資產比例為18.83%、17.66% 、15.81% 、13.59%,存貨周轉率為10.59、10.10、10.65、17.11;
華東醫藥——存貨占總資產比例為20.15%、21.22%、21.34%、21.31%,存貨周轉率為8.38、7.80、6.98、6.34;
通過與商業流通行業對比,云南白藥的存貨占總資產比例最高,存貨周轉率最低。不過,如果比較它們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就又有大不同。
再來看應收賬款——
2014年至2017年,云南白藥的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占總收入的比例為22.34%、22.49%、22.11%、22.73%,其中大部分為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占收入比例為2.95%、5.10%、4.52%、5.07%,應收賬款占收入比周轉率為34.48、25.72、21.66、21.65,其中賬齡以一年內到期的為主,占總應收賬款的95%以上。
應收賬款質量看起來沒有大問題,而這一應收賬款周轉率水平,是高于同行業醫藥流通公司的:
華潤醫藥——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占收入的比例為33%、32%、35% 、39%,應收賬款周轉率為3.98、3.74、3.50、3.23;
國藥股份——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占收入的比例為23%、22%、24% 、28%,應收賬款周轉率為5.01、4.73、4.59、5.61;
九州通——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占收入的比例為15%、17%、18%、21%,應收賬款周轉率為8.21、6.81、6.24、5.46;
華東醫藥——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占收入的比例為20%、21%、21%、21%,應收賬款周轉率為5.36、5.11、5.02、4.91;
其中,除了國藥股份由于資產重組外,云南白藥與其他企業的應收賬款周轉率都有所下降,這主要與2017年兩票制實施,中間環節壓縮,回款時間變慢有關。
也就是說,雖然存貨運營效率下降,但是它的話語權依舊很強。
該階段,增速換擋以后,云南白藥的營收增長維持在10%左右,凈利潤增速略低于營收增速,所以,ROE就出現了開頭你們看到的下滑趨勢。
圖40:營收凈利潤增速(單位:%)
來源:優塾投研團隊
不過,即使在這樣平平的業績表現下,它的估值畫風仍然堅挺:
▼
***圖41:股價圖/PE(單位:元/倍)
來源:理杏仁
對比股價和PE,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PE近五年來,就一直保持在20至36倍區間,2015年,即使股價大漲,也是基于牛市的推動,PE還是沒啥大變化。
2014年,云南省政府即提出白藥控股混改意向,之后先后與平安、華潤、上海復星、阿里巴巴及新華都等接觸談判。
2016年7月,混改方案落地,國資和民營對云南白藥控股股東——云南白藥控股持股各50%,新華都持股45%,魚躍醫療持股10%,云南省國資委持股45%,云南白藥控股為云南白藥控股股東,持股41.52%,但無實控人。
混改后的復牌,云南白藥迎來一輪上漲,股價從67元上漲至102元,幾乎上漲了一倍。但實際上,PE也從26倍上漲到33倍,上漲空間不大。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近五年來,市場對云南白藥的預期,并不是很強?
— 07 —
未來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
這或許又得從品牌中藥的經營邏輯中,去尋找答案。
雖然同屬于醫藥領域,但對于中藥企業來說,研發并不是護城河,品牌才是。這一點,和創新藥、仿制藥的邏輯完全不同。
首先,藥品分為處方藥(Rx)與非處方藥(OTC),處方藥重研發、有專利保護,非處方藥重品牌、無專利保護。
云南白藥產品,主要屬于OTC類,并且擁有極其稀缺的牌照——國家絕密級中藥配方。全國只有片仔癀和云南白藥,享有永久保護的“特權”(也就是說,這一點的護城河,很難撼動)。
而其他大眾熟知的中藥品牌,如東阿阿膠、六神丸(雷允上)、龜齡集(廣譽遠)都只屬于國家保密級中藥品種,只是長期保護而已。
品牌稀缺性,為它帶來了強大的市場定價權。
2009年以前,云南白藥核心產品及普藥產品每隔2-3年就會提價10%-15%,即便近期受到一些市場質疑,但護城河并未被撼動,未來也仍然還有提價空間。而片仔癀近十年提價了11次,價格上漲了三倍,甚至就算過期藥都能拍出高價。
目前,從品牌的生命周期看,云南白藥仍處于上升期,其銷售費用率復合增速在提升,預收賬款占收入比重增速也在提升。
▼
圖42:品牌實力象限(單位:元)
來源:并購優塾
所以,稀缺的品牌護城河,實際也為它在日化領域的側翼戰,奠定了基石。成功切入日化消費品賽道,對于云南白藥來說,是其有史以來基本面最關鍵的轉折點——而這一點的變化,讓其走上了“中國版強生”的道路。
目前,其日化產品線布局如下:
1) 口腔護理:代表產品為云南白藥牙膏,市占率第二,反超佳潔士、高露潔;
2) 傷口護理:云南白藥急救包,與大V合作推出聯名款;
3) 皮膚護理:采之汲護膚系列、養元青洗發水等;
4) 女性產品:好日子衛生巾系列。
目前,日化產品已經成為其利潤主要驅動力,占利潤比重49%,而核心白藥系列的利潤占比在下降,僅占28%。
可是經歷了近十幾年的增長,業績增速開始進入換擋期,整體營收增速不及10%,那么,自然要捫心自問一句,未來增長,究竟該看什么?
當然,我們都不是云南白藥的管理層,未來怎么樣誰也說不準。但是,我們可以對比聯想一下,其未來業績增長的想象空間,是什么。
我們認為是:并購。而其基本面的混改動作,正是在為開啟后續的并購擴張,鋪平道路。
對標國外巨頭來看,強生在戰略布局上,也是橫跨醫藥+日化消費品兩大賽道,其市值目前3912億美元,PE約22倍。先來感受下強生的畫風:
▼
圖44:股價圖(單位:美元)
來源:wind
強生是全球最大的OTC藥品生產商,它靠外傷敷料發家(注意,也是從外傷治療起家),之后逐步將產業鏈延伸至兒童護理、創傷護理、女性健康護理、醫療器械、診斷產品等方面。目前,其藥品、消費品、醫療器械分別占營收的47%、18%、34%。
而強生能打造如此龐大的商業帝國,外延式并購是最得力的工具,據統計,強生歷史上的并購案,高達100多起,號稱“企業收割機”。其中不乏細分賽道龍頭:
1996年,以7.29億美元收購:皮膚護理企業露得清;
1998年,以35億美元收購:關節置換裝置龍頭DePuy;
2011年,以213億美元收購:全球骨科龍頭辛迪思,并將辛迪思和DePuy合并;
大舉并購,使得其商譽一直較高,2015年-2017年,強生的賬面商譽分別為216.29億美元、228億美元、319億美元,占凈資產的30.3%、32.38%、53%。
而云南白藥,目前賬面商譽僅有1300萬元、1400萬元、1400萬元,占凈資產比例不到0.1%。在并購領域的空間,仍然相當巨大。、
除了典型的醫藥領域,實際上,在日化消費領域,并購也是一種常態。再來舉兩個例子:
1)快消巨頭寶潔(P&G),全球的日用消費品巨頭之一,它也成功將并購化為其核心競爭力,其中幾個著名的并購案有:
1987年,1700萬美元收購德國Blendax系列產品,包括Blend-a-med和Blendax牙膏;
2001年,50億美元收購洗發品牌“伊卡璐”,使其在洗發行業穩坐第一把交椅;
2005年,570億美元收購剃須刀巨頭吉列(Gillette),進軍男性護理系列……
2015年-2017年,寶潔的賬面商譽分別為444億美元、447億美元、452億美元,占凈資產的77%、81%、86%。
▼
圖45:股價圖(單位:美元)
來源:Wind
2)美妝巨頭歐萊雅(L'Oreal SA),歷史上也是并購不斷:
1995年,6.6億美元收購快消美妝品牌美寶蓮;
2008年,11.5億收購高端美妝YSL(圣羅蘭);
2016年,12億美元的收購美國高端彩妝護膚品牌IT Cosmetics;
2015年-2017年,歐萊雅的賬面商譽分別為121億美元、126億美元、136.71億美元,占凈資產的46%、48.8%、45.9%。
▼
圖46:股價圖(單位:美元)
來源:wind
綜上,據此推斷,云南白藥的基本面,已經從第二個關鍵關口的邏輯(藥品-消費品),進入第三個關鍵關口(消費品-并購擴張)。唯有并購,能夠更加合理的運用其現有品牌護城河、渠道護城河,打開未來業績增速窗口。
你可能會發現,整個報告研究到這里,我們根本沒有提及前段時間市場對其牙膏“藥物成分”的質疑——為什么,因為這一點我們從產業分析角度,認為根本不值一提,媒體噱頭而已,無法撼動其長遠護城河。
而正是市場這樣對壞消息過度放大,才會導致股價在估值中樞上下不合理的波動。而類似的市場博弈,才造就了巴菲特價值投資理論發揮的空間。
回到本案,站在現在的時間點上,經歷了2018年下半年熊市洗禮的云南白藥,它現在的估值,到底在什么水平?
▼
圖46:股價圖(單位:元)
來源:wind
— 09 —
未來業績將會怎樣
▼
2017年,云南白藥的商業流通、白藥系列、日化品、中藥材分別占營收的57%、20%、18%,5%,由于三個賽道的行業增速區別較大,因此,我們分開來預測。
第一步,測算收入規模。
流通板塊——云南白藥流通板塊,三年歷史復合增速為11%,2017年同比增速為7.9%,行業增速為8%,綜合兩票制對流通行業帶來的影響,取8%作為未來的增速。基于此,測算出商業流通三年營收為:154.27億元、166.61億元、179.94億元。
白藥系列藥品——近年來銷售額略有下降,整體處于負增長,近三年平均增速為-1%,2017年同比增速為2.5%,綜合考慮,藥品部分增速取0%,保持穩定。基于此,測算出藥品三年營收為:50.43億元、50.43億元、50.43億元。
日化板塊——大健康類產品具有品牌效應,并且營銷力度強,保持高速發展,三年復合增速為20.86%。基于此,測算出日化品三年營收為:40.45億元、55億元、66.56億元。
中藥板塊——中藥板塊上市時間較晚,其歷史增速不具有參考價值,因此采取中藥飲片行業的增速,2017年中藥材行業增速為11%。基于此,測算出日化品三年營收為:12.9億元、14.32億元、15.89億元。
綜上,云南白藥2018年-2020年的營收大約為258.05億元、286.36億元、312.82億元,此處如果將凈利潤率取均值13%,那么凈利潤為33.55億元、37.23億元、40.67億元。
圖47:業績預測(單位:億元)
來源:優塾團隊
第二步,對比市盈率的可比區間。
云南白藥業務范圍廣,因此我們選取醫藥+日化+醫藥流通三類可比公司來對比:
先看醫藥類:
片仔癀——歷史PE區間33-63倍;同仁堂——歷史PE區間33-52倍;東阿阿膠——歷史PE區間20-45倍;強生——歷史PE區間15-22倍;
然后,再看日化類:
高露潔——歷史PE區間17-29倍;寶潔——歷史PE區間18-23倍;
再看醫藥流通類:
國藥一致——歷史PE區間19-44倍;國藥股份——歷史PE區間18-23倍;中國醫藥——歷史PE區間為17-24倍;
通過以上對比,其中,醫藥類估值區間普遍最高,除了美股成熟市場的強生外,一般在30-55倍左右。其次是醫藥流通類,在18-25倍之間……
……
在接下來的專業版報告中,我們將沿著上述思路,解決本案的以下幾個重大問題。只有這些問題思考清楚,才能徹底看懂上述這家公司,形成邏輯閉環。很多人以為僅僅依靠產業邏輯分析,就能在二級市場橫行——但其實,如果不把估值和財務風險兩大因素搞清楚,仍將可能面臨巨大災難:
1)本案如果按照可比公司法,估值區間大概在什么水平?
2)如果以現金流貼現來測算,那么估值區間又在什么樣的范圍?整體來看,經過前期負面事件快速殺估值之后,如今的水平到底是貴了還是便宜了?
3)本案,屬于典型的“基本面在調整中”的公司,那么,其背后又哪些風險點需要留意?
因公開的報告細節,可能和優塾訂制報告的專業版付費用戶有沖突,因而,從今天起,優塾團隊將應訂制報告用戶的要求,部分內容不再免費提供,并逐步嘗試付費功能,感謝大家支持,也歡迎大家多多提建議。
為好的產品支付合理的價格,是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方式——大家支付的費用,將有利于我們從全球頂尖大學補充更多的投研精英,也將有利于優塾團隊從全球范圍內,采購更多更深的行業數據、產業信息,從而能夠不斷精進,為大家提供更有干貨的研報。
如果您對本案的【估值部分】感興趣,可掃描下方二維碼,購買“專業版 | 估值報告庫”,獲取本案估值細節,以及背后的財務風險。
同時,之前因諸多原因無法公開發布的報告,以及重大風險點提示,都將包含其中。另外,對付費會員,優塾所有歷史研報,以及相關的報告評級,諸多公眾號不具備的功能,都將無限制開放。
掃碼購買專業版報告庫
此外,發布一則招聘啟事:
優塾準備在英國籌建一只精悍的研究小組,負責美股、英股的研究,響應證監會號召,為即將到來的滬倫通做準備。目前征招2名實習生,或已工作且有業余時間的兼職人員,如果你在英國留學和工作,對我們有興趣,歡迎投遞簡歷給我們。
可加優塾人事負責人微信,投遞簡歷:tower9185。我們在這里等你:
— 10 —
除了這個案例,
你還需要學習的......
▼
這個案例的研究已經告一段落,然而——市場風險變幻莫測,唯有穩健的人才能夜夜安枕。
價值洼地、安全邊際,這八個字,可以說是價值投資研究體系的真正核心所在,也是巴菲特、查理·芒格、塞斯·卡拉曼、彼得·林奇等諸多大師的思想精華。
無論你在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只有同時掌握財務分析、產業分析、護城河分析、估值分析、投資組合分析技能,才能在市場上安身立命。其中,尤其是估值分析技能,更是整個價值投資研究體系的精髓所在。
然而,由于估值不僅僅是數據測算,還需要建立在對市場的理解、對產業的分析,以及嚴謹龐雜的數據計算,這個領域專業門檻極高,往往讓人望而生畏,因而,也是限制資本市場從業人士職業發展、投研體系突破的最大瓶頸。
而這,正是優塾團隊未來終生都將為之努力的方向——和我們一起,每天打卡,用10年時間,研究10000家公司。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優中選優,一直是優塾堅持的方向。我們將近5年來關于研究體系的思考歷程,近3年來的數百家公司研究案例,以及精選的上百篇優質估值報告,全部濃縮在這份研報庫里,一方面,這是優塾團隊研究體系的全部記錄,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促進你的思考,少走彎路。
我們是一群研究控,專注于深度的公司研究。這份研報庫,濃縮了我們的研究精華,是優塾用戶人手一套的研究指南。希望你:每日精進,必有收獲。
如需開發票可聯系優塾小師妹,微信:bgysyxm2018
優塾線下研討會
▼
優塾新年效率本
▼
……
本案寫作參考材料如下,特此鳴謝
▼
[1]如果只投資一家企業——云南白藥,貝塔哥哥,雪球,2017-10-10
[2]三七價格走勢的兩個歷史周期!福云三七的博客,2018-05-11
[3]《哈佛商業評論》對話云南白藥董事長王明輝:平臺就是競爭力,哈佛商業評論 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