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究其原因,應是多方面的
1.學習基礎差造成厭學。有的學生學習基礎差,由于種種原因,經過多次努力還是一次次失敗,又長時間受到社會的偏見、家長的漠視、教師的批評、同學的歧視。他們在學習中無法滿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無人能理解關懷,品嘗到的只是失敗感、乏味感。逐漸形成學習無價值、自己是學不好的 “差生 ” 等觀念,又反饋到學習行為上,如此惡性循環,很快就患上了厭學癥。另有一些學生小學時成績較好,上了中學后生活學習環境改變,面臨新的挑戰,由于適應能力差,在挫折和失敗面前無法正視自己,喪失自信,消極對待學習,從此一蹶不振,也容易患上厭學癥。
2.學習目的的迷失造成厭學。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革,讀書已不再是唯一直接謀生的手段,社會也出現了一些腦體倒掛現象,書中未必有黃金屋,不正之風等,迷惘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目的。還有的學生本身不愿意上學,是迫于父母的壓力,不得已來學校,這種學生來到學校也只是混日子。還有的學生上學是為了在學校有伴,能滿足自己對伙伴友情的需要,同時又可躲避父母的嘮叨、家中的勞動,把學校看作避難所,而不是求知的地方。
3.社會不良影響造成厭學。當今社會不良網吧已經成為學生的樂園,有些網吧管理不善,里面人員魚目混珠,開始一些學生只是抱著好玩的心理來到這里,由于學生的心理還遠遠沒有成熟,是非界限不清,加之一些不良網站以及一些不良人員的影響,他們很快便沉迷于暴力游戲、聊天以及色情網站當中不能自拔,他們感到虛幻的空間比學習有更大的吸引力,在這里他們可以自由馳騁,沒有約束、沒有壓力,此時他們便出現了厭學的心理,久而久之,他們當中便有相當的學生逃學、曠課成為家常便飯,甚至輟學走上犯罪的道路。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沉迷于網吧。
4.壓力過大造成學生厭學。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學生的學習心理也是如此。過重的學業負擔,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疲勞,導致厭倦而厭學。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重壓下,社會與家庭將負擔交給學校,學校將壓力付給教師,而教師則將負擔轉嫁給學生,于是便產生了一些違背教育規律的現象,拼命延長課時,加班加點,學生從早學到晚,雙休日也不得休息。此外,各種資料五花八門,各種考試名目繁多,學習象沉重的大山,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他們沒有品嘗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真味,有的是苦海無邊的酸楚,有些學生沒有頂住壓力便造成厭學。
5.家庭方面:一是認識不足,聽之任之。落實減負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采取的切實措施,許多家長信奉所謂“樹大自然直”的道理,以為既然減負了,課余時間就該有孩子支配。由于小孩子的自制力差,禁不住游戲廳、網吧等外界事物的誘惑,無心戀學;二是“多多益善”,與前一種家長的思想恰恰相反,許多家長盲目從眾,或要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在放學或節假日,讓其參加各種“特長班”,但很多情況下都不是孩子的意愿;三是對于單親家庭甚至孤兒來說,缺少父愛或母愛,不能及時教育,不能安心學習,時間長了,會使其遠離學校,遠離課堂。
學生的厭學是多方面,還有的學生可能只是在某個科目上厭學??赡苁且驗椴幌矚g某一學科的老師,因此便討厭這門課,也可能是對某一位老師的批評不能接受而造成對某一學科的厭學,因此,對學生厭學的分析應是多方面的,這里也就不做過多的闡述。
二、厭學的表現
1.注意力分散,上課不認真聽講,提不起精神和情緒消極,課堂上,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動作,或者說話,不能進行自我控制,更為嚴重的是發展到頂撞老師。
2.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作業拖拉,敷衍了事,發展到不交作業,造成了學習效率降低,作業錯誤率上升。考試時也不認真答卷,有的學生想方設法作弊,有的學生干脆不答卷,寫上名字了事,造成學習成績差等后果。
3.癡迷于網吧或與社會不良人員接觸,以至上課遲到成為家常便飯,進而出現曠課、逃課等現象,嚴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
三、班主任教育幫助厭學學生的對策
1.營造良好的外在形象環境。
(1)營造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即加強班風建設。樹立積極向上、展現出青春活力和熱情的精神風貌,要讓好學成為班上的主流,為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讓學生喜歡學習,先讓學生喜歡要他學習的人”,這是“理想教育”的一個重要理論。古人云:“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要熱愛本職工作,增強民主平等意識,把他們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關心、尊重、幫助他們,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題班會和個別談話法,多與之交流溝通,使他們以開放的心態、心情舒暢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要多學習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知識,正確處理好師生之間存在的矛盾和沖突,形成以融洽的師生關系。實踐證明:師生之間平等的交流和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前提。
(3)情感補償。許多事例表明,父母離異,其子女情感殘缺;家庭變故,其子女情感孤僻;家教粗暴,其子女情感壓抑。這些都可以說是學生厭學的導火線。求情感平衡,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把握不當,則容易出現偏差,發生不良行為,產生不良后果。
(4)善于發揮科任老師的作用。班主任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幫助厭學學生的過程中,班主任應發揮科任老師的作用。首先,通過科任老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對每一科目的學習態度和表現,使自己的工作更有針對性。其次,可以通過任課老師做學生的思想,特別是通過學生比較喜歡的老師與學生談話,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效果更加。
2.幫助學生明確學習動機。
學校、教師的職能是教書育人,教師在教好書的同時,更要在育人上做文章。要努力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做到自尊、自愛、自強、自主。
一是引導學生把學習的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結合起來。學習不是應付家長、教師的“差事”,也不只是為了拿到畢業證書,要明確學習既是履行社會義務,也是為自己的前途著想。二是要引導學生把長遠的動機與近期的目標結合起來。僅有遠大的理想或鼠目寸光都是不足取的;前者容易讓人感到灰心,后者容易使人缺乏斗志。
3.成功強化。
成功可起到正強化作用,經常給學生呈現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防止習慣性失助感與失尊感的產生。
(2)降低學習目標,低起點、慢步子、分層次是使不同類型的學生獲得成功的重要途經。低目標,學生易達到,就能察覺到自身的進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幫其找到自信和精神的滿足。。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為了預防和“治療”學生厭學心理,班主任需要做許多的工作。需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提高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還要營造良好的外在學習氛圍,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提高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高雅的生活情趣,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落實素質教育,讓中學生在學習中快樂,在快樂中學習,以良好心態,積極的投身于學習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