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筑砂漿質量控制規(guī)范
4.0.1 水泥進場使用前,應分批對其強度、安定性進行復驗。檢驗批應以同一生產廠家、同一編號為一批。
當在使用中對水泥質量有懷疑或水泥出廠超過三個月(快硬硅酸鹽水泥過一個月)時,應復查試驗,并按其結果使用。
不同品種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
4.0.10 砌筑砂漿應采用機械攪拌,自投料完算起,攪拌時間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水泥砂漿和水泥混合砂漿不得少于2min;
2.水泥粉煤灰砂漿和摻用外加劑的砂漿不得少于3min;
3.摻用有機塑化劑的砂漿,應為3~5min。
4.0.11 砂漿應隨拌隨用,水泥砂漿和水泥混合砂漿應分別在3h和4h內使用完畢;
當施工期間最高氣溫超過30℃時,應分別在拌成后2h和3h內使用完畢。
4.0.12 砌筑砂漿試塊強度驗收時其強度合格標準必須符合以下規(guī)定:
同一收批砂漿試塊抗壓強度平均值必須大于或等于設計強度等級所對應的立方體抗壓強度;同一驗收批砂漿試塊抗壓強度的最小一組平均值必須大于或等于設計強度等級所對應的立方體抗壓強度的0.75倍。
4.0.2 砂漿用砂不得含有有害雜物。砂漿用砂的含泥量應滿足下列要求:
1 對水泥砂漿和強度等級不小于M5的水泥混合砂漿,不應超過5%;
2 對強度等級小于M5的水泥混合砂漿,不應超過10%;
3 人工砂、山砂及特細砂,應經試配能滿足砌筑砂漿技術條件要求。
4.0.3 配制水泥石灰砂漿時,不得采用脫水硬化的石灰膏。
4.0.4 消石灰粉不得直接使用于砌筑砂漿中。
4.0.5 拌制砂漿用水,水質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混凝土拌合用水標準》JGJ63的規(guī)定。
4.0.6 砌筑砂漿應通過試配確定配合比。當砌筑砂漿的組成材料有變更時,其配合比應重新確定。
4.0.7 施工中當采用水泥砂漿代替水泥混合砂漿時,應重新確定砂漿強度等級。
4.0.8 凡在砂漿中摻入有機塑化劑、早強劑、緩凝劑、防凍劑等,應經檢查和試配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有機塑化劑應有砌體強度的型式檢驗報告。
4.0.9 砂漿現(xiàn)場拌制時,各組分材料應采用重量計量。
磚砌體質量控制規(guī)范
5.1.11 豎向灰縫不得出現(xiàn)透明縫、瞎縫和假縫。
5.1.12 磚砌體施工臨時間斷處補砌時,必須將接槎處表面清理干凈,澆水濕潤,并填實砂漿,保持灰縫平直。
5.1.5 砌磚工程當采用鋪漿法砌筑時,鋪漿長度不得超過750mm;施工期間氣溫超過30℃時,鋪漿長度不得超過500mm。
5.1.6 240mm厚承度重墻的每層墻的最上一皮磚,磚砌體的階臺水平面上及挑出層,應整磚丁砌。
5.1.7 磚砌平拱過梁的灰縫應砌成楔形縫。灰縫的寬度,在過梁的底面不應小于5mm;在過梁的頂面不應大于15mm。
拱腳下面應伸入墻內不小于20mm,拱底應有1%的起拱。
5.1.8 磚過梁底部的模板,應在灰縫砂漿強度不低于設計強度的50%時,方可拆除。
5.2.2 砌體水平灰縫的砂漿飽滿度不得小于80%。
5.2.3 磚砌體的轉角處和交接處應同時砌筑,嚴禁無可靠措施內外墻分砌施工。對不能同時砌筑而必須留置的臨時間斷處應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于高度的2/3。
5.2.4 非抗震設防及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7度地區(qū)的臨時間斷處,當不能留斜槎時,除轉角處外,可留直槎,但直槎必須做成凸槎。留直槎處應加設拉結鋼筋,拉結鋼筋的數(shù)量為每120mm墻厚放置1φ6拉結鋼筋(120mm厚墻放置2φ6拉結鋼筋),間距沿墻高不應超過500mm;埋入長度從留槎處算起每邊均不應小于500mm,對抗震設防烈度6度、7度的地區(qū),不應小于1000mm;未端應有90°彎鉤(圖5.2.4)。
圖5.2.4
5.2.5 磚砌體的位置及垂直度允許偏差應符合表5.2.5的規(guī)定。
表5.2.5 磚砌體的位置及垂直允許偏差
項
項 目
允許偏差(mm)
檢 驗 方 法
1
軸線位置偏移
10
用經緯儀和尺檢查或用其他測量儀器檢查
2
垂
直
度
每層
5
用2m托線板檢查
全高
≤10m
10
用經緯儀、吊線和尺檢查,或用其他測量儀器檢查
>10m
20
5.3.1 磚砌體組砌方法應正確,上、下錯縫,內外搭砌,磚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
合格標準:除符合本條要求外,清水墻、窗間墻無通縫;混水墻中長度大于或等于300mm的通縫每間不超過3處,且不得位于同一面墻體上。
5.3.2 磚砌體的灰縫應橫平豎直,厚薄均勻。水平灰縫厚度宜為10mm,但不應小于8mm,也不應大于12mm。
5.3.3 磚砌體的一般尺寸允許偏差應符合表5.3.3的規(guī)定。
表5.3.3 磚砌體一般尺寸允許偏差
項次
項 目
允許偏差(mm)
檢 驗 方 法
抽 檢 數(shù) 量
1
基礎頂面和樓面標高
±15
用水平儀和尺檢查
不應少于5處
2
表面
平整度
清水墻、柱
5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檢查
有代表性自然間10%,但不應少于3間,每間不應少于2處
泥土墻、柱
8
3
門窗洞口高、寬(后塞口)
±5
用尺檢查
檢驗批洞口的10%,且不應少于5處
4
外墻上下窗口偏移
20
以底層窗口為準,用經緯儀或吊線檢查
檢驗批洞口的10%,且不應少于5處
5
水平灰縫平直度
清水墻
7
拉10m線和尺檢查
有代表性自然間10%,但不應少于3間,每間不應少于2處
混水墻
10
6
清水墻游丁真走縫
20
吊線和尺檢查,以每層第一皮磚為準
有代表性自然間10%,但不應少于3間,每間不應少于2處
石砌體工程質量控制規(guī)范
7.1.1 石砌體采用的石材應質地堅實,無風化剝落和裂紋。用于清水墻、柱表面的石材,尚應色澤均勻。
7.1.10 擋土墻內側向填土必須分層夯填,分層松土厚度應為300mm。墻頂土面應有適當坡度流水流向擋土墻外側面。
7.1.3 石砌體的灰縫厚度:毛料石和粗料石砌體不宜大于20mm;細料石砌體不宜大于5mm。
7.1.4 砂漿初凝后,如移動已砌筑的石塊,應將原砂漿清理干凈,重新鋪漿砌筑。
7.1.5 砌筑毛石基礎的第一皮石塊應座漿,并將大面向下;砌筑料石基礎的第一皮石塊應用丁砌層座漿砌筑。
7.1.6 毛石砌體的第一皮及轉角處、交接處和洞口處,應用較大的平毛石砌筑。每個樓層(包括基礎)砌體的最上一皮,宜選用較大的毛石砌筑。
7.1.7 砌筑毛石擋土墻應符合下列確定:
1.每砌3~4皮為一個分層高度,每個分層高度應找平一次;
2.外露面的灰縫厚度不得大于40mm,兩個分層高度間分層處的錯縫不得小于80mm。
7.1.8 料石擋土墻,當中間部分用毛石砌時,丁砌料石伸入毛石部分的長度不應小于200mm。
7.1.9 擋土墻的泄水孔當設計無規(guī)定時,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泄水孔應均勻位置,在每米高度間隔2m左右設置一個泄水孔;
2.泄水孔與土體間鋪設長寬各為300mm、厚200mm的卵石或碎石作疏水層。
7.2.1 石材及砂漿強度等級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7.2.2 砂漿飽滿度不應小于80%。
7.2.3 石砌體的軸線位置及垂直允許偏差應符合表7.2.3的規(guī)定。
表7.2.3 石砌體的軸線位置及垂直度允許偏差
項次
項 目
允許偏差(mm)
檢驗方法
毛石砌體
料石砌體
基礎
墻
毛料石
粗料石
細料石
基礎
墻
基礎
墻
墻、柱
1
軸線位置
20
15
20
15
15
10
10
用經緯儀和尺檢查,或用其他測量儀器檢查
2
墻面垂直度
每層
20
20
10
7
用經緯儀、吊線和尺檢查或用其他測量儀器檢查
全高
30
25
25
20
7.3.1 石砌體的一般尺寸允許偏差應符合表7.3.1的規(guī)定。
表7.3.1 石砌體的一般尺寸允許偏差
項次
項 目
允許偏差(mm)
檢驗方法
毛石砌體
料石砌體
基礎
墻
毛料石
粗料石
細料石
基礎
墻
基礎
墻
墻、柱
1
基礎和墻砌體頂面標高
±25
±15
±25
±15
±15
±15
±10
用水準儀和尺檢查
2
砌體高度
+30
+20
-10
+30
+20
-10
+15
+10
-5
+10
-5
用尺檢查
2
表
面
平
整
度
清水
墻、柱
—
20
—
20
—
10
5
細料石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檢查,其他用兩直尺垂直于灰縫拉2m線和尺檢查
混水
墻、柱
—
20
—
20
—
15
—
3
清水墻水平灰縫平直度
—
—
—
—
—
10
5
拉10m線和尺檢查
7.3.2 石砌體的組砌形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內外墻內,上下錯縫,拉結石、丁砌石交錯設置;
2.毛石墻拉結石每0.7平方米墻面不應少于1塊。
模板工程質量控制規(guī)范
一、模板安裝
4.2.1 安裝現(xiàn)澆結構的上層模板及其支架時,下層樓板應具有承受上層荷載的承載能力,或加設支架;上、下層支架的立柱應對準,并鋪設墊板。
4.2.2 在涂刷模板隔離劑時,不得沾污鋼筋和混凝土接槎處。
4.2.3 模板安裝應滿足下列要求:
1 模板的接縫不應漏漿;在澆筑混凝土前,木模板應澆水濕潤,但模板內不應有積水;
2 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應清理干凈并涂刷隔離劑,但不得采用影響結構性能或妨礙裝飾工程施工的隔離劑;
3 澆筑混凝土前,模板內的雜物應清理干凈;
4 對清水混凝土工程及裝飾混凝土工程,應使用能達到設計效果的模板。
4.2.4 用作模板的地坪、胎模等應平整不光潔,不得產生影響構件的下沉、裂縫、起砂或起鼓。
4.2.5 對跨度不小于4m的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應按設計要求起拱;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起拱高度宜為跨度的1/1000~3/1000。
4.2.6 固定在模板上的預埋件、預留孔和預留洞均不得遺漏,且應安裝牢固,其偏差應符合表4.2.6的規(guī)定。
表4.2.6 預埋件和預留孔洞的允許偏差
項 目
允許偏差(mm)
預埋鋼板中心線位置
3
預埋管、預留孔中心線位置
3
插 筋
中心線位置
5
外露長度
+10,0
預埋螺栓
中心線位置
2
外露長度
+10,0
預留洞
中心線位置
10
尺 寸
+10,0
4.2.7 現(xiàn)澆結構模板安裝的偏差應符合表4.2.7的規(guī)定。
表4.2.7 現(xiàn)澆結構模板安裝的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
項目
允許偏差(mm)
檢驗方法
軸線位置
5
鋼尺檢查
底模上表面標高
±5
水準儀或拉線、鋼尺檢查
截面內部尺寸
基 礎
±10
鋼尺檢查
柱、墻、梁
+4,-5
鋼尺檢查
層高垂直度
不大于5m
6
經緯儀或吊線、鋼尺檢查
大于5m
8
經緯儀或吊線、鋼尺檢查
相鄰兩板表面高低差
2
鋼尺檢查
表面平整度
5
2m靠尺和塞尺檢查
4.2.8 預制構件模板安裝的偏差應符合表4.2.8的規(guī)定。注:L為構件長度(mm)。
表4.2.8 預制構件模板安裝的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
項 目
允許偏差(mm)
檢驗方法
長 度
板、梁
±5
鋼尺量兩角邊,取其中較大值
薄腹梁、桁架
±10
柱
0,-10
墻 板
0,-5
寬 度
板、墻板
0,-5
鋼尺量一端及中部,取其中較大值
梁、薄腹梁、桁架、柱
+2,-5
高(厚)度
板
+2,-3
鋼尺量一端及中部,取其中較大值
墻 板
0,-5
梁、薄腹梁、桁架、柱
+2-5
彎 曲
梁、板、柱
L/1000且≤15
拉線、鋼尺量最大彎曲處
墻板、薄腹梁、桁架
L/1500且≤15
板的表面平整度
3
2m靠尺和塞尺檢查
相鄰兩板表面高低差
1
鋼尺檢查
對角線差
板
7
鋼尺量兩個對角線
墻 板
5
翹 曲
板、墻板
L/1500
調平尺在兩端量測
設計起拱
薄腹梁、桁架、梁
±3
拉線、鋼尺量跨中
二、模板拆除
4.3.1 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表4.3.1的規(guī)定。
表4.3.1 底模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要求
構件類型
構件跨度(mm)
達到設計的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
度標準值的百分率(%)
板
≤2
≥50
>2,≤8
≥75
>8
≥100
梁、拱、殼
≤8
≥75
>8
≥100
懸臂構件
—
≥100
混凝土工程質量控制規(guī)范
7.4.3 混凝土原材料每盤稱量的偏差符合表7.4.3的規(guī)定。
表7.4.3 原材料每盤稱量的允許偏差
材料名稱
允許偏差
水泥、摻合料
±2%
粗、細骨料
±3%
水、外加劑
±2%
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應符合表7的規(guī)定。
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表 表7
混凝土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
最大
水灰比
最小水泥用量(㎏/m3)
普通混凝土
輕骨料混凝土
配筋
無筋
配筋
無筋
不受雨雪影響的混凝土
不用規(guī)定
250
200
250
225
⑴受雨雪影響的露天混凝土
⑵位于水中或水位升降范圍內的混凝土⑶在潮濕環(huán)境中的混凝土
0.70
250
225
275
250
⑴寒冷地區(qū)水位升降范圍的混凝土
⑵受水壓作用的混凝土
0.65
275
250
300
275
嚴寒地區(qū)水位升降范圍內的混凝土
0.60
300
275
325
300
注:①本表中的水灰比,對普通混凝土系指水與水泥(包括外摻混合材料)用量的比值;對輕骨料混凝土系指凈用水量(不包括輕骨料1小時吸水量)與水泥(不包括外摻混合材料)用量的比值。
②本表中的最小水泥用量,對普通混凝土包括外摻混合材料,對輕骨料混凝土不包括外摻混合材料;當采用人工搗實混凝土時,水泥用量應增加25㎏/m3;當摻用外加劑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時,水泥用量可減少25㎏/m3。
③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低于C10時,可不受本表的限制。
④寒冷地區(qū)系指最冷月份平均氣溫在-5~15℃之間;嚴寒地區(qū)系指最冷月平均氣溫低于-15℃。
7.4.7 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按施工技術方案及時采取有效的養(yǎng)護措施,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應在澆筑完畢后的12h以內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并保濕養(yǎng)護;
2 混凝土澆水養(yǎng)護的時間:對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鹽水泥拌制的
混凝土,不得少于7d;對摻用緩凝型外加劑或有抗?jié)B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3 澆水次數(shù)應能保持混凝土處于濕潤狀態(tài);混凝土養(yǎng)護用水應與拌制用水相同;
4 采用塑料布覆蓋養(yǎng)護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應覆蓋嚴密,并應保持塑料布內有凝結水;
5 混凝土強度達到1.2N/平方毫米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裝模板及支架。
注:1 當日平均氣溫低于5℃時,不得澆水;
2 當采用其他品種水泥時,混凝土的養(yǎng)護時間應根據(jù)所采用水泥的技術性能確定。
3 混凝土表面不便澆水或使用塑料布時,宜涂刷養(yǎng)護劑;
4 對大體積混凝土的養(yǎng)護,應根據(jù)氣候條件按施工技術方案采取控溫措施。
8.3.2 現(xiàn)澆結構和混凝土設備基礎拆模后的尺寸偏差應符合表8.3.2-1、表8.3.2-2的規(guī)定。
表8.3.2-1 現(xiàn)澆結構尺寸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
項 目
允許偏差
(mm)
檢驗方法
軸線
位置
基礎
15
鋼尺檢查
獨立基礎
10
墻、柱、梁
8
剪力墻
5
垂直度
層 高
≤5m
8
經緯儀或吊線、鋼尺檢查
>5m
10
經緯儀或吊線、鋼尺檢查
全高(H)
H/100且≤30
經緯儀、鋼尺檢查
標高
層 高
±10
水準儀或拉線、鋼尺檢查
全 高
±30
截面尺寸
+8,-5
鋼尺檢查
電梯井
井筒長、寬對定位中心線
+25,0
鋼尺檢查
井筒全高(H)垂直度
H/1000且≤30
經緯儀、鋼尺檢查
表面平整度
8
2m靠尺和塞尺檢查
預埋設施中心線位置
預埋件
10
鋼尺檢查
預埋螺栓
5
預埋管
5
預留洞中心線位置
15
鋼尺檢查
注:檢查軸線、中心線位置時,應沿縱、橫兩個方向量測,并取其中的較大值。
表8.3.2-2 混凝土設備基礎尺寸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
項 目
允許偏差
(mm)
檢驗方法
坐標位置
20
鋼尺檢查
不同平面的標高
0,-20
水準儀或拉線、鋼尺檢查
平面外形尺寸
±20
鋼尺檢查
凸臺上平面外形尺寸
0,-20
鋼尺檢查
凹穴尺寸
+20,0
鋼尺檢查
平面水平度
每米
5
水平尺、塞尺檢查
全長
10
水準儀或拉線、鋼尺檢查
垂直度
每米
5
經緯儀或吊線、鋼尺檢查
全高
10
預埋地腳螺栓
標高(頂部)
+20,0
水準儀或拉線、鋼尺檢查
中心距
±2
鋼尺檢查
預埋地腳螺孔
中心線位置
10
鋼尺檢查
深度
+20,0
鋼尺檢查
孔垂直度
10
吊線、鋼尺檢查
預埋活動地腳螺栓錨板
標高
+20,0
水準儀或拉線、鋼尺檢查
中心線位置
5
鋼尺檢查
帶槽錨板平整度
5
鋼尺、塞尺檢查
帶螺紋孔錨板平整度
2
鋼尺、塞尺檢查
注:檢查坐標、中心線位置時,應沿縱、橫兩個方向量測,并取其中的較大值。
鋼筋工程質量控制規(guī)范
一、鋼筋加工
5.3.1 受力鋼筋的彎鉤和彎折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HPB235級鋼筋未端應作180°彎鉤,其彎弧內直徑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2.5倍,彎鉤的彎后平直部分長度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3倍;
2 當設計要求鋼筋未端需作135°彎鉤時,HRB335級、HRB400級鋼筋的彎弧內直徑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4倍,彎鉤的彎后平直部分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3 鋼筋作不大于90°的彎折時,彎折處的彎弧內直徑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5倍。
5.3.2 除焊接封閉環(huán)式箍筋外,箍筋的未端應作彎鉤,彎鉤形式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
具體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箍筋彎鉤的彎鉤內直徑除應滿足本規(guī)范第5.3.1條的規(guī)定外,尚應不小于受力鋼筋直徑;
2 箍筋彎鉤的彎折角度:對一般結構,不應小于90°;對有抗震等要求的結構,應為135°。
3 箍筋彎后平直部分分度:對一般結構,不宜小于箍筋直徑的5倍;對有抗震等要求的結構,不應小于箍筋直徑的10倍。
5.3.4 鋼筋加工的形狀、尺寸應符合設計要求,其偏差應符合表5.3.4的規(guī)定。
表5.3.4 鋼筋加工的允許偏差
二、鋼筋連接
5.4.3 鋼筋的接頭宜設置在受力較小處。同一縱向受力鋼筋不宜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接頭。接頭未端至鋼筋彎起點的距離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
5.4.5 當受力鋼筋采用機械連接接頭或焊接接接頭時,設置在同一構件內的接頭宜相互錯開。縱向受力鋼筋機械連接接頭及焊接接頭連接區(qū)段的長度為35倍d(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較大直徑)且不小于500mm,凡接頭中點位于該連接區(qū)段長度內的接頭均屬于同一連接區(qū)段。同一連接區(qū)段內,縱向受力鋼筋機械連接及焊接的接頭面積百分率為該區(qū)有接頭的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與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
同一連接區(qū)段內,縱向受內鋼筋的接頭面積百分率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在受拉區(qū)不宜大于50%;
2 接頭不宜設置在有抗震設防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區(qū);當無法避開時,對等強度高質量機械連接接頭,不應大于50%;
3 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構件中,不宜采用焊接接頭;當采用機械連接接頭時,不應大于50%。
5.4.6 同一構件中相鄰縱向受力鋼筋的綁扎搭接接頭宜相互錯開。綁扎搭接接頭中鋼筋的橫向凈距不應小于鋼筋直徑,且不應小于25mm。
鋼筋綁搭接接頭連接區(qū)段的長度為1.3LL(LL為搭接長度),凡搭接接頭中點位于該連接區(qū)段長度內的搭接接頭均屬于同一連接區(qū)段。同一連接區(qū)段內,縱向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為該區(qū)段內有搭接接頭的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與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
同一連接區(qū)段內,縱向受拉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對梁類、板類及墻類構件,不宜大于25%;
2 對柱類構件,不宜大于50%;
3 當工程中確有必要增大接頭面積百分率時,對梁類構件,不應大于50%;對其他構件,可根據(jù)實際情況放寬。
縱向受力鋼筋綁扎搭接接頭的最小搭接長度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B的規(guī)定。
附錄B 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搭接長度
B.0.1 當縱向受拉鋼筋的綁扎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大于25%時,其最小搭接長度應符合表B.0.1的規(guī)定。
表B.0.1 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搭接長度
鋼筋類型
混凝土強度等級
C15
C20~C25
C30~C35
≥C40
光圓鋼筋
HPB235級
45d
35d
30d
25d
帶肋鋼筋
HRB335級
55d
45d
35d
30d
HRB400級、RRB400級
—
55d
40d
35d
注:兩根直徑不同鋼筋的搭接長度,以校細鋼筋直徑計算。
條文說明:
當縱向受拉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大于25%,但不大于50%時,其最小搭接長度應按本附錄表B.0.1中的數(shù)值乘以系數(shù)1.2取用;當接頭面積百分率大于50%時,應按本附錄表B.0.1中的數(shù)值乘以系數(shù)1.35取用。
B.0.3 當符合下列條件時,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搭拉長度應根據(jù)本附錄B.0.1條至B.0.2條確定后,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修正。
1 當帶肋鋼筋的直徑大于25mm時,其最小搭接長度應按相應數(shù)值乘以系數(shù)1.1取用;
2 對環(huán)氧樹脂涂層的帶肋鋼筋;其最小搭接長度應按相應數(shù)值乘以1.25使用;
3 當在混凝土凝固過程中受力鋼筋易受擾動時(如滑模施工),其最小搭接長度應按相應數(shù)值乘以系數(shù)1.1取用;
4 對未端采用機械錨固措施的帶肋鋼筋,其最小搭接長度按相應數(shù)值乘以系數(shù)0.7取用
5 當帶肋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大于搭接鋼筋直徑的3倍且配有箍筋時,其最小搭接長度可按相應數(shù)值乘以系數(shù)0.8取用;
6 對有抗震設防要求的結構構件,其受力鋼筋的最小搭接長度對一、二級抗震等級應按相應數(shù)值乘以系數(shù)1.05采用。
在任何情況下,受拉鋼筋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300mm。
B.0.4 縱向壓力鋼筋搭接時,其最小搭接長度應根據(jù)本附錄B.0.1條至B.0.3條的規(guī)定確定相應數(shù)值后,乘以系數(shù)的0.7取用,在任何情況下,受壓鋼筋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200mm。
5.4.7 在梁、柱類構件的縱向受力鋼筋搭接長度范圍內,應按設計要求配置箍筋。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箍筋直徑不應小于搭接鋼筋較大直徑的0.25倍;
2 受拉搭接區(qū)段的箍筋間距不應大于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5倍,且不應大于100mm;
3 受壓搭接區(qū)段的箍筋間距不應大于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10倍,且不應大于200mm;
4 當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直徑大于25mm時,應搭接接頭兩個端面外100mm范圍內各設置兩個箍筋,其間距宜為50mm。
三、鋼筋安裝
5.5.1 鋼筋安裝時,受力鋼筋的品種、級別、規(guī)格和數(shù)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5.5.2 鋼筋安裝位置的偏差應符合表5.5.2的規(guī)定。
表5.5.2 鋼筋安裝位置的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
項 目
允許偏差(mm)
檢驗方法
綁扎鋼筋網
長、寬
±10
鋼尺檢查
網眼尺寸
±20
鋼尺量連續(xù)三檔,取最大值
綁扎鋼筋骨架
長
±10
鋼尺檢查
寬、高
±5
鋼尺檢查
受力鋼筋
間距
±10
鋼尺量兩端、中間各一點,取最大值
排距
±5
保護層厚度
基礎
±10
鋼尺檢查
柱、梁
±5
鋼尺檢查
板、墻、殼
±3
鋼尺檢查
綁扎箍筋、橫向鋼筋間距
±20
鋼尺量連續(xù)三檔,取最大值
鋼筋彎起點位置
±20
鋼尺檢查
預埋件
中心線位置
5
鋼尺檢查
水平高差
+3,0
鋼尺和塞尺檢查
注:1 檢查預埋件中心線位置時,應沿縱、橫兩個方向量測,并取其中的較大值;
2 表中梁類、板類構件上部縱向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度的合格點率應達到90%及以上,
且不得超過表中數(shù)值1.5倍的尺寸偏差。
3、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不應小于受力鋼筋直徑,并應符合表6的規(guī)定。
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表6
環(huán)境與條件
構件名稱
混凝土強度等級
低于C25
C25及C30
高于C30
室內正常環(huán)境
板、墻、殼
15
梁和柱
25
露天或室內
高濕度環(huán)境
板、墻、殼
35
25
15
梁和柱
45
35
25
有墊層
基礎
35
無墊層
70
注:①處于室內正常環(huán)境由工廠生產的預制構件,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20且施工質量有可靠保證時,其保護層厚度可按表中規(guī)定減少5㎜,但預制構件中的預應力鋼筋(包括冷拔低碳鋼絲)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少于15㎜;處于露天或室內高濕度環(huán)境的預制構件,當表面另作水泥砂漿抹面層且有質量保證措施時,保護層厚度可按表中室內正常環(huán)境中構件的數(shù)值采用。
②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鋼筋端頭的保護層厚度一般為10㎜;預制的肋形板,其主肋的保護層厚度可按梁考慮。
③板、墻、殼中分布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10㎜;梁柱中箍筋和構造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15㎜。
4、鋼筋安裝時,配置的鋼筋級別、直徑、根數(shù)、間距和保護層均應符合設計要求。綁扎或焊接的鋼筋骨架,不得有變形、松脫和開焊。
裝修面層工程質量控制規(guī)范
4.9.11 找平層的表面允許偏差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4.1.5的規(guī)定。
4.10.13 隔離層表面的允許偏差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4.1.5的規(guī)定。
表4.1.5 基層表面的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mm)
項次
項目
允 許 偏 差
基土
墊 層
找 平 層
填充層
隔離層
土
砂、
砂石
、碎
石、
碎磚
灰土
、三合土
、爐
渣、
水泥
混凝
土
木擱柵
毛地板
用塊水泥砂漿做結合層鋪設板塊面層
用膠粘劑做結合層鋪設拼花木板
、塑料板
、強化復合地板、
竹地板面層
松散材料
板
、
塊材料
防
水
、
防潮
、
防油滲
檢
驗
方
法
拼花實木地板
、
拼花實木復合板面層
其他種類面層
1
表面平整度
15
15
10
3
3
5
3
5
2
7
5
3
2
標高
0
-50
±20
±10
±5
±5
±8
±5
±8
±4
±4
±4
3
坡度
不大于房間相應尺寸的2/1000,且不大于30
4
厚度
在個別地方不大于設計厚度的1/10
5.2.10 水泥混凝土面層的允許偏差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5.1.7的規(guī)定。
5.3.1 水泥砂漿面層的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且不應小于20mm。
5.3.9 水泥砂漿面層的允許偏差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5.1.7的規(guī)定。
5.4.1 水磨石面層應采用水泥與石粒的拌和料鋪設。面層厚度除有特殊要求外,宜為12~18mm,且按石粒粒徑確定。水磨石面層的顏色和圖案應符合設計要求。
5.4.12 水磨石面層的允許偏差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5.1.7的規(guī)定。
表5.1.7 整體面層的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mm)
項次
項 目
允 許 偏 差
檢驗方法
水泥混凝土面層
水泥
砂漿
面層
普通水磨石面層
高級水磨石面層
水泥鋼(鐵)屑面層
防油滲混凝土和不發(fā)火(防爆的)的面層
1
表面平
整度
5
4
3
2
4
5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檢查
2
踢腳線上口平直
4
4
3
3
4
4
拉5m線和
用鋼尺檢查
3
縫格平直
3
3
3
2
3
3
6.2.11 大理石和花崗石面層(或碎拼大理石、碎拼花崗石)的允許偏差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6.1.8的規(guī)定。
6.2.14 磚面層的允許偏差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6.1.8的規(guī)定。
6.5.8 條石面層和塊石面層的允許偏差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6.1.8的規(guī)定。
6.6.9 塑料板面層的允許偏差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6.1.8的規(guī)定。
6.7.11 活動地板面層的允許偏差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6.1.8的規(guī)定。
表6.1.8 板、塊面層的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mm)
項
次
項
目
允 許 偏 差
檢驗方法
陶瓷錦磚面層
、高級水磨石板、陶瓷地磚面層
缸
磚
面
層
水
泥
花
磚
面
層
水
磨
石
板
塊
面
層
大
理
石
面
層
和
花
崗
石
面
層
塑
料
板
面
層
水
泥
混
凝
土
板
塊
面
層
碎
拼
大
理
石
、
碎
拼
花
崗
石
面
層
活
動
地
板
面
層
條
石
面
層
塊
石
面
層
1
表面
平整
度
2.0
4.0
3.0
3.0
1.0
2.0
4.0
3.0
2.0
10.0
10.0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檢查
2
縫格
平直
3.0
3.0
3.0
3.0
2.0
3.0
3.0
—
2.5
8.0
8.0
拉5m線和用鋼尺檢查
3
接縫
高低
差
0.5
1.5
0.5
1.0
0.5
0.5
1.5
—
0.4
2.0
—
用鋼尺和楔形塞尺檢查
4
踢腳
線上
口平
直
3.0
4.0
—
4.0
1.0
2.0
4.0
1.0
—
—
—
拉5m線和用鋼尺檢查
5
板塊
間隙
2.0
2.0
2.0
2.0
1.0
—
6.0
—
0.3
5.0
—
用鋼尺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