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柯靜 通訊員 張永勝
“師傅,我家有幾顆老的安宮牛黃丸,能不能幫我鑒定一下真假?”“我家傳下來幾本中醫書籍,你們收不收?”“我家有胡慶余堂老底子的老藥罐,想捐贈給你們中藥博物館,要怎么辦手續?”……這段時間,胡慶余堂的熱線電話由往常的尋醫問藥變成了老物件咨詢。中醫藥老物件征集活動,是今年胡慶余堂中藥文化節的重頭戲。
自2006年胡慶余堂中藥文化納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每年入冬,胡慶余堂都會如期舉辦中藥文化節,這已成為中醫粉們翹首以盼的節日。為了讓中醫中藥融入更多百姓的生活,胡慶余堂不斷傳承與創新,始終與國家中醫藥發展戰略同頻共振。
在新時代,如何做好傳承、創新兩篇大文章,助推中醫藥航母行穩致遠?在胡慶余堂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俊看來,時代在變,不變的是始終恪守的戒欺祖訓;方式在變,不變的是仁術救人初心。一條涵蓋藥材基地、飲片加工、成藥(保健品、健康食品、化妝品)生產、藥店連鎖、門診醫療、藥膳餐飲、中藥博物館等中醫藥全產業鏈的發展藍圖正徐徐展開,夯實了中醫藥行業的航母級地位。
從“戒欺”到“盲選” 147年如履薄冰只為一件事
邁進吳山腳下的這座百年老店,“真不二價”“是乃仁術”“顧客乃養命之源”……大堂里這些留存百年的匾額,透過時空訴說著主人的濟世理念。所有匾額都是朝外懸掛,唯獨一塊匾“戒欺”是面朝里掛的——它是定給自家人的規矩。
“以匠人精神炮制藥材,以'戒欺’二字警醒員工,147年我們一以貫之。”劉俊從一則短視頻說起。“這是我無意中刷到的視頻,一個典型的江南老太太,90多歲,頭發花白,走進我們營業大廳買人參。這段時間正好是冬令進補時節,當時無意中刷到這個鏡頭,著實讓我內心為之一震。”劉俊在視頻下留言——“老人家的信任感動我們!”
“戒欺”二字,經過百年洗練,內化于無形。熟知胡慶余堂的老顧客深知胡慶余堂藥材地道,因為有一把嚴格的“尺”——能進胡慶余堂藥柜的藥材,需經過“盲選”關。
冬令進補高峰季到來前,即便是合作多年的廠家供應的滋補藥材,都得過專家組盲選這一關。在胡慶余堂會議室大圓桌上,茯苓、當歸、生曬參……已是優中選優的藥材,各有四五樣單品,分類擺放。企業名稱、包裝全部隱去,只剩下編好號的標簽。來自質管、藥店、倉儲的老中青藥工分批走上前,一一看過去、聞過去,從氣味、色澤、斷面、軟硬等各項指標選擇符合胡慶余堂自己標準的藥材。選好后,藥材一式三份,分別保管于質管、采購和倉庫,以便后期來貨時再次核對查驗。
“'到胡慶余堂開方配藥’'在胡慶余堂選擇冬令進補藥材’……一代代人積攢起來的口碑,讓我們做中醫藥的人始終如履薄冰。必須選擇地道藥材,才對得起中醫中藥這個國粹,才能真正發揮中醫藥治病救人的效用,這是中醫中藥的根。”劉俊說。
老傳統不丟 “新思維”引領 解碼匠人之道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哲學
中醫枕脈,望聞問切;藥柜開合,桿秤稱量,草藥如云而出……除了傳統的看病、抓藥服務,近年來胡慶余堂不斷探索創新:辦博物館、做藥膳、開現代化制藥廠、研發中醫藥零食,搞種植基地、做新零售市場。
這一點,從與掌門人劉俊的對話中就能得到印證——他的口中,時不時蹦出“私域流量”“頭部IP”“EDG”等詞匯。
胡慶余堂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俊
歷史積淀如此深厚的企業,如何做好守正與創新?每一次中外嘉賓到胡慶余堂中藥博物館觀摩過老藥工丁光明的泛丸技術、參觀完現代化制藥企業后,都會不解地問:為什么胡慶余堂有現代化的制藥企業,還要花這么多力氣培養學徒、學習老底子的中醫藥技藝?
劉俊說:“守正是根本,創新是在守住根的同時,順應形勢的變化和發展。守正與創新,兩者并行。胡慶余堂的老藥工們將用料精準、工藝精湛視為本分,這就是當代的匠人精神,也是企業的最大財富,要讓中醫藥文化生生不息。”
如今,胡慶余堂仍保留著師徒相承的傳統,搭建了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隊。每屆全國中藥技能調劑比賽,前十名多半是胡慶余堂的弟子,中醫藥行業的狀元都出自胡慶余堂國藥號。堅守匠人之道、借力現代科技,兩者相輔相成、融合互進,助力這艘中醫藥航母行穩致遠。現在,胡慶余堂已形成了10多家中醫館、150多家連鎖門店、2家藥膳館、1家博物館、10多個中藥材種植基地、6家現代化中藥工廠和食品工廠的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結構。
“這條產業鏈的形成是一種探索、更是一種保障,每個環節企業都把控到位,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證中醫中藥的傳承和產品質量。”劉俊說,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大閉環,就像一個同心圓,無論圓多大,圓心永遠是中醫藥治病救人帶來健康的初心。
老字號企業中的首批“觸網”者 做面向未來的中醫藥創新先鋒
“國潮禮盒三份。嗯,這個阿膠脆是新品吧,給我來一個嘗嘗!”采訪前,記者在河坊街胡慶余堂總店營業大廳遇到了90后姑娘徐寧。她告訴記者,這是準備送給北方同學的畢業禮。“幾年前,我媽帶著我來這開膏方,沒想到從此就管不住錢包了。”徐寧對這家老字號的新品了如指掌,“這里很多小零食蠻好吃的,芝麻丸就是我們寢室考試季的必備品。”
胡慶余堂的消費群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年輕面孔。“我們的產品不僅面向中老年人,更要迎合年輕人。”兼任浙江省老字號企業協會會長的劉俊說,“消費者在哪里,我們就該在哪里,一定要拋開'我是個藥廠,我只做藥’的想法。”
在此理念下,拓展之旅蹄疾步穩。最為典型的是,2010年胡慶余堂成立電商公司,在老字號企業中很早“觸網”。天貓、京東、小紅書、抖音,能觸及的新渠道,胡慶余堂一個不落,開拓全方位立體銷售渠道。目前,胡慶余堂的線上新零售與線下傳統銷售的營收額比已達1:1。
國潮與新零售,這些時髦的標簽讓胡慶余堂這個中華老字號圈粉無數。年輕人生活節奏快,往往追求更方便快捷的產品,中醫藥不需要很嚴肅,胡慶余堂提出“藥食同源”概念,紅豆薏米茶、芝麻丸、雪梨膏、人參阿膠漿都很受年輕人喜愛。說起徐寧購買的阿膠脆,劉俊欣慰地笑了:“這款產品我們前后研發了一年,最近幾天剛上市,預測很有爆款的潛力。女孩冬季吃阿膠,這是老傳統,現在很多孩子接受不了阿膠的味道,那就換著法子吃,一個冬季吃8罐阿膠脆,進補的量就在了。”
一顆顆看似不起眼的阿膠脆,從阿膠膨化處理到產品甜度,從裹上芝麻和堅果的數量到包裝打開方式,一系列產品研發要素,經過了一群90后、00后評測員的反復試驗,“脆、香、有阿膠回味,這產品就成了!”劉俊坦言,老字號搞創新不易,“特別是在現在的生活節奏下,并非一個產品就能一勞永逸,每個產品都要適應時代、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思考,所以創新永遠不能停步!”
站在河坊街上,黑瓦白墻的老字號靜靜佇立,店堂內客來客往、川流不息,147年的歷史積淀無不詮釋著——不忘初心,方能砥礪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