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 字體的演變過程: 甲骨文、金文、篆書(主要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 甲骨文是盛行于殷商時代的刻在甲骨上的一種古老的文字,是清朝學者王懿榮發現的。 漢字在不同的階段的特點: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時期使用。它具有早期漢字的特點:字形圖畫性較強,字體也不固定,隨意性大。 金文:又稱銅器銘文,是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時期使用。其特點是:線條粗壯,早期部分字形象形性還很明顯,西周晚期之后,字形逐漸規整和美觀。 小篆:是我國最早的統一文字,是秦統一六國后的文字。其特點是:字形結構穩定,線條圓轉,粗細一致,象形意味不明顯。 隸書:形成于戰國晚期,通行于兩漢。隸書將篆書圓轉的線條改為直筆或方筆,象形意味已基本消失,筆畫簡化,書寫方便,漢字的點、橫、撇、捺等基本筆畫啊已經形成,成為漢字發展史上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楷書:字形方正,筆畫規整平直,比隸書更加便于書寫和認讀。進入南北朝之后,楷書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字體,一直通行至今。 漢字的演變趨勢: 漢字的發展逐步從象形走向符號化,從筆畫較多走向筆畫簡單,使書寫更加快速、便捷。 書法欣賞: 智永楷書《千字文》:智永是王羲之后人,書傳家法,對后世書法影響甚遠。董其昌評價其字“力透紙背”,蘇軾評其字“精能之至,返造疏淡”,何紹基評曰“含蓄而極富韻律意趣”。智永楷書,易上手易轉體,自然舒展,而其楷書《千字文》堪稱典范,是一千多年來最佳版本。 懷素草書《千字文》:此卷為其暮年所書。落筆飽滿、使轉自如、不露鋒芒、虛靈高古、平淡清遠,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空靈境界。 文征明行書《千字文》:每一字之落筆,由牽絲中可見,筆筆相連,轉折自如,氣勢貫通,疏密適度,清秀挺拔,飄灑有致。 楷書四大家:是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也稱四大楷書。他們分別指是: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 歷代名書法家名作: 王羲之,其代表作為《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其代表作為《祭侄文稿》;米芾,其代表作為《研山帖》;趙孟頫,其代表作為《洛神賦卷》;歐陽詢,其代表作為《九成宮泉銘》;王鐸,其代表作為《擬山園帖》。 知識拓展: 欣賞作品不僅要體會作品點畫、結字、章法的匠心與功力,了解作品的師承,流派、風格,還要通過作品去感受書法家的氣質、情感以及審美追求。 第一,欣賞線條質量,從中觀察作者創作時的用筆、用墨及其筆法。 第二,欣賞由線條點畫組合的漢字結構體現的作者的意趣和哲理。 第三,欣賞布白,包括結字、行氣、章法。 第四,欣賞神采,就是指書法的精神氣質、格調風韻。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實紀錄,與作者的情感、性格、修養密切相關。優美的書法作品必須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備,欣賞者就是要領會體勢,捕捉神采。 研究報告的格式: 研究報告包括標題和正文兩大部分。 正文又包括前言、主體和結尾。前言部分一般是先提出問題,也就是寫清楚研究的目的。主體部分寫清楚研究的具體內容和方法,把步驟寫清楚。結尾寫出研究結果,提出看法和建議。 圖文解讀 1.漢字從甲骨文至今,已經有 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字體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以甲骨文、 、 、 、 五種字體最為典型。 2.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河南 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間勞作時,經常發現一些帶有刻痕的龜甲、獸骨,稱它們為 。 3.直到189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這些龜甲和獸骨上的刻痕,引起了 國子監的主管官員 王懿榮的注意。經過仔細研究,他認為這些龍骨上的刻痕是一種比篆書更早的文字。 4.人們就把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叫作 ,我國文化領域由此又多了一門新學科,叫“ ”。 5.調查報告由 、 、 、 、 等幾部分組成。 參考答案: 1.三千多年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2.河南 龍骨 3.清朝 王懿榮 4.甲骨文 甲骨學 5.標題、問題的提出、研究方法、資料的整理、研究結論 同步練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