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解:以憲法為主要內容的思考
一、教育要求
1.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要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以權利義務教育為本位。
二、課程規劃
教育部《中小學法治教育專冊教材編寫建議》對法治教育系統規劃,完善頂層設計,中小學整體推進,螺旋上升,強化各學段縱向有效銜接、相關學科橫向協調配合。
三、預期目標
法治教育目標
形成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法治信仰,引領法治實踐。
1. 增強法治觀念(對法律的尊重與信賴):法治觀念以高度自覺性為基礎,要求人們對現行法律持尊重、信賴并積極認同的態度。它直接決定人們的法律態度,也制約著人們的法律行為。
2. 解決法律問題(提高對法律制度的認識,增強對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信心):在涉法問題上,幫助學生釋疑解惑,引導他們通過合法途徑正確處理在政治權利與自由、受教育權、財產權和人身權等方面的法律問題。
教育的示范
構建適合中小學實際的“知識傳授、觀念引導、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法治教育教學新模式。
1. 提高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 幫助學生融入和參與社會公共生活:
1)積累學習法律的經歷與經驗;
2)形成運用法律的方法與策略。
啟示
以憲法為主要內容的法治教育專冊的設計,是基于國家的教育要求,基于大中小法治教育體系的規劃,基于對初中階段法治教育對學生未來生活影響等方面的綜合考慮。
2
研究:法治教育專冊的主要內容
一、找準定位
內容雖有難度,學習已有基礎;合格公民所需,參與社會必要。
1. 教材圍繞“公民與國家關系”的主題,以憲法精神為主線,通過全面介紹憲法主要內容,開展公民意識教育與國家意識教育,引領學生崇尚法治精神,增強法治意識。
2. 學生已學習六年級上冊小學法治教育專冊、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 5 課,有印象有基礎。
3. 隨著學生生活領域的擴展、生活經驗的增長、行為能力增強,他們不僅要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面對和處理各種社會關系,還要作為公民,在國家生活中面對和處理與國家的關系。公民與國家的關系是憲法調整的主要社會關系。
二、縷清思路
明線清晰,易設計教學環節;暗線明確,易落實教學目標。
明線(作為結構的顯性思路):單元—課—框—目。
暗線(落實理念的暗線思路):憲法精神—公民意識—國家意識—法治精神。
三、細化內容
發現內容建構的邏輯關系,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
1. 單元總覽,整體了解。
2. 分課解讀,全面理解。
3. 難點內容,重點解析。
四、明確特點
巧用特點,有效設計;依據特點,注重落實。
編者力圖呈現的特點
1. 結合案例分析,以講法律規范為主,重視憲法文本的價值。
2. 以法律知識教育為載體,促進學生法治思維養成與實踐能力提升。
3. 突出法治教育主題,適當滲透道德教育。
4. 追求內容科學、邏輯嚴謹與表述生動的統一。
5. 設計開放的問題情境,培養辯證思維和批判思維,凸顯思維張力。
教材學習中感受的特點
1. 結構清晰有層次:
1)建構教材結構層次,如思想認識與行為落實;知與行;含義內涵與意義價值等,清楚,易于理解;
2)利用清晰的內容層次,可以設計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
2.內容嚴謹有難度:
1)法律術語多;
2)概念易混淆;
3)觀點內涵深;
4)活動操作難。
3. 法律文本正文化
4. 探究問題張力大
5. 法律道德相融合
啟示
清楚定位八下內容,才能在觀點的教學程度把握和案例的選擇與分析上有基礎。
整體理解教材思路,才能在每課、每框、每目的教學中,堅持憲法精神追求、法治意識培養、法治行為引導,把看似虛的目標的真落實。
細化內容的分析,重在讀懂教材,從導語、正文、活動、案例、問題等都要學習。
知曉特點,意在利用特點,更有效地在教學中落實。
3
落實:教材學習與使用的建議
一、有效把握教學內容
培訓資源很豐富,概念觀點有難度,教材內容似重復。
建議:
1. 統籌各類素材,不畏難。
2. 厘清相關概念,把握度。
3. 對待重復內容,要理性。
二、重視法治實踐活動
1. 法治教育途徑:
1)學科教學:正式、 系統。
2)專題教育:針對性、感興趣。
3)實踐活動:操作、體驗。
2. 法治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功能不同,增加學生體驗。
3. 法治實踐活動,課內外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參與。
建議:
1. 思想重視。
2. 創造條件。
3. 充分利用。
三、欄目的研究與轉換
探究與分享:加強研究
1. 活動設問:談看法、說理由、做選擇等類似的一個總問題,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水平,做出梯度設問,引導學生逐級思考。
2. 觀點爭鋒:爭鋒如何觸動學生的真實困惑?觀點爭鋒的學習過程,不僅對觀點的生成有幫助,也要在分析問題的方法上有提升。
落實“探究與分享” 的策略
1. 情景演示:參與互動,激發興趣。
2. 嫁接處理:可信,權威,震懾。
3. 深挖細化:全面準確理解教材,科學有效落實教材。
4. 顯化沖突:針對現實困惑,制造理解沖突。
方法與技能:學會轉化
1. 有行為引導、理解多層級的內容。
2. 嘗試用“方法與技能”的形式。
建議:
1. 為課所用:依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學生情況等,從教學實效的角度、從學生獲得的角度去研究教材欄目的轉換。
2. 因地制宜:依據教材正文觀點,統籌各欄目的內容,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當地的教學資源與實際條件出發,去研究教材欄目的改造。
四、典型資源的建設
1. 對有教學經驗的內容,教學中要有對比研究的意識。
2. 對有認知基礎的內容,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觀點,案例、活動等,在喚起回憶中激發興趣。
3. 新教學內容,要在學習教材的基礎上做好積累;要在豐富積累的基礎上做好分析,不斷形成典型資源。
建議:
1. 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發現和收集;做資源的貢獻者。
2. 運用:做資源的研究者,為教與學服務;做資源的共享者。
啟示
加強學習,準確理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不畏難;
加強研究,積極實踐,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法的興趣;
加強積累,注重分析,才能為教學注入活力。
專家介紹
金利,女,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德育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主持北京市中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研究工作。參與多套人教版教材、教師教學用書和教輔圖書的編寫工作,教育部“國培計劃”培訓專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國培訓團優秀培訓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