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音姐的知心話:
記得有一段時間,我因為創業不順利情緒特別低落,一次跟一個朋友嘮叨說“我要是整天跟我的朋友圈里的人比,我大概就得去跳樓了,因為我的朋友圈里,大都是知名的投資人、成功的創業者和名人大IP們,人家都好成功啊”我的朋友咧了咧嘴,笑我幼稚“朋友圈你也能信?!誰不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越成功的人,越善于這么做好吧?!那些打掉牙往肚子里吞的時刻,誰會揭開給外人看呢?”對吧?!對!人艱不拆,誰不愿意活得讓人羨慕嫉妒呢……
所以,將心比心的說,朋友圈里那點事兒,不用太當真。不過在我看來需要吐槽的并不是那些大秀朋友圈的“虛假人設”,而是我們自己,如果不刻意曬,你的朋友圈是否就空虛到了沒什么可分享的?那你的生活和你的腦袋,該是多么空空如也呢?你說呢?!離我們的“幸福方法論”全年人生大課的預售只有五天啦,我好忐忑,你會來支持我嗎?
以下,for you。
朋友圈的虛假生活
現在,閉上眼睛想一想,你的朋友圈是不是總有那么幾個令人羨慕忌妒恨的人?
你苦逼的加班時,他們在游山玩水。你與愛人火星撞地球時,他們在你儂我儂。你為孩子的成績抓耳撓腮時,人家的孩子又獲了什么什么獎,你吃家常便飯時,他們的飯菜已精致成像藝術品……
每每此時你都像被人當面掌摑,你甚至開始懷疑人生,不禁仰天長問“人與人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我過的這是什么日子?”
近日,人民日報一篇短文《完美“人設”,不如“真我”》,讓你有了翻盤的機會。
文中的文依在朋友圈小心翼翼的經營著自己優秀而幸福的“人設”:吃飯前先拍照修圖發圈,其實食物并不好吃;看似文藝的讀書沙龍,只是走馬觀花拍照;加班至深夜發圈勵志,并熱愛工作,為的是營造敬業的形象。
看完發現“原來那些美好,都是加工品,大家都一樣的苦逼”。這些人如同《小王子》口中的玫瑰花: “你們很美,但你們是空虛的”。
虛假是對現實的無奈抵抗
人民日報的短文,解釋了我的一個困惑。
朋友小木因離婚向我咨詢。
小木的婚姻已經名存實亡,夫婦兩人因工作原因分居兩地,丈夫在三年前出軌。像很多媽媽一樣,小木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完整的家,選擇了忍耐。
我除了從法律的角度,給出專業的意見。身為朋友,我也很心疼小木。
三天后,小木陸續發布了一些朋友圈:一家三口在公園玩耍、丈夫陪孩子寫作業、烘培的各式餅干……
我有些分裂:這是幾天前咨詢離婚的小木嗎?看著她的朋友圈,是那么的不真實。一邊感嘆她內心的強大,一邊感到一絲心酸。那時不明白為什么心酸,按常理他們能夠和好終歸是好事,我應該替她開心才對。
幾天后,事實告訴了我心酸的緣由。小木再次找到我,希望我做她離婚案件的代理律師。
我很驚訝,“看到你的朋友圈,以為你們和好了”。
小木苦笑著說“朋友圈都是發給別人看的。去公園和陪孩子寫作業時,他都還在與外面的女人發微信;做餅干是孩子幼兒園的家庭作業……”
有人說“朋友圈的美好生活,是對現實喪生活的一種抵抗。”這虛構的美好與現實間的巨大落差,只會引發更多的焦慮。
人們為什么仍然沉浸在塑造完美“人設”中,而不放眼現實,思考如何努力和奮斗呢?
完美“人設”背后的秘密
百度漢語解釋“人設”即人物設定,包括人物造型、身材比例、服裝樣式、學習情況等背景信息。
完美“人設”就是設定一個想象中完美的自己,掩飾真實的自我,文依和小木都用完美的形象掩蓋現實中一地雞毛的生活。
這背后的心理學原因是什么?
尋找理想化的自我
完美“人設”依據理想中的自己打造,那是現實中自己無法達到的狀態。它的潛臺詞是“我不夠好,唯有穿上完美的外衣才有資格存在。”
尋找是因為匱乏,理想化的需要未曾被滿足。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說,如果一個人在早年可以理想化父母,并將理想化的父母形象并入自體中,就可以生出理想,指引今后的生活。
相反,如果父母很糟糕,不能被理想化,孩子成年后則容易理想化他人或追尋完美的自己,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
人在熱戀中極易理想化對方,這類似早年父母在我們心中的高大、溫暖形象。是否能順利進入婚姻,考驗的是雙方人格的底子,他們是否順利度過理想化父母映像的階段。
獲得他人的認可
完美“人設”另一個潛臺詞是“我渴望被看見、被理解、被認可”。發朋友圈是在呼喊關注、點贊和評論。
這些人發完一條朋友圈,隔幾分鐘就打開看看有沒有人點贊和評論,有多少人。如果點贊和評論比較少,他們會感到落寞以致刪掉發布的信息。點贊和評論成為他們心情的風向標。你點贊評論的次數成為你們關系親疏遠近的判斷標準。
這些人的內心貧乏如茫茫沙漠中獨立的復活草,等待著雨水的灌溉。一旦“人設”崩塌,對他們無異于被媽媽拋棄的沖擊。短文中文依同事“你的照片和本人不太一樣”的回應,對文依的影響不亞于五級地震。
如何才能真正的活出自己呢?青音姐新錄制的《重新養育自己的40堂必修課》中講到如何識別并擺脫他人的對你情緒的“控制”。點擊查看詳情,了解這門一年內學完,考試合格,全額退費的心理課吧!
贏,是生活的核心
對這些人而言,生活就是戰場,朋友圈也不例外,戰爭就會有輸贏,而贏是他們的追求,只有贏才會有力量感和存在感。
于是,他們通過柔光、濾鏡等,向友圈展示精致的裝容、美滿的生活、立志的話語、秀麗的風景……妥妥的人生贏家。
這些人很多人在工作中追求極致,交給他們的事情,你完全放心。但你總感到一種被壓迫感,你不自覺的開始討厭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活出真我才能活的豐盛
尼采說“人不是被現實打倒,而是被自己的幻想壓扁”。完美“人設”的泡沫再漂亮,終會破滅。與其沉浸在朋友圈塑造完美“人設”,不如行動起來活出真我。只要行動起來,事情就沒有那么的糟糕。
找到時間和完美理想的黃金比例
完美“人設”的人往往用更多的精力追求那個想象中完美的結果,卻忽視了時間成本。
希望在朋友圈給他人好的印象不是問題,但需要在追求完美形象和時間成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黃金比例。比如與男朋友約會,你從吃什么到看什么電影都要拍照、修圖、思量配語,然后發朋友圈,發完還不停回復評論。男友被冷落,自然不高興,一場爭吵在所難免。
朋友圈的一場虛擬狂歡,不但付出了時間,還搭上了感情。下次發圈前,多想一想“用這么多時間去渴求想象中的完美合算嗎?”
允許自己不完美
要求完美的人做任何事總想要一個完美的開始,那就永遠沒有開始。《安德的游戲》中格拉夫上校說“永遠不可能準備好,準備得差不多就得上了”。
你不能因文章閱讀量可能達不了10w+,而遲遲不交稿件;你不能因害怕親密關系可能不是理想的樣子,而遠離愛情;你不能因人最終要走向死亡,而拒絕活著。
允許自己失敗,允許自己不如別人,允許自己是平凡人,才有可能走出幻想的城堡。從現在起,欣賞和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大膽地去做感興趣的事。
該如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呢?青音姐新錄制的《重新養育自己的40堂必修課》中講到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改變自己可以改變的。點擊查看詳情,了解這門一年內學完,考試合格,全額退費的心理課吧!
設定一個小目標
經過上述兩個步驟,你準備邁出第一步了。這一步怎么邁?考慮自身優勢,先設定一個小目標,一步步的積累成功的經驗和信心。
什么是合適的小目標?便于操作、易于完成。如果你對寫作感興趣,剛開始每天寫500字是合適的目標,計劃寫幾千字步子垮的就大了,可能會弄巧成拙,打擊寫作的積極性,使目標流產。
一個小目標一個小目標匯成一個大目標,哪天回頭再看時,可能到達了一個曾經的自己不敢想象的位置。
短文中說“真實的生活粗礪、瑣碎,還有令人沮喪的坎坷”。不要被嚇到,因為“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愿我們都有勇氣從幻境中撤出,投身現實的漩渦,感受內心實實在在的充盈,而不是海市蜃樓的虛無。
今日話題
朋友圈中,真的是你的真實生活嗎?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