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刻本·晚笑堂畫傳》:清康乾時期的著名畫家上官周繪,乾隆八年(1743年)聘請廣東名雕工雕版刊
行。它收集作者依據(jù)史料刻畫的120位歷史人物繡像,每幅繡像皆附有像贊文字。所繪人物個個惟妙惟肖,各具神態(tài),對后人的同類作品有一定影響。
(2)《清刻本·聊齋志異》:清代著名文學(xué)家蒲松齡撰,初刻版為乾隆31年的青柯亭版本。清光緒12年(1886年),同文書局之鐵城廣百宋齋主人,不惜重金,力邀其時眾繪畫名手,以青柯亭十六卷本為底本,為《聊齋志異》插圖。每圖按聊齋400余篇敘事精心繪制,切合故事,畫龍點睛,確肖神情。又請當(dāng)時詩文大家,題寫七絕,共呈圖中。乃使全書圖文并茂,相得益彰,精美絕倫。
(3)《清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清乾隆38年,乾隆帝敕命編纂印制《欽定武英殿聚珍版書》叢書,138種,2416
卷,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木活字印本。為此,管理武英殿刻書事物大臣金簡編撰了《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第一次從理論上概括總結(jié)了活字制作、刊印的全部工藝流程,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此書內(nèi)有八幅工作場景圖,畫面布局平衡,人物造型生動,是清殿版畫中的精品。此圖即為其中之一。
(4)《御制耕織圖》:又名《佩文齋耕織圖》。不分卷,康熙皇帝題詩,焦秉貞繪圖,朱圭、梅玉鳳鐫刻,清
康熙35年(1696)內(nèi)府刊本。耕圖、織圖各23幅,共計46幅圖。每頁縱34.7厘米,橫27.7厘米,圖框24.4X24.4厘米。圖中人物工細(xì)纖麗,在技法上還參用了西洋焦點透視法??谭▓A潤秀挺,曲盡其妙,是中國古代版畫史上的一部傳世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