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認識了皮膚癌的,大概是著名導演馮小剛幾年前的一部喜劇電影《非誠勿擾2》。片中由孫紅雷飾演的角色因為患上了黑色素瘤這種“不治之癥”而對生活放棄了希望。他拒絕積極的治療,而是給自己辦了場親自參加的活人追悼會,留下了風行一時的“見或不見”體。
然而就像片中葛優等人扮演的角色一樣,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其實對黑色素瘤并不了解,多多少少受了這部電影的誤導。
的確,黑色素瘤是一種皮膚癌,但并非所有的皮膚癌都是黑色素瘤。不過,黑色素瘤的確是皮膚癌癥中危害最大的一種,每年在美國導致將近9000人的死亡,高居惡性腫瘤榜的第五位。也難怪馮小剛導演會選擇這種病來“扮演”他片中故事情節所需的不治之癥。
但是,就像所有其它種類的癌癥一樣,黑色素瘤能否治愈的關鍵在于要極早發現,極早治療。只要發現及時,處理得當,黑色素瘤反而比其它癌癥治愈的機會更大。為什么會這樣呢?這還要從黑色素瘤的成因說起。
顧名思義,黑色素瘤就是黑色素細胞發生癌變而形成的腫瘤。黑色素細胞大概是很多年輕女性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東西,因為它就是我們黃種人一硒太陽就變黑的根源所在。
其實,這本來是進化賦予人類的一種保護機制。深色的黑色素細胞增多后,能夠更有效地吸收太陽光中強烈的紫外線,阻止它們深入到皮膚以下的機體中,造成更嚴重的傷害。說白了,這是咱們天生的遮陽傘。
而當太陽光不那么強烈時,黑色素細胞的減少有利于我們吸收足量的紫外線,以制造足夠的維生素D,促進人體對鈣質的吸收。可見,咱們亞洲人的黃皮膚具有天然的調節機制,在避免紫外線的深度傷害與制造維生素D之間尋求著一種精妙的動態平衡。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黑色素細胞的增殖失去了控制,在皮膚的局部大量形成,于是就變成了黑色素痣,也就是咱們俗稱的“痦子”。孫紅雷在追悼會上就說過:“有痦子一定早點把它點了,別不當回事!”這話是不是對了呢?
其實,這句“其言也善”的話只對了一半。就像前面提到的,早發現早治療當然是對待癌癥的正確態度,這點沒錯。不過,“點了”這法子可就不一定是正確的處理方法了。搞不好的話,反而會適得其反。因為黑色素瘤真正可怕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