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哥本哈根的新嘉士伯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系列古典杰作以及來自法國和丹麥的近現代藝術作品:古羅馬帝國皇帝尼祿(Nero)的半身雕塑用挑逗的眼神瞥視著埃德 · 德加(Edgar Degas)創作的芭蕾舞者;高更的“塔希提少女”與梵高風景畫系列中的“圣雷米”擺開架勢,相對而踞,如同兩位大師喝下茴香酒后的對峙狀態。
身旁裝飾有一把里拉七弦琴和一條令人生畏的巨蟒。
新嘉士伯藝術博物館講述了關于一萬件展品的故事。在這里,從石棺到雕塑,每一件藝術品都展現了歷史上意義深遠的轉折。一尊龐培(Pompey)的雕像帶著一臉自負,怒視著伏在其腳邊被刺死的凱撒(Caesar)。不遠處,神情悲戚的古羅馬帝國皇帝卡利古拉(Caligula)還在為國民將自己的塑像丟入臺伯河中的往事而傷懷;館內的其他區域散落分布著上百個脫離于身體的,雙目圓瞪的單獨頭部雕塑,就像電影《極樂空間》(Elysium)中的“旁觀者”角色。實際上,即使在閉館后,參觀者也可以進入展館。
▲希臘及羅馬雕塑展中展出的浮雕作品
這里每個月都會舉行一次有不同互動主題,名為“Slow Evenings”的活動。曾經舉辦過的主題涵蓋了時間、能量、界限、思慕、欲望、瘋狂、死亡和衰退等概念,活動形式則包括了講座、電影放映、音樂演出、研討會以及晚宴。
曾在2016年舉辦的一次以“死亡”為主題的活動上,來自中國臺灣的表演藝術家陳盈演繹了一段與喪葬儀式相關的表演;瑞典作曲家卡爾 · 邁克爾 · 馮 · 豪森沃夫(Carl Michael von Hausswolff)帶來了一段關于幽靈研究的演講;同時主辦方還安排了一場氣氛肅穆莊嚴的以法式燉牛肉為主菜的晚宴。
在介紹這座博物館時,也許最開始要聊到的就是它的創辦人卡爾 · 雅克布森(Carl Jacobsen)。這位丹麥的古典主義者家底異常雄厚(他的父親是啤酒帝國——嘉士伯集團的創始人),足以滿足他對藝術品的狂熱之情。在購得屬于自己的第一尊希臘雕塑作品——拉耶頭像(the Rayet Head)后,雅克布森持續購入了木乃伊、牌匾、瓶罐、杯具等一系列藏品,直至1882年,他的冬景花園中堆放的雕塑作品數量超過了其中種植的花草樹木。當時的丹麥公眾曾被邀請進入花園一窺其中的展品,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博物館的雛形。
到了1887年,威廉 · 達勒魯普(Vilhelm Dahlerup)打造了更多、更接近我們今天理解范圍里的畫廊,用來展示新嘉士伯藝術博物館的法國和丹麥藝術收藏。達勒魯普在當時的地位大抵相當于法國城市規劃師奧斯曼(Haussman)和建筑師扎哈 · 哈迪德(Zaha Hadid)在今天的合體,做出此舉也自然不出意外。幾年后,雅克布森再度邀請丹麥建筑設計師漢克 · 坎普曼(Hack Kampmann)打造一個新的空間來陳列他的古典藏品。那是一座四翼的新古典主義建筑,其中擺放了從龐培到帕爾米拉的藝術作品。
一個世紀后,新嘉士伯藝術博物館已經締造了自己的傳奇。“參觀我們的埃及木乃伊展室是一段很驚悚的特別經歷。”博物館現任館長弗萊明·弗里博格(Flemming Friborg)說。“參觀者需要穿過很長一段樓梯才能下到這個極具戲劇張力的展室,就像進入了真正的墓室。曾經有參觀者被嚇得暈厥過去,尤其是當他們發現其中一個木乃伊的手指從繃帶中伸出來的時候。”
坐落于坎普曼設計建筑的埃及展區,陳列著博物館里歷史最悠久的展品。其中包括了與造物神卜塔(Ptah)執手相牽的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完美證明了在埃及人心中:國王與神合二為一,地位也是平等的;繪制在奈克貝特棺木的神秘之眼,保佑著埃及的后人,也俯視著眾生——無論走到室內哪個位置,都會感覺被這雙眼睛注視著。
跟隨藝術史發展的時間脈絡, 我們從埃及展室來到古希臘展室。展室內陳列著不少從意大利墓室中挖掘出來的古董陪葬品,從二輪戰車、盾牌、武器到熏香器具一應具全。正如古埃及文化啟發了古希臘文化,羅馬也在效仿希臘。比如一座著名羅馬雕像身上穿著的希臘風格的寬外袍,凸顯了文化之間的傳承。我們還注意到了一尊安納托利亞地母神庫柏勒(Cybele)的雕像。在羅馬人心中,同樣將其視為支配權利的神。
▲公元前6世紀創作的“帶翅女魔”雕塑作品,
于希臘羅馬雕塑展覽中展出。
位于兩棟翼樓之間的冬景花園里有一家供參觀者休息的咖啡館,高聳的穹頂下種植著棕櫚樹、蕨類植物以及爬行植物。室內的雕塑噴泉讓人聯想到趣伏里公園(Tivoli Gardens)或凡爾賽宮(Versailles)。
談及設計理念,協助設計了咖啡館區域的丹麥建筑師路易斯·貝克(Louis Becker)聲稱他的靈感就來自于博物館中的展品。“這里的藝術家來自于不同國家,從冰封寒冷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翻越阿爾卑斯山,到充斥著美酒佳人的意大利。”貝克爾說,“所以,我們設計的樓梯光源充沛,讓參觀者在上樓時宛如在攀登意大利的群山,充滿溫暖和陽光。”這些樓梯引領著參觀者走遍整個博物館,直達屋頂露臺。如今,對于這里的雇員來說,沿梯而上去親吻頂層的女神塑像成為了一個傳統禮儀。
▲博物館中法國及丹麥的雕塑展區
展現了藝術家對人體的探索。
穿過新古典主義的花崗巖石柱和一個復古的文藝復興風格的區域,就來到了美術館中由達勒魯普設計的法國和丹麥藝術區。德加畫筆下泰然自若的舞蹈演員,姿態令人駐足欣賞;羅丹塑造的有力線條則讓人會心一笑,感受到其中的濃烈愛意。1888年,雅克布森在哥本哈根舉辦的法國主題展覽上對羅丹的作品深深著迷。隨即便向藝術家本人直接購買了24件雕塑作品。目前,新嘉士伯藝術博物館中共收藏有43件羅丹的作品,是法國境外唯一收藏其作品的博物館。丹麥雕塑展區的風格更具北歐風情。光線較暗的空間展室陳列著從嚴寒北部地區收藏而來的雕塑作品。這些人物看上去有些憔悴、扭曲,帶著高冷的束縛感。它們大多出自神話和寓言故事,代表凄暗的夜晚或是冰封的清晨,和隔壁展區沐浴在陽光下、熱情奔放的卡薩諾瓦雕像形成了鮮明對比。
借由重返羅馬的藝術之旅,丹麥藝術家的黃金一代取得了極高的美學成就。包括艾基爾斯別爾格(Eckersberg)、科比克(K?bke)、漢森(Hansen)以及本茨(Bendz)在內的藝術家都從羅馬之旅中攫取靈感,創作出了色彩鮮明的油畫杰作。他們造訪的地點包括了卡普里島、威尼斯、那不勒斯和龐貝。艾基爾斯別爾格在其畫作《圣道美景》(In View of the Via Sacra)中用細膩的筆觸捕捉到了美妙的羅馬街景;漢森創作的《休息中的模特》(Resting Model)則描繪了一位躺臥在古典沙發床上休息的模特。這幅畫作于夏日炎炎的羅馬,而非哥本哈根。
在保安巡視完最后一圈后,新嘉士伯藝術博物館關閉了大門。館內的展品們終于可以自由嬉戲了。
撰文:Tristan Rutherford
圖片:Anders Sch?nnemann
Copyright ? 2019 KINFOLK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